建宁天气预报24小时_建宁天气
1.茶的起源与传说
2.关于阴天的诗句
3.描写月亮的古诗
4.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二170:阮大铖祭文
5.弥渡旅游景点
6.<<草船借箭>>以及诸葛亮的资料?
7.嫦娥的传说
8.关银屏的名字由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
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
笑谈中。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
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
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治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
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
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建宁二年四月望日,
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
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
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
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
殿中。秋七月,有虹见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
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
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
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段?、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
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
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
才,因入山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
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
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
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
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
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又云:“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
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
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以为内应。角与二弟
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
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州驰书报封?。唐州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
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
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
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
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
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
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
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
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
下豪杰。生得身长八尺,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
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
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
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
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重重如车盖。相者云:“此
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
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
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
十八岁矣。
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
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
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
“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
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召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
与同入村店中饮酒。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
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
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
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寿长,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
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
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我庄后有一桃
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
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
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
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
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
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匹可乘。
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
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
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玄德谢别
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勇五百余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
刘焉。三人参见毕,各通姓名。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
不数日,人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
统兵五百,前去破敌,玄德等欣然领军前进。直至大兴山下,与贼相见。贼众皆披
发,以黄巾抹额。当下两军相对,玄德出马,左有云长,右有翼德,扬鞭大骂:“反
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出战。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
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
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后
人有诗赞二人曰: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
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玄德挥军追赶,投降者不计其数,大胜而回。
刘焉亲自迎接,赏劳军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龚景牒文,言黄巾贼围城将陷,乞
赐救援。刘焉与玄德商议,玄德曰:“备愿往救之。”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同玄德、
关、张投青州来。贼众见救军至,分兵混战。玄德兵寡,不胜,退三十里下寨。玄
德谓关、张曰:“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
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次日,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
贼众迎战。玄德引军便退,贼众乘势追赶。方过山岭,玄德军中一齐鸣金,左、右
两军齐出。玄德麾军回身复杀,三路夹攻,贼众大溃,直赶至青州城下。太守龚景,
亦率民兵出城助战。贼势大败,剿戮极多,遂解青州之围。后人有诗赞玄德曰:
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
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龚景犒军毕,邹靖欲回。玄德曰:“近闻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备
昔曾师事卢植,欲往助之。”于是邹靖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五百人投广
宗来。
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时张角贼众十
五万,植兵五万,相拒于广宗,未见胜负。植谓玄德曰:“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
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对垒。汝可引本部人马,我更助汝一千官军,前
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玄德领命,引军星夜投颍川来。时皇甫嵩、朱?领
军拒贼,贼战不利,退入长社,依草结营。嵩与?计曰:“贼依草结营,当用火攻
之。”遂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
嵩与?各引兵攻击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
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
曹,名操,字孟德。
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
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
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
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
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
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
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
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
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
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
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
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
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
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操见过皇甫嵩、朱?,随即引兵追袭张梁、张宝去了。
却说玄德引关、张来颍川,听得喊杀之声,又望见火光烛天。急引兵来时,贼
已败散。玄德见皇甫嵩、朱?,具道卢植之意。嵩曰:“张梁、张宝势穷力乏,必
投广宗去依张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领命,遂引兵复回。到得半路,只见
一簇军马,护送一辆槛车:车中之囚,乃卢植也。玄德大惊,滚鞍下马,问其缘故。
植曰:“我围张角,将次可破,因角用妖术,未能即胜。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探,
问我索取贿赂。我答曰:‘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左丰挟恨,回奏朝廷,
说我高垒不战,惰慢军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将董卓来代将我兵,取我回京问
罪。”张飞听罢大怒,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论,
汝岂可造次?”军士簇拥卢植去了。关公曰:“卢中郎已被逮,别人领兵,我等去
无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从其言,遂引军北行。
行无二日,忽闻山后喊声大震。玄德引关、张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
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玄德曰:“此张角也,可速
战。”三人飞马引军而出。张角正杀败董卓,乘势赶来,忽遇三人冲杀,角军大乱,
败走五十余里。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
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
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正是: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
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第二回
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当日怠慢了玄
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玄德与关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岂可擅杀?”
飞曰:“若不杀这厮,反要在他部下听令,其实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别
处去也!”玄德曰:“我三人义同生死,岂可相离?不若都投别处去便了。”飞曰:
“若如此,稍解吾恨。”于是三人连夜引军来投朱?,?待之甚厚,合兵一处,进
讨张宝。
是时曹操自跟皇甫嵩讨张梁,大战于曲阳。这里朱?进攻张宝,张宝引贼众八
九万屯于山后。?令玄德为其先锋,与贼对敌。张宝遣副将高升出马搦战,玄德使
张飞击之。飞纵马挺矛,与升交战,不数合,刺升落马。玄德麾军直冲过去。张宝
就马上披发仗剑,作起妖法,只见风雷大作,一股黑气从天而降,黑气中似有无限
人马杀来。玄德连忙回军,军中大乱,败阵而归,与朱?计议。?曰:“彼用妖术。
我来日可宰猪羊狗血,令军士伏于山头,候贼赶来,从高坡上泼之,其法可解。”
玄德听令,拨关公、张飞各引军一千伏于山后高岗之上,盛猪羊狗血并秽物准备。
次日,张宝摇旗擂鼓,引军搦战,玄德出迎。交锋之际,张宝作法,风雷大作,飞
沙走石,黑气漫天,滚滚人马,自天而下。玄德拨马便走。张宝驱兵赶来,将过山
头,关、张伏军放起号炮,秽物齐泼,但见空中纸人草马,纷纷坠地,风雷顿息,
沙石不飞。张宝见解了法,急欲退军。左关公、右张飞,两军都出,背后玄德、朱
一齐赶上,贼兵大败。玄德望见“地公将军”旗号,飞马赶来,张宝落荒而走。玄德发箭,中其左臂。张宝带箭逃脱,走入阳城,坚守不出。朱?引兵围住阳城攻
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报,且说:“皇甫嵩大获胜捷。朝廷以董卓
屡败,命嵩代之。嵩到时,张角已死,张梁统其众与我军相拒,被皇甫嵩连胜七阵,
斩张梁于曲阳。发张角之棺,戮尸枭首,送往京师。余众俱降。朝廷加皇甫嵩为车
骑将军,领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卢植有功无罪,朝廷复卢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
除济南相,即日将班师赴任。”朱?听说,催促军马悉力攻打阳城。贼势危急,贼
将严政刺杀张宝,献首投降。朱?遂平数郡,上表献捷。
时又黄巾余党三人:赵弘、韩忠、孙仲,聚众数万,望风烧劫,称与张角报仇。
朝廷命朱?,即以得胜之师讨之。?奉诏,率军前进。时贼据宛城,?引兵攻之,
赵弘遣韩忠出战。?遣玄德、关、张,攻城西南角,韩忠尽率精锐之众,来西南角
抵敌。朱?自纵铁骑三千,径取东北角,贼恐失城,急弃西南而回。玄德从背后掩
杀,贼众大败,奔入宛城。朱?分兵四面围定,城中断粮,韩忠使人出城投降。?
不许。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盖为能招降纳顺,公何拒韩忠耶?”?曰:“彼
一时,此一时也。昔秦、项之际,天下大乱,民无定主,故招降赏附,以劝来耳。
今海内一统,惟黄巾造反,若容其降,无以劝善。使贼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
此长寇之志,非良策也。”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
不得,必然死战。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东南,
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走,无心恋战,可即擒也。”?然之,随撤东、南二面军马,
一齐攻打西北。韩忠果引军弃城而奔。?与玄德、关、张率三军掩杀,射死韩忠,
余皆四散奔走。正追赶间,赵弘、孙仲引贼众到,与?交战。?见弘势大,引军暂
退,弘乘势复夺宛城。?离十里下寨。方欲攻打,忽见正东一彪人马到来。为首一
将,生得广额阔面,虎体熊腰,吴郡富春人也,姓孙,名坚,字文台,乃孙武子之
后。年十七岁时,与父至钱塘,见海贼十余人劫取商人财物,于岸上分赃。坚谓父
曰:“此贼可擒也。”遂奋力提刀上岸,扬声大叫,东西指挥,如唤人状。贼以为
官兵至,尽弃财物奔走。坚赶上,杀一贼。由是郡县知名,荐为校尉。后会稽妖贼
许昌造反,自称“阳明皇帝”,聚众数万。坚与郡司马招募勇士千余人,会合州郡
破之,斩许昌并其子许韶。刺史臧?上表奏其功,除坚为盐渎丞,又除盱眙丞、下
邳丞。今见黄巾寇起,聚集乡中少年及诸商旅,并淮、泗精兵一千五百余人,前来
接应。朱?大喜,便令坚攻打南门,玄德打北门,朱?打西门,留东门与贼走。孙
坚首先登城,斩贼二十余人,贼众奔溃。赵弘飞马突槊,直取孙坚,坚从城上飞身
夺弘槊,刺弘下马,却骑弘马飞身往来杀贼。孙仲引贼突出北门,正迎玄德,无心
恋战,只待奔逃,玄德张弓,一箭正中孙仲,翻身落马。朱?大军随后掩杀,斩首
数万级,降者不可胜计。南阳一路,十数郡皆平。
?班师回京,诏封为车骑将军,河南尹。?表奏孙坚、刘备等功。坚有人情,
除别郡司马,上任去了;惟玄德听候日久,不得除授。三人郁郁不乐,上街闲行,
正值郎中张钧车到。玄德见之,自陈功绩。钧大惊,随入朝见帝,曰:“昔黄巾造
反,其原皆由十常侍卖官鬻爵,非亲不用,非仇不诛,以致天下大乱。今宜斩十常
侍,悬首南郊,遣使者布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赏赐,则四海自清平也。”十常侍奏
帝曰:“张钧欺主。”帝令武士逐出张钧。十常侍共议:“此必破黄巾有功者不得
除授,故生怨言。权且教省家铨注微名,待后却再理会未晚。”因此玄德除授定州
中山府安喜县尉,克日赴任。玄德将兵散回乡里,止带亲随二十余人,与关、张来
安喜县中到任。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到任之后,与关、张食则
同桌,寝则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广坐,关、张侍立,终日不倦。到县未及四月,朝
廷降诏,凡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玄德疑在遣中,适督邮行部至县,玄德出郭
迎接,见督邮施礼。督邮坐于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关、张二公俱怒。及到馆驿,
督邮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阶下。良久,督邮问曰:“刘县尉是何出身?”玄德曰:
“备乃中山靖王之后。自涿郡剿?黄巾,大小三十余战,颇有微功,因得除今职。”
督邮大喝曰:“汝诈称皇亲,虚报功绩,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这等滥官污吏!”
玄德喏喏连声而退。归到县中,与县吏商议。吏曰:“督邮作威,无非要贿赂耳。”
玄德曰:“我与民秋毫无犯,那得财物与他?”次日,督邮先提县吏去,勒令指称
县尉害民。玄德几番自往求免,俱被门役阻住,不肯放参。
却说张飞,饮了数杯闷酒,乘马从馆驿前过。见五六十个老人,皆在门前痛哭。
飞问其故,众老人答曰:“督邮逼勒县吏,欲害刘公。我等皆来苦告,不得放入,
反遭把门人赶打。”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
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飞大喝:“害民
贼!认得我么?”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到县前马桩上
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玄德正纳闷间,
听得县前喧闹,问左右,答曰:“张将军绑一人,在县前痛打。”玄德忙去观之,
见绑缚者乃督邮也。玄德惊问其故,飞曰:“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督邮告
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终是仁慈的人,急喝张飞住手。旁边转过关公来,
曰:“兄长建许多大功,仅得县尉,今反被督邮侮辱。吾思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
所,不如杀督邮,弃官归乡,别图远大之计。”玄德乃取印绶,挂于督邮之颈,责
之曰:“据汝害民,本当杀却,今姑饶汝命。吾缴还印绶,从此去矣。”督邮归告
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关、张三人,往代州投刘恢。恢见玄
德乃汉室宗亲,留匿在家不题。
却说十常侍既握重权,互相商议,但有不从己者诛之。赵忠、张让差人问破黄
巾将士索金帛,不从者奏罢职。皇甫嵩、朱?皆不肯与,赵忠等俱奏罢其官。帝又
封赵忠等为车骑将军,张让等十三人皆封列侯。朝政愈坏,人民嗟怨。于是长沙贼
区星作乱。渔阳张举、张纯反,举称天子,纯称大将军。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
藏匿不奏。一日,帝在后园与十常侍饮宴。谏议大夫刘陶,径到帝前大恸。帝问其
故,陶曰:“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与阉宦共饮耶?”帝曰:“国家承平,有何
危急?”陶曰:“四方盗贼并起,侵掠州郡,其祸皆由十常侍卖官害民,欺君罔上,
朝廷正人皆去,祸在目前矣!”十常侍皆免冠跪伏于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
等不能活矣!愿乞性命归田里,尽将家产以助军资。”言罢痛哭。帝怒谓陶曰:“汝
家亦有近侍之人,何独不容朕耶!”呼武士推出斩之。刘陶大呼:“臣死不惜,可
怜汉室天下四百余年,到此一旦休矣!”武士拥陶出。方欲行刑,一大臣喝住曰:
“勿得下手!待我谏去。”众视之,乃司徒陈耽,径入宫中,来谏帝曰:“刘谏议
得何罪而受诛!”帝曰:“毁谤近臣,冒渎朕躬。”耽曰:“天下人民,欲食十常
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无寸功,皆封列侯。况封?等,结连黄巾,欲为内乱。
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见崩摧矣!”帝曰:“封作乱,其事不明。十常侍中,岂无
一二忠臣?”陈耽以头撞阶而谏。帝怒,命牵出,与刘陶皆下狱。是夜,十常侍即
于狱中谋杀之,帝诏以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区星。不五十日,报捷,江夏平。诏
封坚为乌程侯。封刘虞为幽州牧,领兵往渔阳征张举、张纯。
代州刘恢,以书荐玄德见虞。虞大喜,令玄德为都尉,引兵直抵贼巢。与贼大
战数日,挫动锐气。张纯专一凶暴,士卒心变。帐下头目刺杀张纯,将头纳献,率
众来降。张举见势败,亦自缢死,渔阳尽平。刘虞表奏刘备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邮
之罪,除下密丞,迁高堂尉。公孙瓒又表刘玄德前功,荐为别部司马,守平原县令。
玄德在平原,颇有钱粮军马,重整旧日气象。刘虞平寇有功,封太尉。
中平六年夏四月,灵帝病笃,召大将军何进入宫,商议后事。那何进起身屠家,
因妹入宫为贵人,生皇子辩,遂立为皇后,进由是得权重任。帝又宠幸王美人,生
皇子协。何后嫉妒,鸩杀王美人。皇子协养于董太后宫中。董太后乃灵帝之母,解
渎亭侯刘苌之妻也。初因桓帝无子,迎立解渎亭侯之子,是为灵帝;灵帝入继大统,
遂迎养母氏于宫中,尊为太后。董太后尝劝帝立皇子协为太子,帝亦偏爱协,欲立
之。当时病笃,中常侍蹇硕奏曰:“若欲立协,必先诛何进,以绝后患。”帝然其
说,因宣进入宫。进至宫门,司马潘隐谓进曰:“不可入宫,蹇硕欲谋杀公。”进
茶的起源与传说
1.重庆到南昌最佳路线
有个前提:两趟车都拿了纸质票。我还没有我没有去过南昌火车站,所以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不过,最好的办法还是去检票口对着进站通道。工作人员一问,你就说要转。给他看两张票,你肯定会被放过。这时候你可以进候车大厅等下一班车,不用安检。
一般来说,一些老车站、地下通道或者天桥可以通往所有站台,你可以根据站台屏幕显示的车次进行换乘,但是只有普铁可以换乘普铁。
也许动车也行,只要在同一条线上运行。如果高铁换成普通轨,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沪宁线上的车站:镇江站、常州火车站站、无锡站、苏州站(P.S.最近去过重庆北站,格局和这个差不多,所以一并介绍)。这些车站原来只有普通铁路,后来在原站址新建了一条沪宁高铁,在老站房对面建了一座高铁专用站房,于是就有了南广场和北广场。
两个广场是分开的,候车室、广播站、站台、地下通道都是不连通的(无锡苏州站候车室是连通的,但地下通道不是完全连通的,就是高铁可以不能通过隧道换乘共轨)。如果想到对面,一定要出站,走专门的地下通道。
因为重庆北站北广场是新建的,不你甚至没有地下通道,所以你必须乘公共汽车。可以换高铁,但是要注意新建的高铁站,尤其是南京南、济南西、上海虹桥这样的大站。地下通道是分段的,所以很有可能你可以不要通过隧道到达所需的站台,您需要退出从入口或专用换乘通道到候车室。
总之每个站的结构都不一样。选择换乘时,一定要了解换乘车站的情况,预留足够的时间,尤其是不同车站之间的换乘(比如徐州站换乘徐州东站,杭州站换乘杭州东站)。你可以不要弄错了车站。
010年到1010年,江西会经过重庆,先是江西省,然后是湖北省,然后是陕西省,最后是四川省,最后是重庆,大概是五个省市。从南昌出发,将经过庐山、鄂州、黄石、随州、荆门、襄阳、安康、万源、宣汉、达州、广安,北碚,重庆北,大概就是这几个站。
2.重庆到南昌路线图
行驶路线:全程约1350.7公里。
起点:赣州市
1.赣州市驾驶方案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行驶230米,在左后方转弯进入常征大道。
2)沿常征大道行驶1.9公里,左转进入温明大道。
3)沿大道行驶820米,经过右侧人事大楼约210米,直行进入杨公路。
4)沿阳公路行驶1.8km,往东江源大道/机场/G76W方向,直行进入迎宾大道。
5)沿迎宾大道行驶6.1km,往G75W/G45方向行驶,稍微右转进入宜华路。
6)沿宜华路行驶1.0km,往南昌/广州/郴州/成都方向,然后左转走匝道。
7)沿匝道行驶810米,直行进入厦蓉高速。
8)沿厦成高速行驶6.3公里,往吉安/南昌/黄石/G45,右转进入赣州枢纽。
2.沿赣州枢纽行驶760米,直行进入大广高速。
3.沿大广高速行驶132.0公里,右转莲花/衡阳/永新,进入太和枢纽立交桥。
4.沿太和枢纽立交桥行驶380米,前方右转,进入泉南高速。
5.沿全南高速行驶151.9公里,往南宁/衡阳/G72方向行驶,右转进入全南高速。
6.沿全南高速行驶1.1km,直行进入全南高速。
7.沿泉南高速公路行驶84.2公里,直行
13.沿杭瑞高速行驶34.4公里,前往吉首/西安安/G65/重庆,左转进入吉首立交桥。
14.沿吉首立交桥行驶90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15.沿包茂高速行驶480.1km,往碣石/G65/G50/内环高速方向行驶,稍微右转进入南环立交。
16.沿着南环立交行驶650米,直行进入蓝海高速公路。
17.重庆驾驶方案
1)沿蓝海高速行驶49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2)沿包茂高速行驶17.5km,在4km/南平/九龙坡/高新区出口右转进入江南立交。
3)沿江南立交行驶1.8km直行。
4)行驶500米,往江南大道/南坪/长江大桥/渝中区方向,右转进入江南立交桥。
5)沿江南立交桥行驶510米,直行进入江南大道。
6)沿江南大道行驶2.6公里,往长江大桥/渝中区/黄花园桥方向,左转进入重庆长江大桥。
7)沿重庆长江大桥行驶170米,进入江南大道。
8)沿江南大道行驶1.2km,过石板坡立交约110m,直行进入石黄隧道。
9)沿石黄隧道行驶1.0公里,朝大溪沟/嘉宾路/一号桥/临江门方向右转,进入黄花园立交桥。
10)沿黄花园立交桥行驶340米,直行进入北区路。
11)沿北区路行驶650米,前方右转进入人民路。
12)沿人民路行驶480米,在右侧经过格力电器(人民路)约160米,然后向人民方向稍微右转人民大会堂/三峡博物馆。
13)沿坡道行驶230米,到达终点。
目的地:重庆
3.重庆到南昌的路线
高德导航上显示的费用大致相同,1800公里左右,过路费大致900。油钱取决于你有什么样的车。一般一辆家用车900元,百公里50元。如果维护费用也算,按600一次。可以大致算200块钱,违规什么的,一次两次。就算是200元或者2200元应该也差不多。这还不算路上其他开销。离马路差不多二十个小时,住一晚是必然的。它春节期间堵一辆车整整三天也不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要回家过年,你要考虑清楚。如果人少,还不如坐飞机,这样更安全。如果你想开车去,记得设置一个ETC。通过扣除过路费,你仍然可以节省很多。
4.南昌到重庆路程
次列车,始发站,终点站,车型,始发站,发车时间,到达时间,到达时间,里程,持续时间,硬座,软座,硬卧,D2231/D2234重庆北厦门北动车组重庆北07:15南昌西18:03122510:48359431-d2225/d2228重庆北福州动车组重庆北08:50南昌西18:18:43122509:53359431/d2241/d2244成都东福州动车组重庆北09:30南昌西19:3312259
5.重庆到南昌怎么走最方便
行车路线:全程约1652.3km。
起点:南昌市
1.南昌市驾驶方案
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80米,右转进入世贸路。
2)沿世贸路行驶340米,左转进入红谷中大道。
3)沿红谷中大道行驶410米,右转进入怡园路。
4)沿怡园路行驶330米,左转进入丰和中大道。
5)沿丰和中大道行驶1.1公里,向丰和中大道/G70/张敞高速/米湾里方向行驶,然后右转进入丰和立交。
6)沿丰和立交行驶280米,前方右转,进入南寺友谊路。
7)沿南寺友好路行驶1.5km,过长城立交,往长沙/赣州/湾里方向,右转进入长城立交。
8)沿长冷立交行驶270米,右转进入盛丰高速。
9)沿盛丰高速行驶18.1公里,直行进入南昌绕城高速。
10)沿南昌绕城高速行驶12.0公里,往新余/吉安/长沙/G60高速公路,然后右转
5.沿沪昆高速行驶290.5公里,过颜佳河大桥,面向贵阳/重庆/云南,右转进入沪昆高速。
6.沿沪昆高速行驶580米,直行进入蓝海高速。
7.沿蓝海高速行驶104.0公里,穿过大干沟大桥,前往安顺/昆明/遵义/金阳汽车站,右转进入蓝海高速。
8.沿蓝海高速行驶1.3公里,穿过下坝大桥,直行进入桂阳绕城高速。
9.沿贵阳绕城高速行驶32.4公里,过沙河大桥,往贵阳/金关/安顺/昆明方向稍微右转。
10.沿匝道行驶1.4km,直行进入沪昆高速。
11.沿沪昆高速行驶359.9公里,穿过姜白石大桥,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2.沿杭瑞高速行驶129.0公里,转二环路(B线)/昆明国际机场/玉溪/石湖垭口立交桥,左转进入晓庄立交桥。
13.沿晓庄立交桥行驶570米,过晓庄立交桥,前方右转进入二环快速路B线。
14.云南省驾驶方案
1)沿二环快速路B线行驶900米,过小坝立交桥,到石闸立交桥/白龙路/人民东路/昙华寺公园出口,右转走匝道。
2)沿匝道行驶350米,直行。
3)行驶360米,过石闸立交桥,右转进入白龙路。
4)沿白龙路行驶2.0公里,经过左侧的姚兴大厦,左转进入白塔路。
5)沿白塔路行驶180米,左侧经过云南经贸大厦约240米,然后右转进入人民东路。
6)沿人民东路行驶870米,直行进入人民中路。
7)沿人民中路行驶430米,过左侧阳光A商务中心1号门约260米,右转进入正义路。
8)沿正义路行驶230米,右侧过五华山,右转进入华山南路。
9)沿华山南路行驶30米,左转。
10)行驶100米,前方左转。
11)行驶20米,到达终点(道路右侧)
目的地:云南省
6.重庆开车到南昌最佳路线图
从赣州坐火车到南昌,再从南昌坐火车到重庆。
赣州到南昌的火车很多,所以我赢了不要细说。去火车票售票处买就行了。票价63左右。
南昌到重庆的火车(好像这个火车票价会贵一点,300元)
起点、终点、发车时间、到达时间、运行时间K804/K805空调快车南昌重庆北5:345:2023小时46分
K1078/K1075空调快南昌重庆北17:5217:4523小时53分
至于去重庆医科大学的具体路线,就看你去哪个校区了。他有几个校区。
7.南昌到重庆攻略
A:重庆到江西的快递什么时候送到要看具体情况。一般情况下,快递大概需要3到5天。如遇特殊情况,会晚一点送达,如遇恶劣天气、暴雨、大风或其他突发情况,快递时间会晚一点,大概需要7天左右。
也要看你用什么快递公司发货。中通、童渊和申通等快递公司需要加快速度,而邮政快递等快递公司需要放慢速度。
8.重庆到南昌最佳路线图
此数据来自地图,最终结果以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行驶路线:全程约1213.2km。
起点:南昌市
1.南昌市驾驶方案
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80米,右转进入世贸路。
2)沿世贸路行驶600米,右转进入丰和中大道。
3)沿丰和中大道行驶2.4公里,左转进入庐山南大道。
4)沿庐山南大道行驶2.9公里,进入庐山南大道。
010至1010,泉州至重庆北列车沿线共设29站:厦门北、泉州、莆田、尤溪、三明北、泰宁、建宁县北、南丰、福州、南昌西、共青城、庐山、瑞昌、阳新、黄石、鄂州、武汉、汉口、天门南、潜江、荆州。
关于阴天的诗句
茶是茶树芽叶加工而成的一种饮料。但是,对于不少人来说,不一定就都知道它起初并不作饮料,其名其字最早也不叫或书作"茶",对于茶树的性状、演化和原产地等等,可能知者更少。因此,为加深大家对于茶叶历史文化的全面了解,在本书开篇,有必要把茶树及其原产地和茶的发现、利用等等,首先作些概略的介绍。
(一)茶树和茶叶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常绿木本植物。在我国,如陆羽《茶经》所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先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树种。
茶树的学名为Camelliasinensis(L.)O.Kurtze,在植物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在现存的文献中,茶的学名,最早见之于1753年瑞典杰出植物学家林奈的《植物种志》中。在书中,把茶的学名定为"TheasinensisL."。
这里指示性的"sinensis",即是拉丁文"中国"之意。
那么,这种原先只种于中国的茶树,长得又怎样呢?在近代科学出现之前,我国古籍中,千余年来,都沿用陆羽的这样描述:"其树如瓜芦,叶如---d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揲担?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关于茶树的这些比拟,这也是我国古代对植物外部形态能够用和一般常见的描述方法。按现在植物学和茶学的介绍来说,其外部形态因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分枝习性的不同,植株有乔木、半乔木和灌木之分;树冠有直立状、披张状、半披张状等多种类型。茶芽在未萌发前为锥形,有2-3鳞片披护。叶多为椭圆或卵圆,单叶、互生,叶缘呈锯齿状,叶面富革质,主脉明显与侧脉末端相连,嫩叶有茸毛。花属短轴总状花序,白色少数为粉红色,花。果为蒴果,果皮绿色,成熟后为暗褐色,大小因品种而有不同。根系有主根、支根和细根组成,主根粗大垂直生长,支根与细根呈水平分布在耕作层内。 ?
茶树和其他栽培植物一样,都是由野生经驯化而演变为作物的。十分明显,茶树由野生变为栽培,其直接原因,是由于它用作饮料的饮用价值。唐朝诗人卢仝,在其一首赞美茶的诗歌中吟:"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灵仙;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唐朝时饮茶用碗,歌词中夸张茶饮七碗,就会羽化成仙。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神仙,茶叶当然也不是什么仙药;不过,由于茶叶中含有大量营养和药用价值较高的成分,所以,它不失是一种有益人体健康的良好饮料。据分析,茶叶中含有30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如蛋白质、脂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茶多酚、茶素、芳香油、脂多糖等等,就都是人体不可缺少和各具功效的重要营养及药用物质。这中间的有些成分,实际是一个大类,如茶多酚,就包括有30多种的酚类物质;维生素,又可具体分为维生素A、B1、B2、B3、B5、B6、C、D、E、K、H、P和肌醇等10多种成分。至于茶在防病和治病方面的作用,不只我国古书中有很多记载,也为现在国内外医药界所一致肯定。如茶叶对于防治痢疾、肠胃炎、肾炎、肝炎、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癌症、白细胞减少和辐射损伤等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功效。如茶叶特别是绿茶的抗癌作用,据日本静冈县的调查,发现茶区特别是绿茶产地,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就明显比其他地方要低。这一调查,与日本冈山大学药学部奥田拓男教授对茶单宁(茶多酚)物质抗癌试验的结果相一致。奥田拓男的研究指出,茶单宁对引起突然变异的变异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在基本弄清,茶叶中的抗癌成分,主要是儿茶素;这种成分,在绿茶中约含15%-20%。此外,茶叶中所含的维生素C和E,也具一定的抗癌效用。可能正是因为这样,茶在国外才有"安全饮料"、"保健饮料"、"健康长寿饮料"等各种各样的赞誉之称。在千千万万的野生植物中,发现和选择出用茶叶芽叶来作饮料,这无疑是对人类和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而这一重现,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的丰功和伟绩。在古代的一个很长时期里,世界上只有我国饮茶和懂得种茶与制茶;后来,大抵至唐代,我国东邻的朝鲜和日本,才首先从我国学会饮茶、种茶而渐渐形成为东方乃至全球性的一种独特文化。
(二)茶树原产地和原始分布中心
我国是世界上最先饮茶、最早业茶的国家,当然也就是茶树原产的地方。笔者认为,我们这里所说的"原产地",实际应该就是指人工栽培以前的原始分布区。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任何一种作物和栽培植物,特别是在古代条件下,都有一个驯化过程,换句话说,即都是从野生集而后才发展为人工栽培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这样说,至少在古代,首先利用和栽培某种植物的国家或地区,也就是该种植物原产的区域;这是一种规律和真理。
既然是这样,那么为什么还要谈什么茶树原产地问题呢?这是因为近一二十年来,在我国茶学家,掀起了一股茶树原产地讨论热,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仅讨论出了多种看法,甚至争论出了成见,所以我们在这里也顺便谈谈我们的看法。
关于前一段我国茶树原产地的讨论,我们首先肯定,是有成绩的。因为,这场讨论的实质,大多数参与者的动机和目的,是在于证明茶是中国原产。这一点,无论是在陈椽先生的论著中,还是在陈彬藩和吴觉农先生的大作中,他们从各种不同角度,利用一切学科的有关成果,从茶树的演化形成、自然环境的变迁、野生茶树的分布以及茶的词源学等等,广征博引,为这方面的研究,积累了不少材料,提供了大量的论据,这无疑是一种进步和深入。但是,重复一个命题,每一本书上都把这些问题罗列一遍,就显得重复和多余。所以,笔者在强调讨论要有新意的同时,在这里我们也不准备重复大家已经提出和一致的那些内容。
有人把这场讨论说成是和外国某些资产阶级学者的论战和学术争论。其实在国外并没有找到多少对立面,我们是自己出题自己做;论而未战,论而也没有多少争。因此,我们所批驳的,除个别人还活着外,都是故人故语。如提出"茶树原产印度说"的始作俑者--英国驻印度的殖民官员勃尔基兄弟,是上一世纪20-30年代的事情。其后各书提到的1877年,贝尔登在《阿萨姆茶树》所说的中国和日本的茶树,是"由印度输入"的谬说,这与其说他们是"故意歪曲事实,诋毁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形象";还不如说他们是为了争取在印度或南亚发展种茶的支持和对中国茶史的无知。
因为,在19世纪20年代,作为英国在印度的主要统治机构--英国东印度公司,他们对维护与中国的茶叶贸易,比在印度和南亚殖民地发展种茶更感兴趣。英国东印度公司,从17世纪起,垄断中国出口茶叶贸易整整有二个世纪。在这一中英茶叶贸易的过程中,如果说前一时期由于伦敦茶叶贸易和转口的不断增长,英国长期处于逆差的不利境地的话,那么,18世纪后期起,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明用走私来抵销贸易逆差后,他们同中国的贸易,便迅速由平衡转变为顺超。有人估计,至上一世纪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在广州卸下他们捎带的,一圆不花,就能装回满船的茶叶和巨额的白银。所以,对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来说,不但要弄清在印度能不能种茶,而且还要算一算种茶和种谁更合算的问题。
事实也是如此,对于当时在南亚英属殖民地种茶的阻碍,并不在于中国茶业的悠久历史和世界茶叶贸易的独占地位,而主要的,还在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不够重视和不予支持。因为不说19世纪20年代,就是到19世纪中期,当时在印度的英人宣传"印度是茶树原产地",呼吁在印度发展种茶的整个过程中,并没有也不需要否定中国些什么。恰恰相尽,倒是他们一次次组织到中国考察、收购茶籽茶苗和招聘中国的种茶、制茶技工,把他们宣传发展茶业变成一个大张旗鼓的效法中国的活动。举例来说,如早在1788年,英国有位叫彭克斯的科学工作者,专门就印度引种茶树和发展茶业诸问题,编印了一本小册子。1815年,一位哥特博士对彭克斯的小册子又进行了修订、补充,向有关方面,力谏在孟加拉西北大力发展种茶。另外,在这期间还特地组织过科学考察团,深入到中国茶区进行考察和搜集茶种。但是,所有上述这些努力,都因东印度公司取消极的态度,使印度发展茶业的要求和,一直停留在纸上。到上一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1833年东印度公司垄断中国茶叶贸易的合同的到期和清朝拒绝续订的因素,英国国内和在印度的一批殖民主义者,更加积极地倡导在印度和南亚发展种茶。如1825年,英国技术协会公开设奖,奖励在印度或英国其他殖民地种茶最多和茶质最好的业主。1934年1月,英国驻印度总督,正式批准成立"印度茶业委员会",专门负责印度引种中国茶树的研讨。印度茶业委员会成立不久,就开展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广泛散发通告,宣传适宜种植茶树的气候、土壤和其他环境条件;二是派秘书戈登到中国,专门研究茶的栽培、制造方法,购茶种以及雇佣茶工等等。自此以后,在英国和印度的文献中,到中国引种茶树的记载不断,其中尤以1850-1851年引种的最为理想。这次从中国购的茶种,运至加尔各答时色泽仍很鲜艳,后来栽种东北山区成活的12000株,其品质完全表现出不亚于阿萨姆土种的优良性状,一度成为引种中国茶树成功的范例。
所以,从上面英国殖民者一方面宣称"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一方面又不断大量从中国引种茶树的史实来看,当时他们提出"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的看法,并不是为了否定中国,主要的也只是为他们在印度发展茶业多造一条舆论。因此,如果说"茶树原产印度"带有否定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意味的话,那么,这最多也只是一种以明显的谎言来换取社会对发展印度茶业的许可和支持的做法。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包括上一世纪后期和本世纪个别借"茶树原产印度说",蓄意混淆事实、贬低中国茶业功绩的伪学者。但是,把话回过头来说,这样的人,毕竟是个别又个别,值不值得花这么多时间、精力去批驳?似可重新考虑。这一点,国外学术界的反映,颇可参考。他们的茶学家对过去英国人说的"印度是茶树原产地"既不盲从,对我国近年有关茶树原产地的申辩,也没有表现出多少特别兴趣。
因为,和上面所说那样,我们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原始分布来理解,那么,中国作为饮茶和茶业最早滥觞的国家,不管印度是否也是茶树原产地,其史实本身就是无须其他证明、无可动摇的当然原产地。道理十分浅显,不论是栽培植物或者还是驯养动物,它们的引种,特别是古代,总只会也只能是引进那些价值已经显现或被人类驯化利用的这样对象。当然,野生动物或植物的分布,在一定的外在因素作用下,也会出现地域上的变更或扩大,但这些都属于自然传播的范畴。自然传播和人工引种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一种自觉的行动。这也就是说,在印度和世界上还无人知道茶树为何物和何用时,我们的先民,是绝不会在古代把茶树从印度远带到中国来培育的。因此,中国最早发现和利用的茶叶,只会也只能是原来就生长在我国的茶树。这里顺便补说一句,可能正是因为上面所说的简单道理,所以,各国茶学家对于英国人提出的"茶树原产印度说",没有和少有应者;对我国前一段茶树原产地的讨论,也无有反对者。这就是说,上一世纪冒出"印度茶树原产地"问题后,即便有人想利用它来否定中国茶树原产地的地位,但在国际茶学界,并没有大乱,实际受此影响不大。在茶树原产地问题上,国外不怎么乱,但在我国前一段讨论中,倒显得有点偏激和混乱。
偏激,是把个别当一般,把英国个别学者在茶树原产问题上的图谋,当作一种正式的观点或倾向来批判、对待,把问题看得严重化,以至有的文章由学术讨论,变成了学术批判。混乱各人讨论的基点和角度不一,各持各说。我们的观点较清楚,茶树原产地,就是指茶树人工栽培以前茶树原来分布的地区。但也有一部分学者,把原产地理解为"茶树的原始产地",即茶树起源的地区来看待。如有的文章坚持,我国"云南和西双版纳是茶树的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很明显,这种意见,就把原产地看作为茶树"种的发源地",把人工栽培以前的分布中心,看成为茶树的原生中心(一称起源中心)。对原产地的这二种理解,"原来"、"原始"只一字之差,但在时间上,则两者内容,已相去数千万年。茶树起源于什么时候呢?有人据植物学分类的方法,推断茶树"发生在中生代的末期至新生代的早期",具体年代,"起源至今已有6000万年至7000万年历史"。而人工栽培前的分布,不妨更早一些,从茶的发现、利用算起,说到顶,以"神农时代"起算,也只数千年和上万年的时间。对茶树原产地的二种不同理解,不但时间相差甚远,而且沧海桑田,二者在环境的变化上也很大。如第三纪初期,中国大陆和印度次大陆,还是隔海相望的二块陆地,现在号称"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不是连接而正是分隔中国和印度的地槽海域。如果上面茶树起源的年代推断不错,那么,原产地作为起源地来理解,其时印度还属海中孤岛,与茶树的系统演进和最终形成,似乎不大可能;这一意义上的茶树原产地或原产中心,大致也只会是中国大陆。但是,如果作为人工栽培以前的原来分布来说,那么,中印之间浸漫海水的地槽,在印度次大陆和亚洲大陆并合的过程中,早已碰撞成隆起的喜马拉雅山脉,把二块大陆连成了一体;经过数以千万年的同体变化、发展,在我国发现和开始利用茶叶之前,在印度邻近中国的地区,已有茶树及其亚种分布,这也不是不可能的。对茶树原产地的理解和概念不同,时间、环境条件和结果也就不可能相同,我们不能要求二个不同角度得出一个和自己一样的结论。所以,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看法,原产地如果作为起源地或起源中心来理解,这完全与印度无涉,说原产我国西南、云南或我国西南、西双版纳是原产中心,各自作为一家之说,事实没有多大出入,二种说法应当是都是可以成立的。这也就是说,我们认为在印度次大陆和中国古代大陆之间,茶树的起源地域或中心,只能是一个。而且,从诸多因素来看,也只会是在今天的中国陆地,而不会是第三纪以前喜马拉雅山地槽海域彼岸的印度。对于这点,这是凭今天的知识就能作出肯定的。至于具体起源于中国或中国西南什么地方?现在各人提点自己看法,作为一种预言,我们相互间不作肯定和否定,把几千万年以前的事,留待我们后代科学条件许可后去做,应当是可以,也较为合适的。
如果把茶树原产地作为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来理解,我们把西南、西双版纳说成唯一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原产地和原产中心),就未必一定正确,而且在茶树的生存、演进过程中,有点否定种的自然传播了。茶树人工栽培前的原始分布地和分布中心,较茶树的起源地和起源中心,范围无疑要宽阔得多。过去,我们对茶树原产地持上一种理解的人,一看到人家提及在印度、缅甸发现有野生茶树,就敏感地认为是对我国茶树发源地和起源中心的一种否定或设疑,想方设法回避和否定这一事实。其实回避不如承认,在我国茶叶界,很多人是心照不宣,都知道印度开始和最初发展种茶,主要是引进我国的茶种和茶叶生产技术,但是后来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引种中国而是改植印度土生茶树的结果。关于印度土茶的记载,最早见之于1815年驻印英军拉第尔上校的报告。其称在阿萨姆新福山中的土著,习惯集一种野生茶叶,加工制作成为饮料,也和缅甸人一样加油、蒜等佐料食用。这报道可以是传闻,不一定亲眼所见。1823年,英军R.勃鲁士少校至新福贸易,在滞留期间至附近山林作植物调查,亲自发现了野生茶树。之后,印度野生茶树,也引起了其兄C.A.勃鲁士的兴趣。1836年,C.A.勃鲁士在萨地亚建立了一个专门种植野生茶树的茶园;1837年,他在萨地亚附近的马坦克又发现几处野生茶产地;1839年,进一步在那加山、梯旁和古勃伦山一带,新找到了120处野生茶产地。通过广泛调查,C.A.勃鲁士归结指出,缅甸和印度的"野生茶产区,自伊洛瓦底江至阿萨姆以东之中国边境,绵亘不绝"。
除新福和萨地亚外,所谓 "阿萨姆土生茶"的野生茶树,1855年在锡尔赫特的张卡尼山等地,也有大量发现。应该指出,这种分布范围很广的阿萨姆土生茶,不但在品种上自成一统,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然分布,其在印度生长的历史,肯定早于我国茶的饮用和人工栽培之前;所以,从这些事实来说,称印度也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区或"原产地",不但完全能够成立,实际也并不排斥和否定我国是茶树起源中心和原产地的结论。近年我国关于茶树原产地的论著很多,众说角度不一,根据不一,观点也有不少不相同之处。本文对于大家都提到和一致之处,不作重复,仅就个人粗见,对前一段讨论和争论,作些归纳和分析。
(三)茶的最初利用和茶业的起源 在上一节中,我们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我国不但是茶树的原始分布地区,而且也是唯一的茶树起源中心。但是,在茶业上,我国对于世界和人类的贡献,还不在于我国原产了这种植物;主要的,还在于是我们的祖先,首先发现和利用了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化。我国有关饮茶的起源,现存的文献中,第一个涉及的是唐陆羽《茶经》。陆羽在是书"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随后在"七之事"中又进一步指出,所谓"神农氏",就是指"炎帝";说明我国茶的饮用,是起源于"三皇"时代。具体根据呢?陆羽引《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为佐证。这里非常明确,陆羽在《茶经》毫不含糊地肯定,称我国饮茶,是始于悠远的史前时代。
对于陆羽的"茶之为饮,发乎神农"的观点,历来就有赞同、持疑和否定三种不同的态度。如现在持疑和否定者的文中就提出:"神农是我同上古的传说人物,是由于某些社会需要追塑出来的一种偶像,并非实有其人";二是《神农食经》、《神农本草》等一类的"神农书,是汉以后儒生的伪托,并非真的是神农所写"。是的,上面所说二点,都是事实。如我国一些古籍中,称神农或炎帝"七十四"或"十七世有天下",有的说"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 这里把"神农氏",就明显看作为一个时代,而不是看作为一个单个的人。至于在这个时代,如《说文》在序中所讲:"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当时还没有文字,自然也就不会有神农著的书。所以,所有这些,学术界并没有什么分歧。这里,我们对神农这位人面龙颜的神人的真实性,不妨再作些补充。神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如《易·系辞》中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再如《周书》"神农耕而作陶";《史记·补三皇本纪》:"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春秋·命历序》:"其教如神,使民粒食";《本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淮南子·修务训》:"神农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说文》:"琴,禁也,神农所作"等等。 上面这些引文说明什么呢?说明传说中的"神农氏"不但是一位"并耕而王"的氏族或部落领袖,而且也是一位农业、制陶、医药、粒食、饮茶、明堂和琴瑟等众多事物的发明者。神农有这么多发明,是不是说其人的确实存在就更有证据了呢?!不然,这些资料不但不能证明反而有损或否定神农的真实存在。道理很简单,这许多发明,特别是如农业、医药、制陶等重明,决不是某一个个人一生而只能是某一人类群体长期的经验或智慧结晶。所以,传说愈是把神农的发明创造说得很多,愈是神化,就愈揭示其本身乃是一种对整个神农氏族或时代的拟人化表现。 当然,我们引录上面这些内容,并不是为了否定神农存在的真实性,主要的,还是为了说明茶的发现、利用也始于史前。这些资料又怎么能够证明饮茶也起源史前呢?可以的,现在虽然没有获得饮茶起源史前的直接证明,但我们借助有关考古和民族志材料,多少还是可以为饮茶的起源求得某些根据的。上述有关神农的传说,最初均见于我国古代文献,其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有文字记载以前有人称为"古史传说时代"的内容。说明白些,这些上古的传说记载,记叙的是史前或原始社会的事情。上面我们提到了,"神农"不但是农业的肇创者,也是制陶、医药、原始音乐和祭祀等多种事业和文化的发明"人",这些在古代,在近古学和民族学建立以前,一代代的相传,也一代代的未得到证明。自从考古学和民族学建立、发展起来后,这些传说时代留下来的传说,陆陆续续大都为考古发掘所证实了。如上面提到的神农发明农业、陶器、医药、粒食、饮茶、音乐和祭祀等传说,现在除茶以外,都证明为史前即有的内容。
或许有人会说,神农传说距进入文明的时间不远,可能要可靠些,更早的内容,就不一定可靠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如《庄子·盗跖篇》记称:"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拈橡栗,暮栖树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礼含文嘉》载:"遂人始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尸子》载:"庖牺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五经异义》中也提及:"太古之时,未有布帛,人食禽兽肉,而衣其皮,知蔽前未知蔽后。"这些传说,比神农传说的时代更早,但考古和民族学提供的资料一致证明,这些也正是远古人类的经历的不同阶段上的一种生活写照。有些对传说缺乏研究的人,一听到"传说"这个名字,就将之与虚妄和荒诞联系起来,一律斥之为不可信,这是不对的。事实告诉我们,我国上古的很多传说,虽然经过千载百代、千嘴百口,内容中掺杂了大量迷信、失实的成分;但是,只要我们透过、剔除这些掺附的杂质以后,我们就不难从中还是多少可以找出一些确凿的史迹或合理内核来的。因此,基于上面所说这些,我们认为我们有理由提出这样一种看法:即凡是在我国文献中没有记录而只有传说时代传说中涉及其始的事物,大抵基本上都是发生在史前的内容。关于饮茶,除"发乎神农"的传说以外,我国现存的文献中,没有记述其始的记录;所以,尽管神农诸多发明都获得唯独饮茶没有得到考古的证明,但我们仍然可以也应该肯定,饮茶也是起源于史前。因为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有关神农发现、利用茶叶的传说,和神农肇创农业、陶器、医药等传说,在性质和流传来说,没有什么大的区别,所以,考古发现的农业、制陶和医药等其他实物材料,不但是他们自身,也是有关神农包括茶叶在内的其他发明传说的证明。关于饮茶起源史前这点,我们也可从我国民族志的材料中获得一定旁证。如生活在我国兴安岭一带的鄂伦春人,他们本世纪前期,社会形态还停留在氏族社会阶段,那里天寒地冻,不产茶叶,可是他们都知道摘"黄芹、亚格达的叶子"来冲泡作饮料。 簆
生活在北方的鄂伦春人知道用黄芹、亚格达的叶子"当茶喝",为什么我国南方原始氏族社会的居民,就不能取茶树鲜叶来作饮料呢?! 上面我们以考古和民族学证明,我国上古有关神农众多发明的传说,基本都是史前即有的内容,所以相信饮茶也当是始于史前。但茶学界有一种相反的观点,认为既然神农的其他发明已为考古所证实,那么"在考古学对茶叶、茶器尚无新的发现以前",就还不能确定饮茶开始的年代。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本可以确定现在将之推到永远也难以证实的偏见。大家都知道,人们最初饮用的茶叶,大都是从茶树上直接摘和未经加工的鲜叶,这种鲜叶是很难保存在地层中也难以留下痕迹的。我们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情况也可获得一定的说明。在马王堆墓中出土的登记随葬物品的竹简中,有"?"笥的记载;在出土的大量竹笥中,也发现捆有"?笥"木牌的?笥。"?"有学者考证即"~--",系《尔雅》指茶的~--。汉朝茶的饮用和生产在巴蜀和荆楚就已比较发展,这时煮饮的茶叶也已不是鲜叶而是加工的成茶。经过干燥加工的茶叶在马王堆这样密封、防腐良好的墓穴中都未能够找到它们的残迹,试问,我们在现在南方山重岗连的苍茫山间,何处去找最先饮茶者的遗址?找到这样遗址,又怎么能发现和分辨最先饮用的茶叶?!第二,历史的常识告诉我们,茶器或茶具,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人们最初烹煮、饮茶叶用的,也就是当时人们日常使用的灶器和食具。史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茶器,要求考古提供茶器来证明史前是否已经饮茶,这能说不是一种故意的作难吗?所以,我们认为与其等待不可能获得的证明来证明,还不如接受已经有些能可证明的证明为好。说到底,我们是相信我国饮茶"发乎史前"的。 zH枢`?4e
>?S{R?我国有关神农的传说,不但为我们显示了饮茶起源史前的线索,而且也为茶叶的发现、利用以至发展为饮用的过程,提供了这样一个轮廓。 ?8? 粌N!
艚妊勗职鬓
前面我们据陆羽《茶经》,已指出,神农时代的下限,是传说中的"炎帝"时的原始氏族社会末期。这里,据上面所引的《新语》和《淮南子》内容,我们也不难确定,神农时代的上限,当是前农业的原始集阶段。人们在前农业的集经济活动中,通过不同的需要,"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灾",发明了农业;为使大家"知所避就","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创建了原始的医药。从集的这二个不同用途和发展来说,茶的发现和利用,显然不是与农业(食用)而只能是与原始医药相联系的。古籍中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反映的,也正是这一背景。这就是说,神农的传说资料还为我们显示,茶的发现和利用,最初不是作为饮料而是作为草药显之于世的。
描写月亮的古诗
1. 关于阴天的诗句
关于阴天的诗句 1. 形容“阴天”的诗句有哪些
1、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处:《绝句》
作者:南宋诗人释志南,代表作品《绝句》
全文: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我在高大的古树阴下拴好了小船;拄着拐杖,走过小桥,恣意欣赏这美丽的春光。丝丝细雨,淋不湿我的衣衫;它飘洒在艳丽的杏花上,使花儿更加灿烂。阵阵微风,吹着我的脸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动着嫩绿细长的柳条,格外轻飏。
2、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
出处:《登天竺寺》
作者:綦毋潜(692-749),字孝通,虔州(今江西南康)人,唐代著名诗人。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左拾遗,终官著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游江淮一代,后不知所终。綦毋潜才名盛于当时,其诗清丽典雅,恬淡适然,后人认为他诗风接近王维。《全唐诗》收录其诗1卷,共26首,内容多为记述与士大夫寻幽访隐的情趣,代表作《春泛若耶溪》选入《唐诗三百首》。
全文: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
3、阴天几处看云阵,夜雪何时化铁衣。
出处:《铁山祠成二首》
作者:李新,宋仙井人,字元应,号跨鳌先生,仙井(今四川仁寿)人。。哲宗元佑五年进士。刘泾尝荐于苏轼。累官承议郎、南郑丞。元符末上书夺官,谪遂州。徽宗大观三年赦还。有《跨鳌集》。
全文:缥缈团空翠一围,丛神社鼓日相依。阴天几处看云阵,夜雪何时化铁衣。鸟鼠莫栖新蕊殿,风尘从染旧龙旗。门前汗马蹄翻玉,犹似当年力战归。
4、卑湿沙头宅,连阴雨夜天。
出处:《雨夜赠元十八》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全文:卑湿沙头宅,连阴雨夜天。共听檐溜滴,心事两悠然。把酒循环饮,移床曲尺眠。
莫言非故旧,相识已三年。
5、拂拂轻阴雨麴尘,小庭深幕堕娇云。
出处:《相思引·琴调》
作者:赵彦端(1121~1175)字德庄,号介庵,汴人。宋代诗人。"乾道、淳熙间,(公元一一七四年前后)以直宝文阁知建宁府。终左司郎官。
全文:拂拂轻阴雨麴尘。小庭深幕堕娇云。好花无几,犹是洛阳春。燕语似知怀旧主,水生只解送行人。可堪诗墨,和泪渍罗巾。
2. 描写阴天的诗句有哪些
1.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白居易
释义:山峦树林中基本没有平地,雾雨天气大多发生在阴天。
2. 阴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戴叔伦
释义:阴天很冷但是不下雨,老树林一到了晚上就有许多猿猴出来了。
3. 三月伤心仍晦日,一春多病更阴天。——《流年》韩偓
释义:三月是令人伤心的晦气的一月,一到春天就体弱多病还老是遇到阴天。
4. 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清明辇下怀金陵》王安石
释义:春天天气阴冷,路边的草远看如烟一般,不时有落花飘落路边。
5.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
释义:阴雨连绵,空气湿润,池水陡涨,青蛙欢歌一片。
3. 关于阴天的古诗有哪些
1、《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宋代: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译文: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脑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2、《卜算子·燕子不曾来》清代:蒋春霖燕子不曾来,小院阴阴雨。
一角阑干聚落花,此是春归处。弹泪别东风,把酒浇飞絮:化了浮萍也是愁,莫向天涯去!译文:在小小庭院中,燕子没有来,只是阴雨连绵,一片幽暗。
院中一个角落的栏杆处,聚集着一堆落花;落花飘飘零零,标志着春天已经迟暮。挥泪告别东风,用酒来祭纷纷扬扬的飞絮。
传说柳絮杨花飞入池塘,便化作浮萍,所以不要飞向天涯去。3、《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代: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
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
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
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4、《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宋代:欧阳修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
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
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译文:柳林外传来轻轻的雷鸣,池上细雨蒙蒙;雨声浙淅沥沥,滴在荷叶上发出细碎之声。不久小雨即停,小楼西角显现出被遮断的彩虹。
我们靠倚栏杆旁,直等到月亮东升。燕子飞回门前,窥伺着飞到画梁问;我从玉钩上放下门帘。
床上竹席纹路平展,好像清凉的水波,却无波纹涌动。床头放着水晶双枕,她的金钗从发上坠下,横放枕边。
5、《阴雨》唐代:白居易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滩声秋更急,峡气晓多阴。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
译文:今天的山岚雾霭特别的重,天涯广阔这里却是如此的偏僻深远。闻见滩头江水带来的秋意扑面而来,山谷的气候湿润,晴天也多像阴天。
望向帝京但是云遮住了眼,想着故乡,檐上的雨一滴滴的滴到心里。用什么来安慰我这幽深彷徨的思绪,唯赖这北窗下的琴来解我心中孤独。
4. 关于阴天的古诗有哪些
1、《卜算子》
宋代:杜安世
深院花铺地。淡淡阴天气。水榭风亭朱明景,又别是、愁情味。
有情奈无计。漫惹成憔悴。欲把罗巾暗传寄。细认取、斑点泪。
2、《流年》
唐代:韩偓
三月伤心仍晦日,一春多病更阴天。
雄豪亦有流年恨,况是离魂易黯然。
3、《即事》
唐代:韦庄
乱世时偏促,阴天日易昏。
无言搔白首,憔悴倚东门。
4、《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
唐代:戴叔伦
谬官辞获免,滥狱会平反。
远与故人别,龙钟望所言。
阴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
老病北归去,馀年学灌园。
5、《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
唐代:白居易
山束邑居窄,峡牵气候偏。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隐隐煮盐火,漠漠烧畲烟。
赖此东楼夕,风月时翛然。
凭轩望所思,目断心涓涓。
背春有去雁,上水无来船。
我怀巴东守,本是关西贤。
平生已不浅,流落重相怜。
水梗漂万里,笼禽囚五年。
新恩同雨露,远郡邻山川。
书信虽往复,封疆徒接连。
其如美人面,欲见杳无缘。
5. 谁有形容阴天和晴天的古诗
形容“阴天”和“晴天”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即事》《西江月》上述古诗全文如下:(1)《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2)《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吴文英(唐)柳腰空舞翠裙烟。
尽日不成眠。 花尘浪卷清昼,渐变晚阴天。
吴社水,系游船。又轻年。
东风不管,燕子初来,一夜春寒。(3)《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戴叔伦(唐)谬官辞获免,滥狱会平反。
远与故人别,龙钟望所言。阴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
老病北归去,馀年学灌园。(4)《即事》 韦庄(唐)乱世时偏促,阴天日易昏。
无言搔白首,憔悴倚东门。(5)《西江月》韩维(宋)早岁相期林下,高年同在尊前。
风花绣舞乍晴天。绿蚁新浮酒面。
身外虚名电转,人间急景梭传。当筵莫惜听朱弦。
一品归来强健。
6. 描写阴天的诗词有哪些
林峦少平地,雾雨多阴天。
——唐·白居易·《初到忠州登东楼,寄万州杨八使君》阴天寒不雨,古木夜多猿。——唐·戴叔伦·《临川从事还别崔法曹》花尘浪卷清昼,渐变晚阴天。
——宋·吴文英·《诉衷情·柳腰空舞翠裙烟》阴天瞻碛落,秋日渡辽阳。——唐·杨巨源《赠邻家老将》阳景当昼迟,阴天半夜赤。
——唐·吕温《道州观野火》病为阴天剧,春缘闰岁迟。——宋·陆游《雨中作》春阴天气草如烟,时有飞花舞道边。
——宋·王安石《清明辇下怀金陵》了事儿痴妨剧醉,澹阴天气合清闲。——宋·张镃 《野芳亭写望》稍回妍暖日自喜,扫尽积阴天解颜。
——宋·朱翌《约郑公绩出城》红白花枝争鬬发,晴阴天气半相和。——宋·释延寿《山居诗》。
注读《两般秋雨盫随笔》卷二170:阮大铖祭文
诗中月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8.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9.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咏月名句积累:
1、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蟾兔:月亮。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2、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3、月皎疑非夜,林疏似更秋 南朝梁?庚肩吾《奉和春夜应令》
4、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5、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6、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9、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唐?王维《鸟鸣涧》
10、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唐?刘长卿《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11、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1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13、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燃 唐?李白《寄韦南陵冰,余江上乘兴访之,遇寻颜尚书,笑有此赠》
14、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唐?李白《忆山东二首》
15、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唐?李白《把酒问月》
16、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 唐?李白《把酒问月》
17、斫(zhuó)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
18、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唐?杜甫《漫成一首》
19、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唐?岑参《敷水歌送窦渐入京》
20. 月色更添春色好,芦风似胜竹风幽。 唐 贾至 《别裴九弟》
21.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2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唐 白居易 《琵琶行》
23.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唐 白居易 《春题湖上》
24. 万影皆因月,千生各为秋。 唐 刘方平 《秋夜泛舟》
25.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唐 刘方平 《月夜》
26. 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唐 韩愈 《山石》
27. 晴云如擘絮,新月似磨镰。 唐 韩愈 《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28.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 徐凝 《忆扬州》
29.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宋 晏殊 《寓意》
30. 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宋 张先 《菩萨蛮》
31. 云破月来花弄影 宋 张先 《天仙子?送春》
32. 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宋 欧阳修 《自菩提步月归广化寺》
33.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 宋 苏轼 《西江月》
34.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宋 苏轼 《前赤壁赋》
35.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 苏轼 《中秋月》
36.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宋 辛弃疾 《西江月》
37. 明月有情还约我,夜来相见杏花梢。 清 袁枚 《春日杂诗》
38. 一夜梦游千里月,五更霜落万家钟。 清 濮淙 《闻梁蘧玉已寓京口》
李白的 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静夜思
李白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汉魏诗
1、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2、 听月诗
听月楼头接太清,依楼听月最分明。
摩天咿哑冰轮转,捣药叮咚玉杵鸣。
乐奏广寒声细细,斧柯丹桂响叮叮。
偶然一阵香风起,吹落嫦娥笑语声。
3、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4、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二、唐宋诗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 (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八月十五夜月 (唐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中秋月(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 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 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待月(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宋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宋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倪庄中秋(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三、咏月词赋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秦淮看月记》 明 潘之恒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对联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的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批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望月怀远 张九龄
弥渡旅游景点
阮大铖祭文
明沈士柱祭阮大铖文,极狡狯。文曰:“某年月日,故降大司马阮公之丧,至自浙东,沈某为文以祭曰:‘古称知己,重于感恩,以余观之,岂独恩为知己哉?孔融博文强记,操非不知之;颜真卿纯忠大节,卢杞非不知之;惟知之深,故忌愈切,杀愈速。天下后世但知操、杞妒贤,而不知于两公未始不称相知也。余少贱,未识司马,闻公掇巍科,登华膴,附中常侍势,与士君子为仇。说者遂诋公为子,导杀正人。余谓不然,逆珰嗣子满天下,得公不加益,失公不加损,效吮痈舐痔之行,媚衔宪握爵之人,具翻江搅海之才,行坠石下井之事,何求不遂,何欲不行,而位不过光禄。雄狐九尾,不得与彪虎雁行,于以知公之迹巧而事拙也。烈皇手定逆案,阅公封事,入赞道列,终身不齿。说者谓公深仇先帝。余谓不然,使先帝悉公才智,复为录,则恩怨亲仇,与众相忘久矣。惟毅然不摇群论,使公十七年林壑,养鳞甲,丰羽毛,得甘心快意为具者,伊谁之赐耶?于以知公之阳仇而阴德也。公词曲奔走一时,说者谓愤时嫉俗,科诨皆指正人。余谓不然,弘光半载,公涂面登场,自为玩弄,及窜鸠兹,公曰:“我必不学伯嚭走钱唐。”无论自比宰嚭,作谶钱唐,一语不出前史,作剧者神子胥之灵,以褫公等谗邪之魄,公目不识史,胸中但有梨园稿本,以国为戏,于以知公之胆大而才小也。公以小怨杀周、雷二公,复兴钩党狱,说者谓公流毒宗社。余谓不然,周、雷亢直,忌者不独公也。公不杀,群小必杀之。即不然,而贤奸并列,邪正不分,终令大厦莫支,狂澜失砥,而后殒命报国。论者不责其见几之不早,即讥其返正之无术,故死于公,犹愈自死也。即同难诸君,雕虫小技,当与草木同腐,天公手,登弹墨以永其名,虽公为国谋不忠,为身谋不祥,而为诸君子谋则善也,于以知公之事险而意厚也。公闻变倡逃,说者以卖君误国,律与马同罪。予谓不然,公与马密谋定策,如置弈棋。然马贪夫败类,自公出而劝以戕贼毒螫,及悔为所用而事已去。浙东一战,马尚同方合志,不知输诚纳款,公又先马效之矣。使公同受戮西市,一生恶迹,补过盖愆,何委质后方糜烂以死,生与马同丑行,死并不得与马同荣名,天实为之也。公临岩一跌,身首异处,智能保首领于生前,不能全躯于身后,谁分其尸,谁传其首,岂非天哉!于以知公之意狡而神愚也。此五者,人议公险,予为公平之;人议公深,予为公浅之;人议公毒,予为公厚之;人议公巧,予为公拙之。独人高公词曲,予独畜以。谓公以人国侥幸,正坐此病,九原有知,当亦以为知言也。予隔县诸生,不知公何风闻,怨毒为甚。友人曰:“君庚午闱后,有人以闱义质公爪牙,君见评阅,当座叱之,其人忿而谒公,借君为质,公于是伏欲杀之机矣。”或又曰:“君渭阳侍御,公未第,辱公推分,及公为大行给谏,侍御绝不与通。又,公欲以故人礼遇子,子不屑仕也,公于是又增欲杀之目矣。”夫士睥睨王侯,莫如祢衡,其面辱阿瞒无人礼,而操能容之。若以通家子视余,昔秦桧、胡安国始未尝非同党,及末路败坏,子胡寅、胡宏以和议不合,答书甚严,桧虽心恨,未至于杀也,公何必欲置予死地耶?然公虽欲杀予,予即未见杀于公,而以称相知,则有窃附古人者。忆党祸初发,公庭语坐客,二沈倔强,必生致。二沈,眉生与余也。夫倔强之名,世所讳,古所尊。公不吝以加之余,公不可谓不知我。自公降后,同人为余动色相戒,余笑曰:“公狡狯人也,其于余一发不效,有懈志矣。且自度向以搏象全力,免尚得脱,今游魂余烬,焉能钩致周内,复陷人罪罟哉?余知公必不为也。”余不可谓不知公。今有人绸缪款洽,而实泛常,公操利刃,设深阱,使我流离琐尾,然犹窃附知己,魂如有灵,当临风一笑也。’”〔文甚长,节录之。〕 此文嬉笑甚于怒骂,朽骨有知,能无汗泚。
〔试注〕
1、 阮大铖 :(1587-1646)明安庆府怀宁人,字集之,号圆海,又号百子山樵。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天启初由行人擢给事中,初倚左光斗,以升迁不如己愿,转而依附魏忠贤,任太常少卿。又惧其不足恃,每持两端。崇祯初,名列逆案,废为民。后居南京,招纳游侠,谋以边才召。复社诸名士为《留都防乱揭》逐之,遂闭门谢客。福王立,得马士英力,为兵部添注右侍郎,进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乃翻逆案,欲尽杀东林、复社及素不合者。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大铖逃入浙江方国安军中,次年赴钱塘江干降清。从攻仙霞岭,发病僵仆石上死。一说清兵搜得大铖等请唐王出关,为内应疏,大铖闻讯,触石死。大铖通音律,有文才,所撰今存《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以情节曲折见长,另有《咏怀堂诗集》及多种。
2、 沈士柱 :(?-1659),字昆铜,号惕庵,其父沈希韶,明朝御史。沈士柱在崇祯年间加入复社,反对阉党,因党祸被迫离开芜湖流落杭州等地,南明灭亡后回芜隐居,但仍秘密从事反清活动,清顺治14年(1657)被捕,1659年清明在南京从容就义,其一妻二妾同时在芜自殉。与吴应箕、沈眉生、杨维斗、刘伯宗合称为“复社五秀才”。著有《土窨集》,在狱中写《故宫词》24首。
3、 狡狯 :谓机灵。清·和邦额《夜谭随录·噶雄》:“有务子者,年与雄埒,为人亦狡狯颖秀。
4、 降丧 :降下灭国之祸。《书·君奭》:“弗吊天降丧於殷。” 孙星衍疏:“言不善之天,降丧亡之祸于殷 。”《旧唐书·敬宗纪》:“ 宝历不君,国统几绝,天未降丧,幸赖裴度 ,复任弼谐。”
5、 孔融 :(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
孔融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汉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任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后兼领青州刺史。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孔融与其激战数月,最终败逃山东。不久,被朝廷征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太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而被杀。
孔融能诗善文,曹丕称其文“扬(扬雄)、班(班固)俦也。”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表》,其六言诗反映了汉末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孔北海集》。
6、 操 :曹操。
7、 颜真卿 :(709-784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等,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他曾得罪权臣,被贬为平原太守。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784年,被缢杀,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8、 卢杞 :(?-约785)唐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字子良。卢怀慎孙。以荫累官虢州刺史。建中初,征为御史中丞,论奏称旨,旋迁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有口才,貌陋面蓝,不耻恶衣食,人谓有祖之风节。及为相,妒贤忌能,立威固权。陷害杨炎、颜真卿,排斥李揆、张镒。建中三年(782),为镇压田悦、李希烈等叛军,以筹军资为名,聚敛财货,民怨沸腾,长安为之罢市。次年,泾原兵变,长安失守,随德宗逃奔奉天,李怀光指斥其罪责,乃罢相贬为新州司马。后改授澧州别驾,卒于官。
9、 巍科 :犹高第。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宋·岳珂《桯史·刘蕴古》:“其二弟在北皆登巍科。”《醒世恒言·苏小妹三难新郎》:“取巍科则有馀,享大年则不足。”清·赵翼《钱茶山司寇以大集见示捧诵之馀敬题于后》诗:“已擅巍科最,兼期不朽垂。”
10、 华膴 :wǔ。华贵;显贵。明·沉德符《野获编·神仙·谈相徐爵遇神人》:“二人俱市井驵侩,本无足道,然亦以小慧寸长,坐致华膴。”清·龚自珍《<鸿雪因缘图记>序》:“今使所遇而永承平无事也,起家功名,致身华膴,一切勿问,固不得预於贤大夫之数。”清·姚石甫《桐城麻溪姚氏登科记》:“且世有豪杰之士,身处孤露……然奋袂而兴,登高第,仕华膴,功立才见,犹足以济大业。”
11、 中常侍 :官名。秦和西汉时为加官,有此加官,就能入禁中。东汉时由宦者担任,初俸千石,后增到比二千石,掌侍从左右,从入内宫,赞导内众事,皇上提出问题时,负责解答,或受差遣办事(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后汉书·孝桓帝纪》:“壬寅,中常侍单超为车骑将军。”《后汉书·朱乐何列传·朱穆传》:“臣闻汉家旧典,置侍中、中常侍各一人,省尚书奏事,黄门侍郎一人,传发书奏。”三国曹魏黄初年间,与散骑合并,称散骑常侍,改用士人。吴称散骑中常侍,简称中常侍,也用士人。蜀仍用宦者,为近侍之职,干预朝政。西秦置左中右常侍,为中枢官,掌朝政。北魏中常侍地位与少卿相等,侍从皇帝左右,传达诏命,受理尚书、门下奏事。北齐中常侍为中侍中省副长官,四品上,掌出入门閤。隋唐改称内常侍,属内侍省。金章宗太和二年也置,为内侍寄禄官,正五品,用以升内侍局御直、内直有年劳者;初属宫闱局,后属宣徽院。见《文献通考·职官十一·内侍省》、《宋书·百官志下·散骑常侍》。
12、 子 :①夫的前妻之子或妻的前夫之子《汉书·王尊传》:“ 美阳女子告子不孝。” 王先谦补注引沉钦韩曰:“前妻之子也。”《三国志·魏志·何晏传》“ 晏 , 何进孙也” 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 太祖为司空时,纳晏母,并收养晏 …… 文帝特憎之,每不呼其姓字,尝谓之为子。”
②养子;义子。《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曹彰传》“黄须儿竟大奇也” 裴松之注引晋·鱼豢《魏略》:“ 太祖在汉中 ,而刘备栖於山头,使刘封下挑战。 太祖骂曰:‘卖履舍儿,长使子拒汝公乎!’” 封 , 备养子。《旧唐书·辅公祏传》:“初, 伏威( 杜伏威 )养壮士三十馀人为子,分领兵马。” 清·侯方域《司成公家传》:“ 南乐魏广微 者,亦忠贤( 魏忠贤 )之子也。”
13、 导杀 :导致诛杀。
14、 逆珰 :旧指弄权作奸的宦官。《明史·倪元璐传》:“总之东林之取憎於逆璫独深,其得祸独酷。” 清·归庄《工部尚书陈公行状》:“近乃有蔑君父而事逆璫,建祠祝釐,称神颂圣。”
15、 衔宪握爵 :谓言出即为法令,手握爵赏重权。形容把持国政,有生杀予夺之权。天宪,指朝廷法令。《资治通鉴·汉桓帝永兴元年》:“当今中官近习,窃持国柄,受握王爵,口衔天宪。”胡三省注:“天宪,王法也;谓刑戮出于其口也。”
16、 光禄 :官名。汉有光禄勋、光禄卿、光禄大夫。秦设郎中令,掌宫殿门户。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大夫掌议论。大夫又分太中大夫、光禄大夫、谏大夫。见《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东汉沿用西汉官制,也设光禄勋。《后汉书·百官二·光禄勋》:“光禄勋,卿一人,中二千石。”注曰:“掌宿卫宫殿门户,典谒署郎更直执戟,宿卫门户,考其德行而进退之。”魏晋有光禄大夫,有的为职事官,有的为加官。《晋书·职官》:“左右光禄大夫,金章紫绶。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者,品秩第二,禄赐、班位、冠帻、车服、佩玉,置吏卒羽林及卒,诸所赐给皆与特进同。其以为加官者,唯章绶、禄赐班位而已,不别给车服吏卒也。又卒赠此位,本已有卿官者,不复重给吏卒,其余皆给。光禄大夫银章青绶者,品秩第三,位在金紫将军下,诸卿上。”“魏氏已来,转复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其诸公告老者,皆家拜此位;及在朝显职,复用加之。及晋受命,仍旧不改,复以为优崇之制。”“光禄大夫与卿同秩,中二千石。”南北朝时刘宋设光禄大夫。见《宋书·百官下》。南齐设光禄勋、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见《南齐书·百官志》。北魏设光禄勋、金紫光禄大夫。见《魏书·官氏志》。梁设光禄卿,掌宫殿门户。又有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见《隋书·百官上·光禄卿》。唐朝设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皆为无职事的散官。见《旧唐书·职官一》。宋设光禄卿,见《宋史·职官八》。明设特进光禄大夫,正一品;光禄大夫,从一品;皆文散官。见《明史·职官一·文之散阶》。清代也有光禄大夫,为正一品的封赠官。见《清史稿·职官一》。
17、 雄狐九尾 :《诗经·国风·齐风·南山》:南山崔崔,雄狐绥绥。鲁道有荡,齐子由归。
据《左传·桓公十八年》和《公羊传·庄公元年》记载,鲁桓公的夫人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但却同襄公私通。桓公十八年,文姜与桓公一起到齐国去,桓公发现了文姜和襄公的暧昧关系,便责备她,她告诉了齐襄公,襄公便派公子彭生把鲁桓公害死了。这,就是《南山》诗的本事。《毛诗序》说:“《南山》,刺襄公也。鸟兽之行,*乎其妹,大夫遇是恶,作诗而去之。”
狐,本是一种邪媚之兽,它居住在高高的南山之上,不正像居于齐国最高位子上而又荒邪*乱的齐襄公吗?齐襄公竟荒*到与自己同父异母的胞妹私通的地步,这种行径和那尾随着雌狐的雄狐又有什么两样?
18、迹巧而事拙:
19、 烈皇 :明·崇祯皇帝死后,谥曰庄烈愍皇帝 ,简称烈皇 。清·黄宗羲《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 烈皇可谓之能容谏臣矣。”
20、 封事 :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漏,用皂囊封缄,故称。《汉书·宣帝纪》:“上始亲政事,又思报大将军功德,乃复使乐平侯山领尚书事,而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后汉书·明帝纪》:“於是在位者皆上封事,各言得失。” 李贤注:“宣帝始令羣臣得奏封事,以知下情。封有正有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而不奏。后魏相奏去副封,以防拥蔽。” 南朝梁 刘勰《文心雕龙·奏启》:“自汉置八仪,密奏阴阳,皂囊封板,故曰封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四凶》:“ 磻叟莅事未终考秩,抛官诣阙上封事,通义刘公引为羽翼,非时召对数刻, 磻叟所陈,凡数十节,备究时病。” 清·朱彝尊《兴化李先生清寿》诗:“曾闻过江上封事,神人观听交欢忻。”
21、 道列 :
22、 弘光 :南明褔王朱由崧年号(1644-1645年)。亦借指朱由崧。清·孔尚任《桃花扇·设朝》:“小生扮弘光衮冕,小旦、老旦扮二监引上。”
23、 鸠兹 :古邑名。《左传·襄公三年》:“楚子重伐吴 ,为简之师,克鸠兹 。” 杨伯峻注:“鸠兹 ,吴邑,当在今安徽芜湖市东南二十五里。” 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一·陈伯玑》:“ 陈伯玑允衡 , 建昌南城 人……乱后寓黄山 ,移鸠兹 ,再移白下 ,贫甚。”
24、 伯嚭走钱唐 :(?-前473)一作白喜,或伯嚭。春秋时楚国人。楚大夫伯州犂之孙。楚王诛州犂,他逃奔至吴,被任为大夫,助吴王阖闾伐楚,以功升为太宰。善奉迎,深得吴王夫差宠信。吴破越,他受越贿赂,力劝夫差许越媾和,又屡进谗言,谮杀伍子胥。越灭吴后,投降越国,为越王勾践所杀。
25、 褫 :chǐ。剥夺。
26、 周、雷二公 : 周镳 biāo(?-1645),明镇江府金坛人,字仲驭。崇祯元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以言事被斥为民。伯父应秋、叔父维持阿附阉党,并列逆案,为之深感耻辱。罢官后结交东林,参与《留都防乱公揭》讨阮大铖事。弘光时为阮大铖诬陷至死。有《逊国忠记》。
雷演祚 :字介公,太湖人,崇正庚午举人,累官山东兵备佥事。
黄宗羲《感旧》:“南都防乱急鸱枭,余亦连章祸自邀。可怪江南营帝业,只为阮氏杀周镳!”
27、 弹墨 :弹劾的奏章。《宋史·赵鼎传》:“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齎金帛至微,荐举之人,除命甫下,弹墨已行。臣日侍宸衷,所陈已艰难,况在万里之外乎?”
28、 马 :马士英(约1591-1646)明贵州贵阳人,字瑶草。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历郎中、知府。崇祯五年,任宣府巡抚,以公帑馈遗朝贵,坐遣戍。流寓南京,与阉党阮大铖相结。十五年起为兵部右侍郎,总督庐、凤等处军务,防御农民军。清兵破北京,与江北诸镇将拥立福王朱由崧,进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仍督师凤阳。士英不满,嗾诸将疏促史可法出督师,留己辅政。在位援引阮大铖,打击东林党人,招权罔利。清兵压境,一无筹划。及扬州失陷,南京危急,即仓皇南逃,鲁王、唐王皆拒不纳,其后,一说在太湖中被清兵俘杀;一说在浙江降清,又与唐王通消息,事泄,于延平被杀。
29、 方 :方国安,中国浙江萧山人,明朝总兵。明末兵力最盛,但军纪不整,纵兵哗掠,给事中吴适劾之。由杭州退至钱塘江东岸,和王之仁部构成抗清主力。南明时封镇东侯。后拥兵入浙,百姓受其迫害。后降清,马士英和阮大铖后来先后向他投靠。挟制鲁王朱以海,斥逐张岱。张岱《石匮书后集》卷四十八有《方国安传》。
30、 盖愆 :qiān。谓修德行善以弥补过去之罪恶。语本《书·蔡仲之命》:“尔尚盖前人之愆,唯忠唯孝。”清·袁枚《新齐谐·雷诛营卒》:“余虽心识为某卒,而事既寝息,遂不复言,曾密语某,某亦心动,自是改行为善,冀以盖愆,而不虞天诛之必不可逭也。”
31、 公临岩一跌 :顺治三年( 1646 )六月,清军渡钱塘,阮大铖降清。清廷授其内院职衔,后随清兵入闽,在五通岭上突然头面肿胀,贝勒劝他留下养病,“大铖惊曰:‘我何病?我年虽六十,能骑生马,挽强弓,铁铮铮汉子也!我仇人多,此必东林、复社诸奸徒潜在此间,我愿诸公勿听!’已而又曰:‘福建巡抚已在我掌握中,诸公为此言得毋有异意耶?’”于是大铖带病随军南征,越仙霞岭,众将上马缓行登山,而“大铖独下马,徒步而前,左牵马,右指骑(者)曰:‘我精力百倍于后生!’盖示壮以信其无病也。言讫,鼓勇先登”,不久“马抛路口,身踞石坐”,僵仆石上死。时天气炎热,尸体溃烂,清军草草收殓,不知埋在何处。一说阮大铖闻马士英被杀,自投崖下死,被戮尸。
32、 渭阳侍御 :?
渭阳 :①《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 渭阳 。” 朱熹集传:“舅氏,秦康公之舅, 晋公子重耳也。出亡在外, 穆公召而纳之。时康公为太子,送之渭阳而作此诗。”后因以“渭阳”为表示甥舅情谊之典。 唐·杜甫《奉送卿二翁统节度镇军还江陵》诗:“寒空 巫峡曙,落日渭阳情。” 清·沉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吾父与君有渭阳之谊,欲媳 青君谅无不允。”
②舅父的代称。 唐·李匡乂《资暇集·渭阳》:“徵舅氏事,必用渭阳,前辈名公,往往亦然。”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 唐毕相諴 ,家本寒微,其渭阳为太湖县伍伯。” 清·方文《石臼访韩元长》诗:“金石千年事,幽灵仰渭阳。”自注:“ 梅解三 , 韩甥也。其遗集可传,予欲元长梓行之。”
33、 通家子 :犹世交子弟。《后汉书·孔融传》:“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 唐·卢照邻《哭明堂裴主簿》诗:“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两人三世通家,又是少年同窗,并在一寓读书。” 李劼人《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 葛世兄因为是世交通家,又自幼认识,彼此还说得拢。”
34、 胡安国 :(1074-1138年),又名胡迪,字康侯,号青山,谥号文定,学者称武夷先生,后世称胡文定公。建宁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北宋学者。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丁丑科赵昌言榜进士第三人。 为太学博士,旋提举湖南学事,后迁居衡阳南岳。提倡修身为学,主张经世致用,重教化,讲名节,轻利禄,憎邪恶。胡安国一生以圣人为目标,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潜心研究《春秋》。1131年,在湘潭县隐山与次子胡宏共同创办”碧泉书堂”(文定书院前身),开创”湖湘学派”。其所著《春秋传》成为后世科举士人必读的教科书。又著《资治通鉴举要补遗》一百卷,《文集》十五卷,《宋史》立传,《宋元学案》中有《武夷学案》,明正统间从祀孔庙。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朝廷赐”霜松雪柏”匾额一方,乾隆二年(1737年)拨内府库银建祠于隐山,并将其居住地称为”胡文定祠”。王夫之肯定安国的”著攘夷尊周之大义”,但对”兵权不可人”持有否定态度。
子胡寅、胡宏以和议不合:秦桧与胡安国本有故交,后来秦桧擅国求和,结党营私,胡寅遂与绝交并弃官归家。绍兴十二年1142,秦桧曾致书胡寅,欲使胡寅改变主张,重新出仕并及二弟,遭到胡寅的拒绝。
35、 眉生 :沈寿民(1607-1675年),字眉生,号耕严,宣城人。移寓南京。明末诸生,加入复社,崇祯九年(1636年)举贤良方正,与沈士柱合称“江上二沈”。明亡后隐居不仕,与徐枋、巢鸣盛称“海内三遗民”。著有《剩庵诗稿》。
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时,独掌朝廷大权的阮大铖因为沈寿民在参劾杨嗣同的奏疏中有这样的话:“大铖妄画条陈,鼓煽丰艺”,直白地指责阮大铖,所以想要凭借他当时的权势逮捕沈寿民,以泄其心头郁积已久的宿恨。沈寿民得到消息,悄悄改名为王子云,逃离家园,隐居在金华山一带。从此不再问及世事,也不再显身仕途,遁迹不出,终老于其隐居之所在,仿佛古时遗民不知所处年代与地域。他的门人弟子私自为他称谥号为文贞先生。
36、 绸缪 :情意殷切。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二:“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文选·吴质<答东阿王书>》:“奉所惠贶,发函伸纸,是何文之巨丽,而慰喻之绸缪乎!” 吕延济注:“绸缪,谓殷勤之意也。” 元·张昱《醉题》诗:“情在绸缪歌《白苎》,心同慷慨赠青萍。” 郑泽《佩忍初来长沙即席奉赠》诗:“ 灵均餐落英,讌席聊绸缪。”
37、 款洽 :诚恳周到,情意融洽。《北史·卷二二·长孙嵩传》:“隋文龙潜时,与平情好款洽。”
38、 琐尾 :亦作“璅尾”。《诗·邶风·旄丘》:“琐兮尾兮,流离之子。”朱熹集传:“琐,细;尾,末也。流离,漂散也……言黎之君臣,流离琐尾,若此其可怜也。”后以“琐尾”谓颠沛流离,处境艰难。亦指颠沛困顿中的人。
39、 汗泚 :cǐ。出汗。多形容羞惭。明·袁宏道《摘发巨奸疏》:“木面石心,犹当汗泚。” 清·杜岕《客洗耳亭即韵酬萃叟》:“人生重大节,结友无汗泚。”
<<草船借箭>>以及诸葛亮的资料?
1.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AA国家级森林公园
东山国家森林公园
弥渡县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在弥渡县东山国营林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九八八年东山林场为摆脱贫困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在林场场部建盖起林业招待所、餐厅、歌舞厅,并建成了停车场,修理厂等配套设施。一九九二年东山国家森林公园抓住杨遇,响应国家的政策,申请并成立了东山国家森……
2.密祉景区
密祉景区
密祉景区密祉乡位于云南省中西部,东北与本县苴力、寅街两镇接壤,西南与巍山、南涧两县毗邻。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36个自然村、40个村民小组,2007年末总人口16236人,距县城30公里,海拔1800—3064米,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
3.文盛古街
文盛古街
文盛古街到了花灯之乡密祉,不走一走文盛街,等于白来。文盛街是滇西著名的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也是昆明通往印度、缅甸的交通咽喉。昔日的繁华虽然已清风一缕,踪迹难觅,然而,排徊于引马石,观赏现存的古建筑,品一品文盛大街豆腐,听一曲当地的花灯小调,却也是一种享受。文盛……
4.报恩寺桥
报恩寺桥
报恩寺桥报恩寺桥,现在看着平淡无奇,历史上却是滇西到滇南古驿道的必经之路。以前这附近有个纪念林则徐的报恩寺。报恩寺桥的传说:相传在三百多年前,弥渡太花乡西河畔住着一户人家,老俩口勤劳善良,小女儿乖巧聪慧,靠着披星戴月地辛勤耕耘和挑顶灯织绣,渐渐地家境越来越好,……
5.南诏铁柱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诏铁柱庙
南诏铁柱庙又名铁柱观、铁柱庙,位于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西面约6公里的太花乡铁柱庙村。因庙内的一根铁柱而出名,是弥渡县最著名的古迹。南诏铁柱,又称崖川铁柱、建宁铁柱或天尊柱,铸于唐、南诏时期,不仅是大理州内仅有的六项国家级重点文物之一,也是全国绝无仅有的珍贵文物,……
6.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
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多祜清代砖瓦窑遗址位于弥渡县寅街镇多祜村委会东北面,距村委会约1公里、小瓦窑村500米处。多祜清代砖瓦窑的结构属于明窑,因形状象馒头一样而俗称“馒头窑”。其制作方法是在山坡地上挖一个竖穴,然后在竖穴周壁用砖块支砌。窑体由火门、火膛、窑室、排烟……
7.弥渡太极顶
弥渡太极顶
弥渡太极顶太极顶,位于密祉乡驻地西5公里的太极山巅,海拔3064米,为弥渡县第二高峰,冬春积雪,夏秋多雨,气候变化万千。开发于明代,殿阁别具风格,多为巨石垒成,有转石阁、竹扫寺、玉皇阁、忠义祠等宇。太极顶不仅自然景观神秘瑰丽,而且是天然中草药的宝库,植……
8.弥渡五台大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弥渡五台大寺
五台大寺位于苴力镇下辖行政村——五台村委会,是苴力镇域内儒、道、释三教同流的宗教建筑群,整座寺宇坐东南西,前瞻太极群峦,后依五台翠屏,东、南、北三面皆古木苍天,青松掩映,景色宜人,真所谓“仙缘归佛地,五台玉案拱慈尊”。现存古建有观音阁及两耳、弥勒殿、王母阁……
9.天桥营锁水阁
天桥营锁水阁
天桥营锁水阁天桥营锁水阁,位于弥城东约3公里的太花乡天桥营村西,坐西朝东,北临双龙海塘,面各天生桥文物景区,临水面山,景色宜人。1992年经弥渡县人民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天桥营锁水阁始建于清光绪丁酉年(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年)合邑土庶集资建……
10.永增玉皇阁
永增玉皇阁
永增玉皇阁永增玉皇阁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是由三进院落组成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866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现存山门、戏台、中殿、南北殿、玉皇阁、龙祠、厢房等建筑,建筑群落庞大,是研究我国滇西地区古建筑文化的实物资料,又是研究滇西地区民俗文化、经济社会……
嫦娥的传说
草船借箭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入侵的曹操。孙权的部下周瑜和刘备的部下诸葛亮便要合作一起抗敌。可是,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能,要找个机会除掉他。周瑜对诸葛亮说:「军中的箭不够用,请先生在十天内造十万枝箭。」这根本是没有可能办到的。怎知,诸葛亮竟然一口答应,还说:「十天太多了!我保证三天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果交不出,愿受军法处分。」究竟诸葛亮有什麼办法呢?诸葛亮接受了命令后,准备了二十只船,停在江边,每只船上载有三十个士兵,船的两旁放满一捆捆稻草,并用布盖着。一天、两天过去了,诸葛亮都没有行动。到了第三天的深夜,江上忽然弥漫着大雾。诸葛亮终於行动了。他率领船队向曹操的军营驶去。船队驶近曹营后一字排开,士兵擂鼓呐喊。曹操听见战鼓雷鸣,人声鼎沸,便走到江边察看。他只见江面被大雾浓罩,白蒙蒙一片。曹操恐怕有埋伏,不敢出兵。他命令一万个弓箭手不断向江中射箭,希望乱箭能挡住敌军。太阳出来了,雾渐渐散去,诸葛亮下令收队。大家一看,船上的稻草已经插满了密密麻麻的箭,一共有十多万枝呢!周瑜知道诸葛亮用这方法得到大批箭,不禁大叹:「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他的确比我高明!」
参考资料: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181年:诞生于琅邪。
207年:因刘备三顾茅庐,而出山辅之。
208年:说服孙权抵御曹操于赤壁。
214年:被封军师将军。
221年:被封蜀国丞相。
225年:讨伐南蛮,将其平定。
诸葛亮是三国时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字孔明,人称卧龙,东[汉末]年徐州琅邪郡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县)人。诸葛亮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他出生的第四年,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就爆发了黄巾大起义。军阀割据,战乱不休,诸葛亮又失去了双亲,依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亮十五岁跟随叔父到荆州襄阳去依附刘表。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举荐下,刘备三顾草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的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孙抗曹的道路。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策”。公元208年,曹操大举南下,败刘备于长阪。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联结孙权。诸葛亮以隆中路线的坚定原则与孙权谈判,订立双边同盟,而不是附庸顺从。孙权认识到“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不得不作出让步,同意鼎足三分,发兵拒操。赤壁战后,孙权履行诺言,将荆州借给刘备。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关羽镇守荆州。
章武三年(223)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便给以;若其不才,您可取而代之。”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229),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226),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230),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诸葛亮选择的道路充分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诸葛亮的着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代]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
关银屏的名字由来
传说一
嫦娥原来是一个美丽善良的村姑,她勤劳朴实活泼可爱,尤其有着一颗金子般闪亮的心,她总是千方百计地为百姓做好事。嫦娥有个恋人叫后羿,是个神箭手,也是个好后生。
有一天,嫦娥与几个要好的女伴在村边小河旁洗衣。不料,无所事事、心术不正的河神河伯正闲逛到此。他见到嫦娥的沉鱼落雁之容,顿时惊为天人,便一抹脸变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觍着脸走过去跟嫦娥搭话。嫦娥见他不怀好意便急忙躲开,可是河伯露出了狰狞的真面目,要强抢嫦娥入水。正在这危急关头,后羿来到了,他一看,顿时气得剑眉倒竖,怒发冲冠。他拈弓搭箭,“嗖”地一声,射瞎了河伯的一只眼睛。河伯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便跳下河去。
经过这件事,嫦娥和后羿恐怕夜长梦多,便提早成婚。婚后,二人过得非常幸福。当然,他们并没完全沉浸在小家庭的美满快乐之中,两颗善良的心总想为乡亲们我做些好事。
有一年,天空出现了十个太阳,大地都快要着火了。人们无法耕种,无法生活,处于被灭绝的灾难之中。后羿便决心要射掉那多余的九个太阳,拯救百姓于火海之中。他天天挥汗如雨,苦苦练习射术。可是,河伯对他恨之入骨,不断地前来骚扰,他发誓要报一箭之仇,更要抢到他一直贪恋着的美女嫦娥。为此,后羿十分烦躁分心。
一天,一位大仙给了后羿一丸仙药,好心告诉他,河伯报仇心切,他将要面临一场大祸,如若吃了这丸药,便可摆脱人间的一切磨难和烦恼,升入月宫中;可是,首先得能耐住孤独寂寞的煎熬。后羿听后,心绪不宁地回到家中,将仙的话如实地告知了嫦娥,便疲倦地睡着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嫦娥坐立不安了,她在房中走来走去,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的丈夫,她心里非常痛苦。她深爱着后羿,绝不愿他遭受任何磨难的折磨,可是,她又想到丈夫身上还肩负着射掉九个太阳的重任,正受着烧烤之灾的乡亲们需要他去拯救。嫦娥心中十分明白,河伯对于丈夫的威胁,都源于自己。河伯对她仍没有死心,为了得到她,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怎么办呢?嫦娥想着,想着,突然,她心中闪过一个念头:为了让河伯对她死了心,为了让丈夫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全心全意地去射掉九个太阳为民服务,她决心牺牲自己。主意打定,她就急忙找出仙药,吞了下去。
过了一会儿,后羿醒了,他发现嫦娥心神不定,脸上泛着神奇的红光,很是诧异,又觉不祥。嫦娥深情地望着丈夫,她知道与丈夫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便眼含泪水嘱咐丈夫要好好珍重自己,请求丈夫原谅她不能再尽到做妻子的义务了。话犹未尽,嫦娥只觉得心中恍惚,身子突然变轻了,接着,双脚离地竟飞了起来,她边往天上飞边回头高声叫着:“后羿,我的好夫君,永别了!要珍重!”
嫦娥冉冉上升,飞进了月亮中那寂寞、冷清的广寒宫,做了月中仙女。然而,这里没有亲人,没有欢笑,只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相偎依,只有那总在砍着桂树却总也砍不倒的吴刚相陪伴。
自从嫦娥牺牲自己,飞上月宫后,后羿把痛苦、惆怅化作了力量。后羿明白妻子的作为是替自己和百姓着想的缘故,他深深地被感动和激励着,日夜苦练着射箭的本领,终于战胜了河伯的挑战,射掉了九个危害生灵的太阳,拯救了人类。人间有了欢乐,乡亲们过上安宁祥和的日子。
天帝也被嫦娥和后羿这种为了乡亲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精神感动了,后来,便封后羿为天将,于中秋佳节日使二人重逢团圆。从此,嫦娥和后羿在天上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天帝还规定月亮每月十五一圆,以祝愿花好月圆夜,天下有情人成眷属。
传说二
传说中后羿和嫦娥都是尧时候的人,神话说,尧的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庄稼都枯干了,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倒在地上昏迷不醒。因为天气酷热的缘故,一些怪禽猛兽,也都从干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里跑出来,在各地残害人民。
人间的灾难惊动了天上的神,天帝常俊命令善于封射箭的后羿下到人间,协助尧除人民的苦难。后羿带着天帝赐给他的一张红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还带着他的美丽的妻子嫦娥一起来到人间。
后羿立即开始了射日的战斗。他从肩上除下那红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骄横的太阳射去,顷刻间十个太阳被射去了九个,只因为尧认为留下一个太阳对人民有用处,才拦阻了后羿的继续射击。这就是有名的后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后羿的丰功伟绩,却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们到天帝那里去进谗言,使天帝终于疏远了后羿,最后把他永远贬斥到人间。受了委曲的后羿和妻子嫦娥只好隐居在人间,靠后羿打猎为生。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觉得对不起受他连累而谪居下凡的妻子,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好让他们夫妻二人在世间永远和谐地生活下去。嫦娥却过不惯清苦的生活,乘后羿不在家的时候,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里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屈原(约前340年)《天问》的记载,说后羿后来对嫦娥有不忠行为,和河伯的妻子发生暖昧关系,因而引起嫦娥极大的不满,便离开后羿跑到天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
传说三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 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 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心怀鬼胎的蓬蒙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传说四:
中秋节与春节、端午节是中国三个历史最悠久、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这天,通常全家团聚,吃月饼瓜果,共赏明月。下面是一个有关中秋节的故事。
嫦娥是月亮神,她的丈夫后羿是一位勇猛善战的战神,他的神弓和神箭百发百中。当时人间出现了许多猛禽野兽,残害人民。天帝得知这一情况后就派后羿下凡去消灭这些害人的东西。
后羿奉天帝之命,携同美丽的妻子嫦娥来到人间。因为勇猛无比,用不了多少功夫,后羿就消灭了陆地上许多害人的动物。当任务就要完成时,无法预料的事情出现了:天空中同时出现了十个太阳!
十个太阳都是天帝的儿子,他们仅仅为了恶作剧就同时出现在天空中,大地的温度聚然升高,森林、庄稼着火了,河流干涸了,被烤死的人民横尸遍野。
后羿不忍看到人民的灾难,他就用好话劝告十个太阳,请他们十兄弟单独行动,每天轮流出来一个。可是骄横的太阳兄弟们根本不把后羿放在眼里,反而变本加厉,故意接近大地,地面上更是燃起了大火。
后羿看到太阳兄弟为非作歹,多次劝告都没有效果,人民已经死伤无数,实在无法忍耐了,便弯起他的神弓,搭上神箭,向太阳射去,一口气射下了九个太阳,最后一个太阳认罪讨饶,后羿才息怒收弓。
后羿为人间除了大害,却得罪了天帝,天帝因为他射杀自己九个儿子而雷霆,不许他们夫妇再回到天上。
既然无法回天,后羿便决定留在人间,为人民做更多的好事。可是他的妻子嫦娥却日渐对充满苦难的人间生活感到不满,责怪后羿糊里糊涂地射杀了天帝的儿子们。
后羿听说昆仑山上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那里有神药,吃了这种药就可以升天,于是他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爬上昆仑山,向西王母讨神药,遗憾的是,西王母的神药只够一个人使用。后羿既舍不得抛下自己心爱的妻子自己一个人上天,也不愿妻子一个人上天而把自己留在人间。所以他把神药带回家后就悄悄藏了起来。
后羿讨得神药的秘密还是被嫦娥发现了,尽管她非常爱自己的丈夫,但还是禁不住天上极乐世界的诱惑。在八月十五中秋节月亮最明的时候,趁后羿不在家,嫦娥偷偷吃下神药,顿时觉得身体越来越轻,缓缓向天上飘去,最后来到月亮上,住进了广寒宫。正好后羿回来了,他知道妻子离开自己独自升天很伤心,但又绝对不能用神箭伤害她,只好跟她告别。
后羿现在是孤单一个人了,他继续为人民做好事,并且教徒弟学习射箭。他的徒弟当中有一个叫逢蒙的人,进步很快,不久射箭的本领就非常高明了,但他觉得只要后羿存在,自己就不能算天下第一,所以有一次趁老师喝醉酒,从背后把后羿射死了。
再说嫦娥虽然到了月亮上,但这里十分冷清,只有一个捣药的小兔子和一位砍树的老头,所以她整天闷闷不乐地呆在月宫里,特别是每年八月十五月光最美好的时候,嫦娥就想起他们从前的幸福生活。
关于中秋节的传说还有很多。千百年来的诗人作家们也留下许多以此为题材的作品,借中秋明月抒发思乡之情或寄托对幸福的向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嫦娥》诗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
云母屏风烛影深,
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
碧海青天夜夜心。
相传关三**出生时,张飞去贺喜,见孩子长得粉嫩嫩、非常可爱,十分欢喜,乘兴给取了个名字,叫银屏,还把一颗珍藏多年的宝珠送给她作礼物。
这颗宝珠珍奇异常:黑夜里会发光,平时能避邪,冬天可取暖,夏天能驱暑,还能逢凶化吉,给人带来好运。神奇的宝珠来历不凡,它原是镶在吕布的紫金冠上的,白门楼吕布被擒,张飞硬从吕布头上夺过来,把它当作传家宝。他曾经想过把它献给阿斗,但又嫌阿斗软弱无能不争气,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后来想著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儿子再传给孙子,在张家一代一代传下去,让子子孙孙家运昌盛,蒸蒸日上。不过见了关羽的三姑娘,心中一喜,觉得自己是做三叔的,该给小侄女一个好的见面礼,便不思索,喜眉笑眼地把宝珠给了关银屏。
关银屏从小聪敏伶俐,而且很有个性,关羽十分钟爱,聘请教师教她读书,自己有空时也教她学习武艺。由于她经常得以摩挲那神奇的宝珠,果然越长越美丽,越长越聪明。成人之后,不仅模样儿俊俏,活像刚出水的芙蓉,琴棋书画也样样精通,远近的人们都夸她才貌双全。上门求婚说亲的人,从早到晚没有断过,她家门槛都要给踏平了。
荆州失陷时,关羽一家人被乱军冲散。关兴寻不见母亲,只好保护著妹妹银屏来成都,去找刘备、张飞。失去父母和大哥,关银屏忧心悲切,几次哭得昏厥过去。刘备非常疼爱她,把她当成亲女儿,留在宫里住,下令御厨餐餐供应山珍海味,让她吃得有滋有味,吃得热热络络,五脏六腑都活起来,以解除心灵的痛苦。可是,银屏吃不下咽不进,她对刘备说:「家仇未报,无心享福。」只肯吃糠咽菜度光阴。张飞觉得银屏怪可怜的,三天两头去看她,经常送些绫罗绸缎让她做时兴漂亮的衣服穿,但她望著这些东西直流泪,说:「国恨未消,无心妆扮。」只肯荆钗布裙,不肯穿著绸缎、梳妆打扮。刘备、张飞见了都心酸,强忍住眼泪规劝她:「死人无法再活了,活人还得往前过。你要强打起精神来,读些诗书,做些针线活,借以排遣心中的愤恨。」银屏却说:「诗书难报仇,针线难雪恨,我要习武弄刀枪,也上前线去打仗!」她小时虽然也跟著父亲学了点武艺,但父亲因忙于征战,也没教会她多少招数,而且早已生疏,于是她决心要从头学会真正的杀敌本领,为父母、兄长报仇。
刘备、张飞都很感动,答应了她的要求,请来赫赫有名的虎将赵云做她的老师,教她练功习武。老师教得很认真,银屏学得很刻苦。她早晨披星星,练出一身汗;晚上戴月亮,滚得一身泥;冬天练三九,不怕天寒地冻;夏天练三伏,不避酷暑炎热。到底功夫不负有心人,,关银屏终于练就一身好武艺。
建兴三年(公元二二五年),刘备去世,南中大姓雍闓、孟获起兵反叛。南中是蜀汉南部地区四个郡,即越嶲郡(今四川省西昌地区)、牂牁郡(今贵州西北部和云南东部地区)、建宁郡(今云南中部地区)、永昌郡(今云南西部地区)。这里居住著多种少数民族。曾在此地称霸的豪族大姓雍闓利用当地的,串通彝族首领孟获起兵反蜀,想霸占南中,自立为王。南中一旦失去,蜀汉将失去一半的地盘,形势异常严重。因此,诸葛亮决定亲自领兵南征。关银屏闻知,即刻去找诸葛亮,说:「叔叔……啊,不,丞相,我要随你出征。」诸葛亮见她明白地提出要求,心中很高兴,但表面上不作声色,却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她说:「蛮夷之地很荒凉,太苦寒,凤凰可不该落到刺巴林里边呀!」关银屏毫不退缩,神情坚定地说:「为亲人报仇,为蜀汉尽力,哪怕山阻水隔、荆棘载途,您们去得,我也去得!」诸葛亮敛住笑容,目光严峻地盯住银屏,问道:「你可知道,我们这次出征,不是去打东吴,而是去南方平息叛乱啊?」关银屏毫不含糊地回答道:「国难当头,我岂能袖手旁观?还分什么东南西北?」诸葛亮正色地接著问:「你说说看,为什么?」关银屏想了想,说:「原来的家仇国恨,好像前宅失盗;眼下的南方骚扰,好比后院起火。把后院的火扑灭了,不是更有利于前宅打强盗、捉强盗吗?」诸葛亮见她报国心切,终于答应让她随军出征。
答应了关银屏的要求,诸葛亮凝思片刻,想起了李恢的儿子李遗(音卫,又作「蔚」)。李恢为庲降都督(统领南中诸郡,初治南昌县,今云南省镇雄县;后移治平夷县,今云南省富源县)、兼交州(治龙编,今越南河内东)刺史,建宁郡(治味县,今云南省曲靖县)俞元县(今云南省澄江县)人。他才学出众,胆略过人,在刘备初建蜀汉时,曾到汉中郡联系结交西凉名将马超,使之归顺刘备,使刘备得一员智勇双全的虎将。后来统领南中诸郡,虽远离蜀地二千余里地,却能独当一面,讲究策略,积极开展工作,做到刚柔相济,使当地各民族相处得很和睦,为蜀汉屡建功勋。如今见南中地区豪族雍闓、高定和夷人头目孟获等人举兵反叛,他痛心疾首,茶饭无心。也许是受了李恢的影响,诸葛亮准备出征时曾经反覆想过,强龙难压地头蛇,单凭武力固然可以威震一时,却不能长治久安;用兵之道,当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因此,他非常欣赏李恢这样的既熟悉南方地理情况和南蛮生性行检,又识大体、顾全局、有见识的大吏,特别举荐他随自己一道领兵南征。
李恢儿李遗(蔚)也是百里挑一的好人才,一听到南中地区发生骚乱的消息,便和关银屏一样,坚决要求随军出征。诸葛亮心想,一对少男少女堪称志同道合,何不乘此出征之机,玉成此事,让银屏这没有爹娘的孩子深入不毛之地,也有人时时在身边相伴、相护。于是,他亲自出面做大媒,让关银屏和李遗(蔚)结百年之好。赵云自然也深表赞同。成亲那天,他送给银屏一口宝剑,作为礼物。这口宝剑叫「青釭剑」,原是曹操的。曹操有两口宝剑,一叫「倚天剑」,一叫「青釭剑」。倚天剑,曹操自己带著;青釭剑,则由背剑大将军夏侯恩背著,随时跟在曹操身边,以防不测。赵云在长湙坡刺死夏侯恩,夺得青釭剑。这青釭剑是天下稀有之物,削铁如泥,锋利无比。关银屏收下这礼物,心中十分欢喜。
这年春三月,诸葛亮领兵由成都出发,循岷江而下,经武阳(今四川彭山县双江镇)至僰道(今四川宜宾),然后分三路进军:诸葛亮亲领西路军向越嶲(今四川西昌市东)进攻,从西面攻打高定的叛军;巴西人马忠率领东路军,从东南方面攻打牂牁(今贵州贵阳市附近);李恢率领中路军进攻雍闓、孟获盘踞的建宁郡(今云南曲靖、沾益一带)。关银屏怀带张飞送她的宝珠,背负赵子龙送她的青釭剑,与丈夫李遗(蔚)一道,随李恢向建宁挺进。
崇山狭谷之中,多为瘴疠之地,道路狭窄,毒蛇恶蝎很多,而且一到黄昏,琗瘴大起,行军作战十分危险。幸亏关银屏执有宝珠,可以驱琗瘴、逐蛇蝎,使部队能够比较顺利地翻山越谷,往南前进。
一日,天气特别炎热,军士们汗流浃背,干渴难耐,见到一潭清水,便争相去喝。可喝后不久,纷纷头晕目眩,倒在地上。这是怎么回事呀?找了个当地老人来问,方知这一带山中湿热得厉害,附近山上很多鸟兽常年在水潭边上吃喝、栖息,粪便都拉在水中,潭水因而染毒,人喝了中毒,头晕目眩,甚至会变成哑巴,严重的还会很快死去。询问有什么办法解救。老人说,百多里外万安溪边长著一种草,名叫「薤叶芸香」,口含一叶便可解毒。可是,眼下一时摘不到「薤叶芸香」,怎么办?关银屏情急智生,拿宝珠放在一个中毒军士的嘴唇上沾了沾,这个军士的嘴唇便微弱地翕张,煞白的脸慢慢转红润,苏醒过来了。「哦,有救了,有救了!」李恢、李遗和身边的将领们都张嘴舒出一口气。关银屏的宝珠,将一个个中毒昏迷的军士都唤醒了。部队稍事整顿,便继续前进。
按照原定的进军路线,中路军一路节节胜利,很快便直逼滇池坝子(即滇池县,今云南省晋宁县东)。不料,建宁郡的反军突然纠合了许多县的人马,大规模集结,把李恢的部队团团围困住。李恢的人马不及敌人的一半,又没有得到其它两路军的消息,情况十分危急。关银屏很聪明,建议李恢用个计策,意派人对反军说,蜀军主帅和其中一些人都是建宁人,离开家乡很久了,今天才得以返回故乡,眼下部队粮草已经用完,打算撤退,但不能溃逃回四川去,那是要被问斩的,因此左右为难,也想和反军共同谋划反蜀。
反军听了,信以为真,包围懈怠松弛下来。李恢立即率军出击,冲破敌人的包围。关银屏紧跟在后,挥舞著青釭剑,但见寒光上上下下闪动,鲜血一路横流。杀出重围后,中路军转败为胜,把反军一直追到南盘江边,与诸葛亮所率军队的声势连在一起
南方平定后,李恢因军功最多,被封为汉兴(今云南省建水县)亭侯,加封安汉将军,出任建宁太守,负责治理南中七郡的重任。关银屏和她的丈夫李遗也被诸葛亮派回李恢的老家南中俞元(即今云南澄江)除暴安良,巩固蜀汉的后方。建兴九年(公元二三一年),李恢去世,李遗继承父亲的爵位,继任建宁太守,关银屏始终协助丈夫工作。南中地区远离蜀汉统治中心,土地贫瘠,多山区,多瘟疫,交通不便,文化落后,很多地方仍处于蛮荒时期,经济尤其落后,尚不知种植桑麻五谷,无怪乎诸葛亮称之为「不毛之地」。关银屏时时牢记诸葛亮「攻心为上」的叮咛,跟当地百姓和睦相处,亲自教他们耕种、纺织、读书,将蜀汉发达的文明物质带到了这「不毛之地」,促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步。
关银屏有时也很想念自己的家乡,想念成都,却又舍不得离开南中、俞元的百姓,便每天赶早起床,登上俞元东南面的金莲山的山坡,一边朝北方眺望,一边梳理晨妆。后来这个地方,就叫做「梳妆台」。
南中地区的百姓对关银屏非常尊敬,亲切地称呼她为关三**。关三**死后,远近各民族的男女老幼披麻带孝,把她同她那两件宝物——宝珠和青釭剑一起埋葬在梳妆台附近。据说,在天气晴朗的夜晚,金莲山山头上常常闪闪发光,那是关三**和她的宝物在显灵,见者会获吉运。
在本文刚刚写完的时候,一位老家在云南昆明的朋友告诉笔者,云南澄江县右所镇旧城村东南面金莲山上的那座关银屏古墓,是关银屏和她的丈夫李遗的合葬墓,是云南玉溪市(澄江县归玉溪市管辖)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墓中的两件宝物已被盗贼偷走。盗贼离开俞元的时候不敢走陆路,因为出俞元的每个关口都有关银屏的弟弟关索(关羽的第三子)的庙宇。关索已经成了大神,谁敢把关三**的宝物带走?盗贼走水路,结果在澄江县西南面的抚仙湖上,船翻了,盗贼淹死,两件宝物沉入抚仙湖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