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龙天气预报_卢龙天气
1.本是华夏故土的辽东,在历史上为何屡屡被隔绝于中原王朝之外?
2.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3.边塞诗中关于月亮的诗句
4.河北的农作物种类有哪些
5.关于修筑长城壮丁的诗句
6.10首简单点的古诗,还有间断点的赏析.
7.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及时间分别是什么,可否详细的说明一下?
1.描写西部的古诗
李白的《蜀道难》: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元代 马致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碧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王之涣《出塞作》
使至塞上 (王维·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2.描写西部的诗句是什么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原诗如下:
使至塞上
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另外,还有很多写边塞诗的,比如王昌龄(楼上写了,不写了)、李益、岑参等等.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唐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从军北征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出塞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3.描写秦岭的诗句1、《登总持阁》——唐代岑参
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译文: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
2、《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唐代韩愈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译文: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不肯前行。
3、《蓝桥驿见元九诗》——唐代白居易
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
译文:蓝桥驿春雪飘飘当初你归来之日,秦岭上秋风飒飒如今我离去之时。
4、《秦岭云屏》——唐代淡文远
屏峙青山翠色新,晴岚一带横斜曛。
寻幽远出潼川上,几处烟村锁白云。
译文:彩云象屏内一样直竖着,秦岭更加苍翠清新,天气放晴,云气如带,横抹着夕阳的彩霞。寻求美景不辞远路奔波,来到潼洛川上,但见村落烟雾飘渺,处在白云之中。
5、《次韵蔡瞻明秋园五绝句》——宋代洪适
政恐淇园修竹劲,不如秦岭老松坚。
译文:虽拥有仁德美行,但难以实现,因为与秦岭松的长久相比,其难以相匹。
4.描写西部的古诗额……不太明白,不是到你说的是不是边塞诗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写景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5.描写中国西部的古诗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6.有关西部的诗句五首描写西部风光的古诗
1
、
《出塞》
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
、
《塞下曲·其一》
唐王昌龄蝉鸣空桑林,八月萧
关道。
出塞复入塞,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
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
3
、
《塞下曲·其二》
唐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
长城战,
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
4
、
《出塞》
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
、
《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
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
、
《关山月》
唐李白明月
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7.描写中国西部的诗词句蓟中作 唐·高适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杂曲歌辞·采桑 唐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长驱千里去,一举两蕃平。
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高宗时语 唐 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 边游录戍卒言 唐·于濆 二十属卢龙,三十防沙漠。
平生爱功业,不觉从军恶。今来客鬓改,知学弯弓错。
赤肉痛金疮,他人成卫霍。目断望君门,君门苦寥廓。
鸳鸯 唐·卢汝弼 双浮双浴傍苔矶,蓼浦兰皋绣帐帏。长羡鹭鸶能洁白,不随鸂鶒斗毛衣。
霞侵绿渚香衾暖,楼倚青云殿瓦飞。应笑随阳沙漠雁,洞庭烟暖又思归。
奉陪侍中游石笋溪十二韵 唐·卢纶 朝日照灵山,山溪浩纷错。图书无旧记,鲧禹应新凿。
双壁泻天河,一峰吐莲萼。潭心乱雪卷,岩腹繁珠落。
彩蛤攒锦囊,芳萝袅花索。猿群曝阳岭,龙穴腥阴壑。
静得渔者言,闲闻洞仙博。欹松倚朱幰,广石屯油幕。
国泰事留侯,山春纵康乐。间关殊状鸟,烂熳无名药。
欲验少君方,还吟大隐作。旌幢不可驻,古塞新沙漠。
长安雪后 唐·喻坦之 碧落云收尽,天涯雪霁时。草开当井地,树折带巢枝。
野渡滋寒麦,高泉涨禁池。遥分丹阙出,迥对上林宜。
宿片攀檐取,凝花就砌窥。气凌禽翅束,冻入马蹄危。
北想连沙漠,南思极海涯。冷光兼素彩,向暮朔风吹。
明冰篇 唐·富嘉谟 北陆苍茫河海凝,南山阑干昼夜冰,素彩峨峨明月升。深山穷谷不自见,安知采斫备嘉荐,阴房涸冱掩寒扇。
阳春二月朝始暾,春光潭沱度千门,明冰时出御至尊。彤庭赫赫九仪备,腰玉煌煌千官事,明冰毕赋周在位。
忆昨沙漠寒风涨,昆仑长河冰始壮,漫汗崚嶒积亭障。嗈嗈鸣雁江上来,禁苑池台冰复开,摇青涵绿映楼台。
豳歌七月王风始,凿冰藏用昭物轨,四时不忒千万祀。 奉和圣制送张尚书巡边 唐·崔泰之 南庭胡运尽,北斗将星飞。
旗鼓临沙漠,旌旄出洛畿。关山绕玉塞,烽火映金微。
屡献帷谋策,频承庙胜威。躞蹀临河骑,逶迤度陇旗。
地脉平千古,天声振九围。车马生边气,戈鋋驻落晖。
夏近蓬犹转,秋深草木腓。饯送纡天什,恩荣赐御衣。
伫勒燕然颂,鸣驺计日归。 赠梁州张都督 唐·崔颢 闻君为汉将,虏骑罢南侵。
出塞清沙漠,还家拜羽林。风霜臣节苦,岁月主恩深。
为语西河使,知余报国心。 采桑 唐·张祜 自古多征战,由来尚甲兵。
长驱千里去,一举两番平。按剑从沙漠,歌谣满帝京。
寄言天下将,须立武功名。 五君咏五首·魏齐公元忠 唐·张说 齐公生人表,迥天闻鹤唳。
清论早揣摩,玄心晚超诣。入相廊庙静,出军沙漠霁。
见深吕禄忧,举后陈平计。甘心除君恶,足以报先帝。
宿金河戍 唐·张震 朝发铁麟驿,夕宿金河戍。奔波急王程,一日千里路。
但见容鬓改,不知岁华暮。悠悠沙漠行,王事弥多故。
塞下曲 唐·戎昱 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泱渀沙漠空,终日胡风吹。
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 古意 唐·戴休珽 穷秋朔风起,沧海愁阴涨。
虏骑掠河南,汉兵屯灞上。羽书惊沙漠,刁斗喧亭障。
关塞何苍茫,遥烽递相望。弱龄负奇节,侠客多招访。
投笔弃繻生,提戈逐飞将。拔剑照霜白,怒发冲冠壮。
会立万里功,视君封侯相。 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 唐·李峤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
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
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
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
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
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
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塞下曲六首 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
汉皇按剑起,还召李将军。兵气天上合,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一战净妖氛。 赠何七判官昌浩 唐·李白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咏雁 唐·李远 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
关山多雨雪,风水损毛衣。碧海魂应断,红楼信自稀。
不知矰缴外,留得几行归。 塞下曲 唐·李颀 少年学骑射,勇冠并州儿。
直爱出身早,边功沙漠垂。戎鞭腰下插,羌笛雪中吹。
膂力今应尽,将军犹未知。 送高三十五书记 唐·杜甫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饥鹰未饱肉,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脱身簿尉中,始与捶楚辞。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不易知,更须慎其仪。十年出幕府,自可持旌麾。
此行既特达,足以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各在天一涯。又如参与商,惨惨中肠悲。
惊风吹鸿鹄,不得相追随。黄尘翳沙漠,念子何当归。
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 故武卫将军挽歌三首 。
本是华夏故土的辽东,在历史上为何屡屡被隔绝于中原王朝之外?
海上生明月全诗
《望月怀远》
作者:张九龄
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释:
1、怀远:怀念远方的亲人。
2、首二句: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使人想起了远在天涯海角的亲友,此时此刻也该是望着同一轮明月。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
3、情人:多情的人,指作者自己;一说指亲人。遥夜:长夜。怨遥夜:因离别而幽怨失眠,以至抱怨夜长。竟夕:终宵,即一整夜。
4、怜:爱。滋:湿润。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这里的灭烛怜光满,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应该在农历十五左右。此时月光敞亮,就是在现在今天,熄掉油灯仍然感受得到月光的霞美。当一个人静静的在屋子里面享受月光,就有种怜的感觉,这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而已,读读人,应该理解当时诗人的心理才能读懂诗词。光满自然就是月光照射充盈的样子,满描写了一个状态,应该是月光直射到屋内。
5、末两句:月华虽好但是不能相赠,不如回入梦乡觅取佳期。陆机《拟明月何皎皎》: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盈手:双手捧满之意。盈:满(指那种满荡荡的充盈的状态)。
诗意: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月夜怀念远人的诗,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写的。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是千古佳句。它和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的明月照积雪,谢朓的大江流日夜以及作者自己的孤鸿海上来等名句一样,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第二句天涯共此时,即由景入情,转入怀远。前乎此的有谢庄《月赋》中的隔千里兮共明月,后乎此的有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写月的名句,其旨意也大抵相同,但由于各人以不同的表现方法,表现在不同的体裁中,谢庄是赋,苏轼是词,张九龄是诗,相体裁衣,各极其妙。这两句把诗题的情景,一起就全部收摄,却又毫不费力,仍是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
从月出东斗直到月落鸟啼,是一段很长的时间,诗中说是竟夕,亦即通宵。这通宵的月色对一般人来说,可以说是漠不相关的,而远隔天涯的一对情人,因为对月相思而久不能寐,只觉得长夜漫漫,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就以怨字为中心,以情人与相思呼应,以遥夜与竟夕呼应,上承起首两句,一气呵成。这两句采用流水对,自然流畅,具有古诗气韵。
竟夕相思不能入睡,或许是怪屋里烛光太耀眼,于是灭烛,披衣步出门庭,光线还是那么明亮。这天涯共对的一轮明月竟是这样撩人心绪,使人见到它那姣好圆满的光华,更难以入睡。夜已深了,气候更凉一些了,露水也沾湿了身上的衣裳。这里的滋字不仅是润湿,而且含滋生不已的意思。露滋二字写尽了遥夜、竟夕的精神。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两句细巧地写出了深夜对月不眠的实情实景。
相思不眠之际,没有什么可以相赠,只有满手的月光。诗人说:这月光饱含我满腔的心意,可是又怎么赠送给你呢?还是睡罢!睡了也许能在梦中与你欢聚。不堪两句,构思奇妙,意境幽清,没有深挚情感和切身体会,恐怕是写不出来的。这里诗人暗用晋陆机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两句诗意,翻古为新,悠悠托出不尽情思。诗至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令人回味不已。
明月松间照全诗
明月松间照全诗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暝(mng):日落,天色将晚。
2、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3、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4、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5、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6、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孙实亦自指。反映出无可无不可的襟怀。
诗意: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举杯邀明月全诗
举杯邀明月全诗
《月下独酌》
作者:李白
原文: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注释:
1、独酌:一个人饮酒。
2、成三人:明月和我以及我的影子恰好合成三人。
3、既:且。
4、不解:不懂。
5、徒:空。
6、将:和。
7、及春:趁着青春年华。
8、月徘徊:明月随我来回移动。
9、影零乱:因起舞而身影纷乱。
10、交欢:一起欢乐。
11、无情:忘却世情。
12、相期:相约。
13、邈:遥远。
14、云汉:银河。
诗意:
在花丛中摆上一壶美酒,我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明月既不能理解开怀畅饮之乐,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随在我的左右。我只得暂时伴着明月、清影,趁此美景良辰,及时欢娱。我吟诵诗篇,月亮伴随我徘徊,我手足舞蹈,影子便随我蹁跹。清醒时我与你一同分享欢乐,沉醉便再也找不到你们的踪影。让我们结成永恒的友谊,来日相聚在浩邈的云天。
赏析: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究竟辩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纯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脚色只是他自己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拉了过来,连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呢,虽则如陶潜所谓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那么又该怎么办呢?姑且暂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吧。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中语)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其时诗人已经淅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象在倾听佳音;舞时自己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似与自己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自己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试看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可见诗人是怎样的孤独了。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的踽踽凉凉之感。
这首诗突出写一个独字。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是既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他常常陷入孤独的包围之中,感到苦闷、旁徨。从他的诗里,读者可以听到一个孤独的灵魂的呼喊,这喊声里有对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抗议,也有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望,那股不可遏制的力量真是足以惊风雨而泣鬼神的。
这首诗虽然说对影成三人,主要还是寄情于明月。李白从小就喜欢明月,《古朗月行》说: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在幼小的李白的心灵里,明月已经是光明皎洁的象征了。他常常借明月寄托自己的理想,热切地追求她。《把酒问月》一开头就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里也说: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想攀明月,又想揽明月,都表现了他对于光明的向往。正因为他厌恶社会的黑暗与污浊,追求光明与纯洁,所以才对明月寄托了那么深厚的感情,以致连他的死也有传说,说他是醉后入水中捉月而死的。明月又常常使李白回忆起他的故乡。青年时代他在四川时曾游历过峨眉山,峨眉山月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其中说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很为人所传诵。他晚年在武昌又写过一首《峨眉山月歌》,是为一位四川和尚到长安去而写了送行的。诗里说他在三峡时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峨眉山月万里相随,陪伴他来到黄鹤楼;如今又遇到你这峨眉来的客人,那轮峨眉山月一定会送你到长安的;最后他希望这位蜀僧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明月是如此地引起李白的乡情,所以在那首着名的《静夜思》中,才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看到明月就想起峨眉,想起家乡四川来了。明月,对于李白又是一个亲密的朋友。《梦游天姥吟留别》里说: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另一首题目叫《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诗里,他又说: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简直是以儿童的天真在看月的。更有意思的是,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消息后,写了一首诗寄给王昌龄,诗里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李白的想象里,明月可以带着他的愁心,跟随王昌龄一直走到边远的地方。
当读者知道了明月对李白有这样多的意义,也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在《月下独酌》这首诗里李白对明月寄予那样深厚的情谊。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从小就与之结为伴侣的,象征着光明、纯洁的,常常使李白思念起故乡的月亮,是值得李白对她一往情深的。孤高、桀傲而又天真的伟大诗人李白,也完全配得上做明月的朋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
秦时明月汉时关全诗
《出塞》
作者: 王昌龄
原文: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诗意: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着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九九重阳节的古诗
明末清初那会儿,因为朱由检、李自成和吴三桂的联手助攻而稀里糊涂入主中原的满洲人,对于如何统治这片辽阔的土地完全是一脑袋浆糊,所以就全盘照抄了前朝老朱家的作业。比如在行政区划上,仅是将明朝的15个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广和南直隶一分为二(分别划分为湖北、湖南和江苏、安徽四省),又从陕西中分出了甘肃,共设置了18个省份,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汉地十八省。
辛亥革命胜利后,有些脑子不太好使的家伙曾主张未来的中国疆域就是汉地十八省,还因此弄出来个铁血十八星旗,幸好没被采纳。不过心里还是没啥数的北洋政府,又打算将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陆军军旗,结果东三省的代表原地炸毛,坚决予以反对。
这事换谁都得反对——大家都是中国人,你们一省一颗星,凭啥就不带俺们东北玩?而且要讲资格出身,论“自古以来”,东北这旮旯先不提黑吉两省,光一个辽宁就比许多所谓正牌的汉地省份腰杆要硬得多。
毕竟辽宁这片土地融入华夏大家庭的历史,起码一口气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
这里边的医巫闾山,就在今天的锦州境内。相传禹分九州时,曾在每州各封一山作为一州之镇,医巫闾山就是幽州的镇山,这都成为辽宁“自古以来”最有力的证据。
那么后来这片土地为啥又好像跟汉地断了联系,成了人们印象中蛮夷遍地跑的地方?
虽说自打禹分九州起,辽宁地区就一直蹲在华夏的犄角旮旯,但却始终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商汤灭夏之后,曾封墨姓同宗于孤竹国,辖境就涵盖了今天的辽西以及辽东的部分地区。而且这个孤竹国很能熬,一直熬到了周惠王十三年(公元前664年)才挂掉,此时距离武王伐纣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
那么孤竹国又是怎么没的呢?答案是倒霉催的——当时有山戎屡屡侵袭燕国,打得燕国满头包,连国都都被迫从蓟(今北京)迁往临易(今河北容城),结果还是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在无可奈何之下,燕庄公不得不向诸侯霸主齐桓公求助,后者当时正大打特打尊王攘夷的旗号,自然得罩着燕国的小兄弟。于是齐军一路北上,在打得山戎落花流水之余,顺手又把没招谁也没惹谁的孤竹国这个前朝余孽给平了。
齐桓公说话算数,“抗戎援燕”之后便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孤竹国和令支国(山戎所建之国)的地盘就白白便宜了燕国。话说在春秋战国时期,燕国就是大诸侯国中最菜的那只弱鸡,跟谁打架基本都是找虐的下场。不过堤内损失可以堤外补,燕国便将开疆拓土的主要方向放在今天的东北地区,最后连朝鲜半岛都占据了大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燕昭王执政期间,曾遣名将秦开袭破东胡,拓地千里以置辽东郡,并筑襄平城作为郡治所——襄平故址即为今天的辽阳市,也是东北最古老的城市。
秦始皇扫平六国后在天下设置三十六郡,其中在辽宁地区设有辽东、辽西二郡。而驰名遐迩的秦驰道中,就有一条北方大道从咸阳经辽西直达辽东。到了西汉的元封五年(公元106年),汉武帝刘彻划分天下为十三州,辽宁地区还是归属幽州。东汉时又在此地增设玄菟郡和辽东属国,下设24个县。
形势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在东汉末年。
自远古时代起,在东北这旮旯就不乏各种少数民族活动的身影,像是肃慎、挹娄、山戎、东胡什么的,跟秦赵以及两汉打得不可开交的匈奴人也不时跑到东北露上一小脸。可是到了东汉末年,情况就变得更复杂了。
西汉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句丽于今天的辽宁新宾建国,40年后迁都到国内城(今吉林集安)。此后高句丽通过不断征伐周边部族,开始强大起来,尤其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趁着中原混战无暇他顾,开始打起了吞并辽东的算盘。差不多同一时期的东汉永寿二年(公元156年),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其中的轲比能集团及“东部大人”所部分布在代郡、上谷及辽西等地,也对辽东这块肥美的地盘垂涎欲滴。
值此危急时刻,公孙度、公孙康父子逆势而起,成为了捍卫辽东这块华夏故土的中流砥柱。
说起上述这两个名字,我想大多数人都是陌生的。哪怕是在《三国演义》这部妇孺皆知的经典作品中,公孙氏父子出场的频次,恐怕也就是个路人甲的级别。当然,在隔壁本子出品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中,公孙度的认知度可能要高一些——我就最喜欢用襄平势力开局,毕竟那里是游戏中的世界尽头,后院无忧,只需堆兵一路往南推即可。
可现实中,在辽东是不存在世界尽头这种东西的。而以公孙度父子的本事,让他们参与中原争霸无异于以卵击石,甭管是曹操还是袁绍,伸出根小指头都比公孙家的腰粗。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无所作为了。
话说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各路诸侯之间内斗不绝,但对外却足够强势——实力最为强大的曹魏曾将后来祸害了中原达300余年的南匈奴、鲜卑、乌桓、氐、羌等胡族挨个胖揍了一遍,直到揍得跪地叫爸爸为止。孙吴则扫平了境内的山越、山夷、五溪蛮,还兴致勃勃的派人乘船跑去夷洲旅游了一圈,蜀汉更是拿孟获玩七擒七纵,把西南夷虐到了怀疑人生。
而在汉末群雄中根本拿不出手的公孙氏家族,别看人家本事矬、地盘穷、兵马少,周边虎狼环伺,手底下却尽是些歪瓜裂枣……但收拾起什么鲜卑、高句丽来,依旧是爸爸级的人物。
姓公孙的在辽东有多牛叉?当时的高句丽王伯固听说公孙度对自己有想法,吓得赶紧狂拍马屁,在后者讨伐富山贼时主动出兵相助,可是结果呢?公孙度照旧“东伐高句骊,西击乌丸,威行海外。”(《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
公孙度死后,继任辽东太守的公孙康比他爹还好斗。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公孙康出兵攻打高句丽并陷其国都,伯固之子拔奇率部属3万余人投降。
后来在隋唐时耀武扬威了好几十年、屡败中原大军的高句丽人,此时却不堪汉末一个末流军阀之一击,还差点亡了国。可是在公孙氏父子大发神威的数十年之后,辽东就沦为了胡地,高句丽更是在300多年后成了中原王朝的劲敌,这又是怎么回事?
答案很简单——又到了大骂两晋姓司马的时间了。
说起历史上最无能又最没骨气的王朝,很容易让人想起两宋。不过对此我很想替赵家皇帝们喊冤,毕竟他们就算再菜,难道还菜得过两晋那帮姓司马的?
历数两晋十五帝,开国的晋武帝司马炎已经能代表姓司马家的当皇帝的最高水准了。但在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中,这货哪怕是甘当吊车尾还是让人觉得欠点资格。孝武帝司马曜先是给太后褚蒜子当傀儡,亲政后又跟弟弟司马道子“主相相持”——就这德性还被视为东晋最有权势的皇帝。
剩下的除了昏聩就是荒*,再不就是怂货或者傻子。在这帮货色的治下,先是八王之乱,后是五胡之乱,再然后更是开启了长达300多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大乱世。
在两晋之前,汉家男儿不教胡马度阴山不过是基操,杀进胡人家里串门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在一帮姓司马的祸害下,别说阴山了,胡马踏中原都上不了头条。
可能有人会说,司马家的子孙虽然不肖,可是人家祖宗牛叉啊。比如那个在某些影视剧中被描绘成志在匡济天下、堪与诸葛孔明并称的司马仲达,怎么说也算是个英雄人物吧?
但事实上要论起司马家引狼入室这一祖传技能,还真就是起自于司马懿之手。而且辽东被迫脱离汉土,从此沦为各路蛮夷横行之地,他更是罪魁祸首。
这就要说到爆发于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辽东之战了。
想当年曹操在官渡之战击败了袁绍之后,名义上成了北方霸主,但事实上还是有缺憾的,那就是公孙度仍自立于辽东。对这块穷乡僻壤,曹操不打算动用兵戈,便采取了招抚的办法,想封公孙度为武威将军、永宁乡侯。不过破家值万贯,公孙度宁当鸡头不作凤尾,答曰“我王辽东,何永宁也”(《三国志·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第八》),反正就是不肯投附。
但是傲气只能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之上。后来因辽东窝藏袁氏余孽引来曹军大兵压境,公孙康只能乖乖交出袁尚和袁熙的人头,并接受了曹操襄平侯、左将军的封号。
等到公孙渊成为辽东之主以后,他又开始不安分了。不但对外向孙吴称臣,还自称燕王、改元立国,这就触到了曹魏的逆鳞。于是魏明帝曹叡遣太尉司马懿出兵伐燕,并一路顺风顺水的兵围襄平,又在城破后俘虏公孙渊,自此辽东正式被曹魏所纳。
公孙渊作死,曹魏以中央平乱地方,这都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曹军主帅司马懿——这货在攻陷襄平之后,不知道为啥脑子一抽居然搞起了屠城:
话说在中国历史上打一仗死伤个几万、乃至几十万人都不鲜见,但在战后搞屠城还立京观的例子却很少。即便有,也要么是些不开化的蛮夷所为,再不就是些缺乏政治头脑又没什么前途的莽夫干的,比如项羽、黄巢、张献忠。那些真正志在天下的英雄人物,在这方面都非常克制,毕竟汉人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对这样的行为都是非常排斥和反感的,屠城这种丧尽人心且得不偿失的蠢事,当然是能避免就要尽量避免。
哪怕像曹操这样横行无忌的人物,在一上头屠了徐州后,也得赶紧找个替父报仇的名头作为遮掩。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因此在史书上被骂了快两千年。
司马懿此前与公孙氏没有过什么交集,应该谈不上私仇。要说国恨,这个当然可以有,不过在曹魏一统北方的过程中干掉的割据势力和平息过的叛乱不计其数,怎么偏偏就在辽东搞屠城?
如果非要给司马懿找个理由,那大概就是辽东僻远,远离中原腹地,故此不好管理、容易滋生叛乱。于是司马懿干脆斩草除根,把襄平给屠了——要知道襄平可是伪燕的国都、辽东郡的治所,城中居民要么是当地官吏、士族,要么就是士农工商各界的翘楚人物,反正都是一地之精英。所以别看司马懿才杀了万人左右,但在事实上等于斩除了辽东未来发展的根本。
而司马懿刨掉了辽东的根还不满足,又使出了更加狠辣的一招,那就是迁民:
结果就是不到30年后的太康元年(公元265年),辽东郡再加上玄菟、乐浪、带方三郡的汉民也仅有1.8万户、不足10万人(数据来源《晋书·卷十四·志第四》)。要知道自从汉末以来,中原士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往相对太平的辽东,哪怕经过曹魏灭燕这样一场大规模战争损失后,仍保有30多万汉民的人口规模。如果一直能保有这样的人口规模,哪怕没有内地的支援,辽东汉民在日后即将到来的乱世中也能拥有一定的自保之力。
可事实却是经过司马懿的一通祸害,辽东汉民三不存一。地方空了,自然有人来填补,既然汉人走了,蛮夷当然就会来。自此直到明朝的一千多年间,在这里汉人成了少数民族,好好的一片华夏故土沦为了蛮夷遍地走的胡地。
公孙氏父子固然是军阀,也有着自己的私心和野心。但他们却在事实上保卫了乡土,繁荣了辽东:
而这一切,都被司马懿毁了。
司马懿干的更恶心的一件事,就是他在讨伐公孙渊时,居然还勾结慕容鲜卑、高句丽、乌恒为外援。不知当公孙渊被围襄平、看着这几个昔日父祖的手下败将在城下耀武扬威时,心中会作何感想。
公孙氏败亡后,辽东大地很快沦为鲜卑、高句丽为所欲为的乐园。尤其是高句丽,趁着五胡之乱之机,在东晋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尽取辽水以东之地。到了南北朝末期,高句丽人更是对辽西起了觊觎之心,并屡屡出兵试探。
隋炀帝杨广不惜血本的三征高句丽,并因此拉开了隋朝败亡的大幕。所以这位倒霉的皇帝被后人臭骂了千年,指责他好大喜功,自寻死路。
杨广确有作死之处,但他非要跟高句丽人死磕到底的理由却是没错的,更不该被指责——辽东本为汉土,老杨要收复旧河山,一雪前耻,何错之有?
那时的高句丽人有多嘚瑟?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这货居然联合靺鞨攻打隋之营州——须知营州就是今天的朝阳市,要是让他们再往前迈几步,高句丽人岂不是就打到河北去了?
是可忍,孰不可忍?
隋文帝杨坚当然不能忍,立刻发动30万大军分水陆攻打高句丽。结果倒霉催的先是遇到水灾,后又赶上风灾,隋军未战先溃。但即便如此,还是把高句丽人吓了个半死,其王高元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八·隋纪第二》)请罪,这才罢了杨坚再度兴兵的念头。
但杨广显然还是被“粪土臣元”之前的前缀给刺激到了,于是一门心思非弄死这帮鼠辈不可。
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唐太宗李世民在摆平了国内外的一系列麻烦之后,也将目光锁定在高句丽人身上,并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发动讨伐之战。关于这一战的成败历来众说纷纭,其中还颇有人认同这一仗唐军其实是打了败仗——对此我觉得也算没错。毕竟纵观李大帝的一生,凡是他亲自出马的战争却没做到灭国亡邦,那肯定是个洗不掉的污点,所以说他失败了也不为过。
但就辽东而言,此战意义非凡。这是汉家军队在300多年后首次在此攻城略地,打得蛮夷落花流水。而在23年后的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更是一举灭掉高句丽,辽东作为一个整体重归华夏,并设营州和安东两大都护府实施管辖。
可唐朝在内地的行政区划可是道府制,都护府的职责是“抚慰诸藩,辑宁外寇”,说白了就是实行军管。为啥不能以内地的标准管理辽东?这是因为哪怕李世民和李治父子费了老大劲把高句丽人弄到江淮以南,又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内地民众北迁辽东,但仍无法改变此地胡人多、汉人少的局面,不得不以兵威镇压之。
所以这还是司马懿的锅,让我恨不得再开一篇文章大骂一通。
然而唐朝在辽东的统治也没有太平多久。武周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人发动叛乱,一度企图攻占辽东,幸有时任辽东都督的高德武挺身而出,“以数百之兵当两万之寇,破逆贼孙万斩十有余阵,并生获夷贼一千人”(《陈拾遗集·卷十·为建安王与辽东书》),这才使得形势转危为安。
契丹人的叛乱虽然很快被平息,但其残部与后突厥合流后又屡犯辽西,迫使营州都督府南迁渔阳(今北京密云)。这就使得辽东与内地的陆路联系中断,一度只能通过海上联系补给,成本高昂。
于是废弃安东都护府的舆论开始发酵,而且带头人居然是在我们印象中浓眉大眼的正面人物狄仁杰。非但如此,这位狄神探甚至认为连安西四镇都是累赘,都该甩掉:
幸亏武则天头脑清醒,坚决否决此议。不过到了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还是将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了平州(今河北卢龙)。至于目的嘛,一个是省钱,再一个就是为了争取渤海国以牵制契丹。
当然治所迁走了也不代表就放弃了辽东。到了已是晚唐的大中四年(公元850年),在史料中还能找到当时的藩镇跑到辽东活动的记载。不过辽东本是军管之地,要是兵都跑了,还让当地人怎么安心在此定居?于是不但汉民纷纷内迁,连已经逐渐汉化的高句丽遗民都坐不住了,纷纷另找出路:
坐地户都跑光了,最后占了大便宜的,自然就是契丹人了。
契丹人后来弄出来个辽国——既然以辽为国号,其核心中枢之地谁属自然是一目了然,其五京道中的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都跟今天的辽宁沾边。金灭辽以后,又在此地设置有上京路、咸平路、东京路和北京路。元朝一统天下后,辽东倒是再度跟中原一体了,还被设了个辽阳行省,但其中古怪的滋味恐怕只有当时的辽东汉民才最清楚吧。
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后,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辽东设定辽都卫,并在两年后设置了辽阳府——这是个绝对值得大书特书一笔的举措,意味着跨越汉晋以来的千年之后,中原王朝再度在辽东这块土地上实现了文官治政,与内地行省一般无二。
不过辽阳府的存在只维持了4年。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辽阳府撤销,只保留了辽东都指挥使司,在建制上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这也意味着辽东地区的政治、军事、民族形势的复杂程度超出了朱元璋的意料,最终只能依靠军事威慑继续维持在此地的统治。
而且随着明朝的衰弱以及军事实力的下降,辽东都司在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就已经失去了在辽河中游一带活动的能力。而随着满洲人的崛起,明军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起就开始从辽东大踏步的后退,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时,除了吴三桂驻守的山海关外,辽东全境均被满洲人所兼并。
清朝以后的事,就不用我说了。
关于辽东的坎坷经历,许多人将其归结于气候的恶劣,无法农耕以养军安民等因素,但这个理由是无法服众的。
毕竟汉唐时可以在西域屯田,差不多在同一纬度而且气候条件更好的辽东为啥就不行(毕竟靠海嘛)?事实上数千年来发源于东北地区的各大少数民族,就没有一个是纯粹靠游牧为生的,统统都是渔猎农牧样样玩得转。那么更擅长农耕的汉民,凭啥就不能再辽东安居乐业?
事实上不仅是在今天,历史上的东北地区就是个盛产粮食的好地方:
关于《后汉书》中所指的东夷,包括了夫余国、高句丽、挹娄、沃沮及三韩等地,大概就是今天的辽吉黑三省。
种地可以填饱肚皮,而且看这块土地上的各种蛮夷像割不完的韭菜般没完没了的往出冒,显然天气也没冷到要冻死人的程度。
我以为,之所以在历史上辽东之地屡屡被隔绝于中原之外,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就是糟糕的交通条件。如今进出东北的交通大动脉,无疑就是经辽西走廊入山海关。可在历史上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因为地势低洼受海水侵蚀,导致辽西走廊不但道路易积水难行,而且还会因此造成瘟疫横行,因而常常给行人、尤其是军队造成灭顶之灾。
比如前文提到过的隋文帝杨坚讨伐高句丽之役,就是因为不信邪走了这条道,才导致全军未战先溃:
因此在辽西走廊的交通条件改善之前,历来中原出塞入辽东的主要路线只有两条——一个是出今天的喜峰口沿滦河北行翻越燕山,再经老龙河向东转大凌河抵达辽东的卢龙道,另一个则是穿过古北口经滦河、平泉与卢龙道汇合的古北道。大体上在隋唐以前大家都走卢龙道,之后主要走古北道,只有到了元朝以后辽西走廊才成为主流的交通路线。
燕山有多难走?北宋大文豪苏轼就曾经慨叹道“燕山如长蛇,千里限夷汉”——燕山山脉确实是捍卫中原大地的一道铁篱,但对于隔绝在外的辽东来说,这条山脉就成了套在脖子上的一道绞索了。
而且除了强大到不像话的汉朝以外,这道铁篱笆还经常性的漏风漏雨。比如唐初时契丹人叛乱,营州都督府扛不住压力南缩到了渔阳,这就导致了辽东与内地的陆路交通彻底中断,不得不通过海上联络和补给,以至于狄仁杰因此认为辽东是个大累赘,干脆丢掉拉倒。
盛唐之时的辽东况且如此,其他时候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个原因,就是辽东乃至东北地区糟糕的地理条件。
从地形看,东北是个极其封闭的区域,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分别由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和燕山山脉环绕,中间则坐落着面积达35万平方公里、中国最大的平原——松辽平原。这意味着什么?恐怕就是中原王朝的军队历经千辛万苦翻越了燕山山脉,精疲力竭之下就得在一望无际的辽阔原野上面对无数异族骑兵的“热情欢迎”,这仗得怎么打?
尤其是在大兴安岭与燕山山脉的交界处,也就是现在的西拉木伦河流域还存在着一片巨大的谷地草原,直通蒙古高原。于是乎在极端条件下,出现在辽东的中原军队很可能面对的是来自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的混合双打……
话说在冷兵器时代,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几乎就是无敌的存在。以步兵为主而且极度依赖后勤的汉家军队,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依赖城池和山地等条件才能与之抗衡,而这些条件在辽东地区一个都不具备不说,还可能形成一进去就面临“关门打狗”的恶劣局面,这谁能受得了?
不过在辽金晚期,辽西走廊的交通条件逐渐好转(今天的山海关就是在洪武十四年由徐达重新修筑的),起码明朝时进出辽东的难度大大降低,后勤补给也能得到保障,可为何仍然无法在此地开疆拓土,甚至最终连立足都难以做到?
这就涉及到我们要讲的第三个原因,那就是人口问题。
说到人口,当然免不了还得大骂姓司马的,毕竟辽东汉人主体地位的缺失因其而始,哪怕在千年之后仍有余毒未尽。此外,尽管唐、明等王朝曾下大力气鼓励汉民北迁,但辽东的自然条件、安全形势根本无法与内地相比,所以效果甚微。尤其是经过两晋南北朝以及五代两宋时期中原王朝在辽东地区的长时间缺位,导致辽东成为鲜卑、契丹、女真等民族的发源地或核心精华地区,中原王朝的影响力在此大打折扣,汉民在此地也仍然是少数民族待遇。
所以哪怕朱元璋像杨广、李世民一样立志尽复辽土,最终理想也敌不过现实,只能以失败告终。
话说在历史上汉族人口的流动,总体上都是由北向南的趋势。像华南、西南乃至华东都曾经是比辽东更荒蛮、人口及民族构成更复杂的地区,可是经过持续千年以上的人口流动,都早早成为了正牌的汉地。而辽东,则在中原王朝一次次的北进,又一次次的无奈退出后,沦为了异族狂欢的乐园,最终连汉地十八省的名头都没混上。
情况在清朝末年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清初满洲人为了维护“龙兴之地”,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不过随着清中期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山东、河北等地的汉民大量向东北迁移,形成了著名的闯关东风潮,并最终迫使清廷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废除了在东北地区的禁垦令。
于是东北地区的人口也终于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到清末即达到了2000万的规模,至上世纪三十年代更是突破了3000万的大关。
这也是东北被老毛子和小鬼子轮番祸祸了大半个世纪,仍能失而复得的一个重要原因。
边塞诗中关于月亮的诗句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整理如下:
1、积叠莓苔色,交加薜荔根。至今重九日,犹待白衣魂。——王贞白《书陶潜醉石》
2、十年泉下无人问, 九日樽前有所思。——李商隐《九日》
3、檐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杜甫《叹庭前甘菊花》
4、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杜甫《九日登梓州城》
5、九日不出门,十日见黄菊。——贾岛《对菊》
6、去日重阳后,前程菊正芳。行车辗秋岳,落叶坠寒霜。 ——贾岛《送友人如边》
7、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8、去年重阳日,漂泊湓城隈。今岁重阳日,萧条巴子台。 ——白居易《九日登巴台》
9、郡静官初罢,乡遥信未回。明朝是重九,谁劝菊花杯。——白居易《河亭晴望》
10、惆怅东篱不同醉,陶家明日是重阳。——白居易《九月八日酬皇甫十见赠》
11、一日日知添老病,一年年觉惜重阳。——白居易《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
12、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白居易《酬皇甫郎中对新菊花见忆》
13、九日郊原望,平野遍霜威。——王勃《九日怀封元寂》
14、九月九日时,菊花空满手。中心窃自思,傥有人送否。——王维《偶然作六首》
15、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王维《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
16、岁岁登高,年年落帽,物华依旧。——苏轼《醉蓬莱·重九上君猷》
17、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其二》
18、且餐山色饮湖光。 共挽朱轓留半日,强揉青蕊作重阳。不知明日为谁黄。——苏轼《浣溪沙·九月九日二首》
19、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20、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
21、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辛弃疾《踏莎行·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22、旦夕是重阳,菊有黄花蕊。只怕又登高,未饮心先醉。——辛弃疾《生查子·和夏中玉》
23、只愁风雨重阳,思君不见令人老。——辛弃疾《水龙吟·只愁风雨重阳》
24、年年岁岁登高节,欢事旋成空。——晏几道《武陵春·九日黄花如有意》
25、九日黄花如有意,依旧满珍丛。——晏几道《武陵春·九日黄花如有意》
26、眼看菊蕊,重阳泪落如珠,长是淹残粉面。——柳永《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
27、待宴赏重阳,恁时尽把芳心吐。陶令轻回顾。免憔悴东篱,冷烟寒雨。——柳永《受恩深·雅致装庭宇》
28、过了重阳九月九,叶落归秋,残菊胡蝶强风流。——马致远《行香子》
29、想人生有限杯,浑几个重阳节?——马致远《夜行船·百岁光阴百》
30、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黄庭坚《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
31、但将酩酊酬佳节,更把茱萸仔细看。——黄庭坚《鹧鸪天·重九日集句》
32、茱萸菊蕊年年事,十日还将九日看。——黄庭坚《鹧鸪天·万事令人心骨寒》
33、长来逢九日,难与菊花别。 ——李端《九日赠司空文明》
34、细雨双林暮,重阳九日寒。——李端《酬晋侍御见寄》
35、九日泣黄花,三秋悲白露。 ——李端《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
36、九月重阳还又到。东篱菊放金钱小。——欧阳修《渔家傲·九月重阳还又到》
37、可怜秋,一帘疏雨暗西楼。黄花零落重阳后,减尽风流。——张养浩《双调·殿前欢·对菊自叹可》
38、九日明朝酒香,一年好景橙黄。——张可久《满庭芳·客中九日》
39、愁又愁,楼上楼,九月九。——张可久《南吕·四块玉·客中九日落》
40、留,共登思远楼。重阳后,菊花风雨秋。——张可久《金字经·春怀瘦影孤》
41、试登高先做重阳,篱落黄花,虀臼橙香。——张可久《双调·折桂个》
42、节是重阳却斗寒。可堪风雨累寻欢。——李之仪《鹧鸪天·节是重阳却斗寒》
43、明年九日知何处,世难还家未有期。——韦应物《九日》
44、风俗尚九日,此情安可忘。菊花辟恶酒,汤饼茱萸香。 ——李颀《九月九日刘十八东堂集》
45、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
46、九日登高望,苍苍远树低。人烟湖草里,山翠县楼西。 ——刘长卿《九日登李明府北楼》
47、篱花犹及重阳发,邻笛那堪落日听。 ——刘长卿《过裴舍人故居》
48、诗人九日怜芳菊,筵客高斋宴浙江。——钱起《九日宴浙江西亭》
49、送人冠獬豸,值节佩茱萸。——司空曙《九日送人》
50、重阳应一醉,栽菊助东篱。——许浑《溪亭二首》
51、今日我重九,无钱对菊花。——仇远《郊行集句》
52、趁晴明日拟登高,十里龙山肯惮劳。——仇远《九月八日持螯》
53、但愿有钱堪对菊,莫愁无手可持螯。——仇远《九月八日持螯》
54、忆得甲辰重九日,宣和遗恨几番秋。——仇远《读陈去非九日诗》
55、蒋陵依旧西风在,一度黄花一度愁。——仇远《读陈去非九日诗》
56、篱边旧菊犹豫堪摘,天末新鸿不可招。——仇远《明朝》
57、秋菊虽满园,无钱得沽酒。——张嵲《九日三首·忆昔陶元亮》
58、岁岁青罇常有酒,年年黄菊未逢花。——张嵲《九日三首·登高未用怀郪县》
59、今朝乃重九,万木犹故碧。——张嵲《九日三首·夏衣著体轻》
60、去年登高作重九,黄菊未开新酒熟。——张嵲《秋暑》
61、今年无酒不登高,独行漫绕庭边菊。——张嵲《秋暑》
62、浊酒闷人聊饮湿,小楼携客准登高。——刘克庄《九日二首·戏马呼鹰盖世豪》
63、岁岁登高,算难得、今年美景。——吴潜《满江红·岁岁登高》
64、右手持杯满泛,左手持螯大嚼,萸菊互相酬。——吴潜《水调歌头·重九先三日》
65、定是登高九月头,有酒且相酬,莫管西风满鬓秋。——吴潜《南乡子·黄耳讯初收》
66、何须一醉独重九,但是相过多几回。——陈著《次韵戴帅初不赴丹山醵饮二首·危时时节已难得》
67、登高时节殃鸡犬,乞巧风流狎女牛。——陈著《重五有感》
68、病思渐轻重九近,又将乌帽插黄花。——陆游《自咏·宦游畴昔偏天涯》
69、重阳卧看登高侣,满把茱萸只自愁。——陆游《秋夜·老觉人间岁月遒》
70、登高此去无多日,扶病重来又过秋。——陆游《九月初作·碧海仙蓬感旧游》
71、卧病高秋留海浦,明日重阳更风雨。——胡铨《送菊》
72、岩花不趁中秋约,篱菊齐供九日看。——钱时《九日融堂池上》
73、明月初濡寒露白,篱花似趁重阳黄。——释正觉《题奉化西峰圆觉禅院》
74、客中忽忽又重阳,满酌葡萄当菊觞。——汪元量《湖州歌九十八首·其八十五》
75、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李群玉《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76、驱车先五漏,把菊后重阳。——黄滔《贻张蠙》
77、重阳寒寺满秋梧,客在南楼顾老夫。——耿湋《九日·重阳寒寺满秋梧》
78、故园新过重阳节,黄菊满篱应未凋。——刘沧《送李休秀才归岭中》
79、深谢栽培与知赏,但惭终岁待重阳。——李山甫《刘员外寄移菊》
80、野人多病门长掩,荒圃重阳菊自开。——李郢《重阳日寄浙东诸从事》
81、清秋无限恨,残菊过重阳。——李郢《早发》
82、白玉阶前菊蕊香,金杯仙酝赏重阳。 ——和凝《宫词百首》
83、阳德重重在初四,不须九日是重阳。——杨万里《贺皇太子九月四日生辰十首·少阳拜赐太阳旁》
84、重阳过了元不知,犹有黄花三两枝。——杨万里《和沈子寿还朝天集之韵》
85、新样西风较劣些,重阳还放海棠花。——杨万里《张子仪太社折送秋日海棠二首·新样西风较劣些》
86、重阳风雨不全篇,春草池塘岂满编。——杨万里《再和谢朱叔止机宜投赠奖及南海集之句》
87、重阳才过便新寒,去岁如今暑尚残。——杨万里《晚登净远亭二首·重阳才过便新寒》
88、一夜西风开瘦蕾,两年海南伴重阳。——杨万里《九日中军送白菊》
89、三迳虽荒菊尚存,重阳想见露花繁。——赵蕃《八月八日发潭州后得绝句四十首·三迳虽荒菊尚存》
90、忽忽重阳今一月,菊花数朵见城根。——赵蕃《招在伯》
91、恰则今年重九日,也无黄菊两三枝。——杨万里《重九日雨仍,菊花未开,用辘轳体》
92、三年客里两重九,去年却得登高友。——杨万里《九日落莫忆同施少才集长沙》
93、好整风流有郑庄,买园栽菊待重阳。——赵蕃《从郑秀才觅菊二首·好整风流有郑庄》
94、漫从僧舍移甘菊,清蕊重阳摘未堪。——赵蕃《从郑秀才觅菊二首·漫从僧舍移甘菊》
95、重阳晴则已,雨必风在口。——赵蕃《重阳近矣风雨骤至诵邠老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
96、小槛丛花未肯香,客中我亦忘重阳。——赵蕃《九日题越州光孝观壁》
97、满城风雨重阳近,此句岂惟时节咏。——赵蕃《连日风雨有怀沈仲良欧阳全真》
98、莫嗟已落重阳后,自是江南秋到迟。——赵蕃《十月三日郑秀才惠菊植之晏斋窗前尊酒偶乏与》
99、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黄。——苏轼《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苦有怀子由弟二首》
100、遥知重阳酒,白羽落黄菊。——苏轼《和王晋卿》
101、不是雁声天畔过,争知今日是重阳。——刘基《秋日即事(八首)·垂垂密两瑀修杨》
102、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李东阳《九日渡江》
103、今日偶然成握手,重阳难得共登山。——止庵法师《次韵衍斯道九日同登凤山》
104、自喜清阴消伏暑,谁期佳节到重阳。——吴宽《再答世贤过访之作》
105、门掩菊花人独卧,冷风疏雨过重阳。——谢榛《重九雨中怀弟》
106、万里一身南海畔,客窗独看雨重阳。——祝允明《丙子重九戏题》
107、古寺频来僧尽老,重阳欲近蟹争肥。——顾璘《登清凉寺后西塞山亭》
108、重阳无雨慰农家,我亦闲行野水涯。——邵宝《九日与诸生适南野》
109、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景明《九日同马君卿任宏器登高》
110、九日风高斗笠斜,篱头对酌酒频赊。——唐寅《菊花图·九日风高斗笠斜》
111、常年九日倍悲秋,况在长途独倚楼。——戴良《九日感伤》
112、燕台九日罢登临,节物萧条入楚吟。——杨慎《丁丑九日》
113、黄花酒熟须邀饮,佳节遥期九日重。——吴宽《次韵世贤和供字韵之作约顾良弼携酒来慰》
114、陶潜懒慢闭柴关,九日餐英自解颜。——谢榛《九日过王叔野无菊》
115、九日登临多纵醉,百年感慨独钟情。——林鸿《九日登絓月兰若忆郑二宣》
116、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 ——和凝《宫词百首》
117、屈指重阳能几许,夜来寒露已为霜。——郭印《秋日即事八首·篱边准拟嗅清香》
118、枫叶露痕,荻花风色,人言今日重阳。——王之道《望海潮·宝山烟霁》
119、枫叶芦花渐有霜,客中高会又重阳。——卢龙云《九日江楼眺望二首·其一》
120、寒食梨花发,重阳菊蕊披。——胡寅《古今豪逸自放之士鲜不嗜酒》
121、辽阳道上见端阳,异乡景物思故乡。——唐之淳《重午日道中》
122、雨过中秋明月时,病孤九日菊花期。——赵蕃《九日怀在伯》
123、有意庄严端午,不应忘却重阳。——朱翌《朝中措·玉台金盏对炎光》
124、菖蒲秀端午,黄花作重阳。——朱翌《重午菊有花遂与菖蒲同采》
125、重阳冷菊青黄蕊,半醉幽人黑白头。——张镃《九日》
126、儋耳重阳菊满头,恰如佳月即中秋。——曾几《九日二首·儋耳重阳菊满头》
127、中秋天气似重阳,幸有庭前桂子香。——王柏《中秋》
128、桂香吹过中秋了,菊傍重阳未肯开。——许棐《秋斋即事》
129、菊花开处即重阳,月桂中秋夜夜香。——许月卿《用韵自述》
130、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慧霖《闰中秋玩月》
131、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晏殊《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132、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杜甫《云安九日郑十八携酒陪诸公宴》
133、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陆游《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
134、高秋风日过重阳,佳节坤成启未央。——王国维《颐和园词》
135、江南九月后,无日非重阳。——方回《拟古五首·江南九月后》
136、愿献重阳寿,承欢万岁馀。——郑愔《奉和九月九日登慈恩寺浮图应制》
137、重阳无半月,尚泥菊花不?——陆游《病小减复作·晨粥半茶碗》
138、纵横天际为闲客,时遇季秋重阳节。——吕洞宾《鄂渚悟道歌》
139、禾焦百亩还输税,菊到重阳可泛茶。——陈献章《记旱用前韵》
140、多病多忧欺此老,半醒半醉了重阳。——方回《庚寅》
141、今年重阳公欲来,旋种中庭已开菊。——梅尧臣《次韵和永叔饮余家咏枯菊》
142、紫霄作重阳,白鹿见图画。——赵蕃《闰七月二十日侍知府寺簿先生为石鼓山向园之》
143、便觉重阳近,还成一舸游。——赵蕃《舟中雨作》
144、饯送重阳后,荣归上巳时。——魏野《送臧奎赴举》
145、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汪洙《神童诗》
146、是时重阳后,天气旷清肃。——吴融《绵竹山四十韵》
147、九州兵革浩茫茫,三叹聚散临重阳。——杜甫《惜别行送刘仆射判官》
148、风流同茂宰,啸咏及重阳。——陈谟《甲辰九日游兴国灵山寺简同游》
149、遥羡重阳作,应过戏马台。——李白《宣州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寄崔侍御》
150、三径寒华空怅望,闲居无酒对重阳。——方回《重阳吟五首·射蛇戏马老刘郎》
河北的农作物种类有哪些
1.描写边塞与月亮的诗句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关山月》 唐朝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上听吹笛》
年代: 唐 作者: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军城早秋》 唐朝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李贺《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2.描写边塞月亮的诗句古诗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关山月》 唐朝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塞上听吹笛》年代: 唐 作者: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军城早秋》 唐朝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李贺《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3.描写边塞月夜的诗句1.《关山月》 唐朝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说明:第一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徘徊在苍茫的云海中。用明月高升在天山之上来形容边关的地势高峻,环境萧瑟。
2.《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说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如雪,投降城镇的外面月亮就像是秋霜。用月亮的凄冷寒色来表描写边关的凄冷。
3.《军城早秋》 唐朝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说明:”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关塞,寒云滚滚,边塞的月亮西沉。用月亮的西沉、萧瑟的秋风、滚滚的寒云来凸显边关的凄冷。
4.与月亮有关的边塞生活的古诗词五二、阳关三别 含泪与君别, 多少春秋音尘绝? 终日望君君不见, 唯见夕阳斜。
含泪与君别, 肝肠寸断又奈何? 梦里问君君不语, 醒来空自嗟。 含泪与君别, 寂寞孤独非豪杰。
明月伴君君何去? 一路山巍峨。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 - 雍陶 - 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 年代:唐 作者:雍陶 题目:相和歌辞·明月照高楼 内容: 朗月何高高,楼中帘影寒。
一妇独含叹,四坐谁成欢。 时节屡已移,游旅杳不还。
沧溟倘未涸,妾泪终不干。 君若无定云,妾若不动山。
云行出山易,山逐云去难。 愿为边塞尘,因风委君颜。
君颜良洗多,荡妾浊水间。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
5.描写边塞与月亮的诗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受降城外月如霜?风吹一夜满关山《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关山月》 唐朝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上听吹笛》年代: 唐 作者: 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军城早秋》 唐朝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莫遣沙场匹马还,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6.用月亮象征边塞关隘的诗句1.《关山月》 唐朝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说明:第一句”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徘徊在苍茫的云海中。
用明月高升在天山之上来形容边关的地势高峻,环境萧瑟。2.《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朝 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说明:“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如雪,投降城镇的外面月亮就像是秋霜。
用月亮的凄冷寒色来表描写边关的凄冷。3.《军城早秋》 唐朝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说明:”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关塞,寒云滚滚,边塞的月亮西沉。用月亮的西沉、萧瑟的秋风、滚滚的寒云来凸显边关的凄冷。
7.有哪些诗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杜甫)月圆(白居易)客中月(李白)雨后望月(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王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佚名)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张若虚)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刘长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月色醉远客,山花开欲然。
(杜甫)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杜甫)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白居易)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韩愈)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
(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苏轼)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欧阳修)明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
(苏轼)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王涯)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
(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欧阳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杜甫)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5、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 6、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李白 7、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李白 8、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白 9、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10、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李白 11、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李白 12、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王维 13、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14、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15、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马戴 16、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卢纶 1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18、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杜甫 19、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20、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 21、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22、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23、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风半入云。
24、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刘方平 25、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26、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 2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1静夜思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月夜忆舍弟 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水调歌头 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永遇乐 苏轼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于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5太常引 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6木兰花慢 辛弃疾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唐·王维: 不见乡书传雁足,惟见新月吐蛾眉。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晋·陶渊明: 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唐·李贺: 大漠沙如。
8.关于西湖,月亮,太阳,边塞,送别的诗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山居秋瞑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边塞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大雪满弓刀。
送别诗: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思乡诗: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月亮诗: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9.关于月亮的诗句,6句诗句一、宋朝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如下: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二、唐朝 李白《静夜思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释义如下: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三、唐朝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释义如下:
茫茫的海上升起一轮明月,此时你我都在天涯共相望。有情之人都怨恨月夜漫长,整夜里不眠而把亲人怀想。熄灭蜡烛怜爱这满屋月光,我披衣徘徊深感夜露寒凉。不能把美好的月色捧给你,只望能够与你相见在梦乡。
四、五代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释义如下: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五、宋朝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释义如下:
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钟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
六、唐朝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释义如下:
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的家书常常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没有停止。
关于修筑长城壮丁的诗句
主要有梨、苹果、红果、杏、桃、葡萄、杏及石榴等,梨的产量居全国第一,野果猕猴桃、酸枣、榛子、山杏、山葡萄等也有一定产量。
河北省果品拥有许多著名产品,如赵县雪花梨,深州蜜桃,宣化葡萄,昌黎苹果,沧州金丝小枣,阜平、赞皇大枣、迁西板栗,卢龙露仁核桃等畅销国内外。
扩展资料:
河北省:持续低温对春季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梨树的盛花期已过,苹果树和桃树正在盛花期,所以此次雨雪天气对梨树影响不大,但对苹果树、桃树授粉带来消极影响。据省果树专家冯建忠介绍,不同的果树花蕾期对冷冻的承受力各异,如果雨雪时或雨雪后气温降至-2℃,苹果花蕾、桃花就会遭受冻害,如果雨雪过后出现持续降温,处于盛花期的苹果和桃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据农情调度,河北省南部小麦正处于拔节后期,中部处于拔节中后期,北部处于起身拔节期。此次降温降雪过程,虽然增加了麦田墒情,但降温幅度大、气温偏低,对小麦生长将造成一定影响——— 小麦生育期将继续推迟,幼穗分化可能受到影响。
百度百科-河北
人民网-河北省:持续低温对春季农作物生长带来不利影响
10首简单点的古诗,还有间断点的赏析.
1. 关于长城的诗句和资料
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根据此前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公里,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公里,总长超过2.1万公里。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咏长城
作者: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咏史诗。长城
作者:胡曾
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长城
作者:朱庆馀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长城
作者:罗邺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饮马长城窟行(一作古长城吟)
朝代:唐代
作者:王翰
长安少年无远图,一生惟羡执金吾。麒麟前殿拜天子,
走马西击长城胡。胡沙猎猎吹人面,汉虏相逢不相见。
遥闻鼙鼓动地来,传道单于夜犹战。此时顾恩宁顾身,
为君一行摧万人。壮士挥戈回白日,单于溅血染朱轮。
归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
云是秦王筑城卒。黄昏塞北无人烟,鬼哭啾啾声沸天。
无罪见诛功不赏,孤魂流落此城边。当昔秦王按剑起,
诸侯膝行不敢视。富国强兵二十年,筑怨兴徭九千里。
秦王筑城何太愚,天实亡秦非北胡。一朝祸起萧墙内,
渭水咸阳不复都。
2. 求一句关于修建长城的诗词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
作者:[清] 张廷玉
南来北往走西东,人生杳杳在其中,天也来空地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
夜静听得三更鼓,翻身不觉五更钟,从头仔细思量起,便是南柯一梦中;
一场辛苦一场空,死后还归泥土中,身归泥土气随风,一片顽皮化臭胧;
在身置得万倾田,死后只得三步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沉舟侧畔轻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大意:
长城向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也的确发挥了相当的防御能力,但是当我们回顾历史,却发现,长城跟我们开了许多玩笑,秦朝始皇帝以全国之力修筑了宏伟长城,但是秦朝仅二世就土崩瓦解,不是输给了长城外的匈奴人而是输给了内患,开端于陈胜吴广两个农民工的,之后便是刘邦项羽的大军破城。明王朝也不是毁于关外的草原枭雄,而是败在又一个农民工李自成的手下,之后吴三桂放满清入关。当年日寇突破山海关进军我华北,正是我国共内战正酣之时,国力日衰,才有了日寇的可趁之机。所以,长城的防御功能是消极的,而往往是祸起萧墙之内,中华腐败衰弱之时,长城挡不住外敌的入侵,而中华强盛之时,我们实际上又不需要长城的保护,不战而屈人之兵。所以果然是万里长城万里空啊!
由此可见,防天下不如治天下,自己的强大才是永不可摧的万里长城。
3. 关于秦始皇修建长城的诗句谴责秦始皇的无道和其修筑长城的劳民伤财穷兵黩武的.此类诗词数量最多,比如 唐 王无竞的《北使长城》: 秦世筑长城,长城无极已.暴兵四十万,兴工九千里. 唐 胡曾的《咏史诗·长城》: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 唐 陈陶的《续古二十九首》:秦家无庙略,遮虏续长城.万姓陇头死,中原荆棘生. 不止唐朝,宋朝也有类似的诗,如 宋 陆游的《古筑城曲》两首:筑城声酸嘶,汉月傍城低.白骨若不掩,高与长城齐.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悼念那些筑长城的士兵,对其及其家人表示同情的.除了以上这类直接表达不满的以外,这类诗词数量也颇不少.如 唐 僧贯休的《杂曲歌辞·杞梁妻》: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 以及唐汪遵的《杞梁墓》: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需要指出的是,这两首诗里提到的“杞梁妻”即为后世孟姜女的原型. 唐 常建的《塞下曲》: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唐 王建的《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长城窟,长城窟边多马骨.古来此地无井泉,赖得秦家筑城卒. 表达对修长城的不屑和对自己朝代的优越感的,以及更强调民心和德的重要性,如 唐 李益《登长城》: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唐 汪遵《长城》: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唐 杜牧的《咏歌圣德远怀天宝因题关亭长句四韵》:广德者强朝万国,用贤无敌是长城. 此外还有清朝乾隆的诗也颇有代表性:《望长城作》: 金墉迤逦倚山尖,想象当时守备严.但拟天骄祛冒顿,那知民怨萃蒙恬.。
4. 关于长城的诗句阅八达岭
倪祖(明)
八达雄垣起戍楼,风烟朔漠塞边秋。
槛前平陇依然古,山外长河犹自流。
汉将青云收汗马,龙沙白骨啸寒丘。
不堪脂血均输尽,谁系单于纳款头。
登八达岭
沈用济(清)
策马出居庸,盘回上碧峰。
坐窥京邑尽,行绕塞垣重。
夕照沉千帐,寒声折万松。
回瞻陵寝地,云气总成龙。
登八达岭
陈春啸
倚天舒啸气如虹,极目长城第一峰。
万里垣墉连朔漠,千秋堡堠傲苍穹。
烽烟早净王戈泪,伟业方兴鼎革工。
莫对关山嗟往事,且看寰宇仰神龙。
过八达岭有感
熊伟(明)
过尽重关更上山,上山又过一重关。
从来漫说金城险,到此休说蜀道难。
烽火恰传边警至,鼓笳空奏凯歌还。
谁知点点鱼台血,洒向秋闺作泪斑。
登万里长城
康有为(清)
秦时楼堞汉家营,匹马高秋抚旧城。
鞭石千峰上云汉,连天万里压幽并。
东穷碧海群山立,西带黄河落日明。
且勿却胡论功绩,英雄造事令人惊。
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
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
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
百万空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
5. 关于长城的诗句长 城
(唐)于濆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晚到八达岭下达旦乃上
(金)刘迎
车马两山间,上下数百里,
萦纡来不断,奕奕似流水,
鲸形曲腰膂,蛇势长首尾。
我车从其间,摇兀如病齿,
推前挽复后,进寸退还咫,
息心固安分,尚气或被指,
徐趋自循辙,躁进应履轨。
行行非吾令,柅亦岂吾使。
倦仆困号呼,疲牛苦鞭棰,
紞如五更鼓,相庆得戾止,
归来幸无恙,喘汗正如洗,
何以慰此劳,村醅正浮蚁。
八 达 岭
(明)徐渭
八达高坡百尺强,迳连大漠去荒荒。
舆幢尽日山油碧,戌堡终年雾噀黄
古诗:居庸关二首
(清)顾炎武
居庸突兀倚青天,一涧泉流鸟道悬。
终古戌兵烦下口,先朝陵寝托雄边。
车穿褊峡鸣禽里,烽点重岗落雁前。
燕代经过多感慨,不关游子思风烟。
极目危峦望入荒,浮云夕日遍山黄。
全收朔地当年大,不断秦城自古长。
北守千官随土木,西来群盗失金汤。
空山向晚城先闭,寥落居人畏虎狼。
九日迎銮北口和寅甫学士韵
(元)王恽
翠华南下拂云霓,驻跸军都汉苑西。
龙虎台高惊峻绝,蓬瀛人老许扶携。
九天日月瞻光近,万国烽烟入望低。
佳节迎銮得清赏,牛山初不羡东齐。
6. 关于长城的故事诗句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7. 关于长城的诗句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自元和平蜀后,马头行处即长城。
朔风吹雪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塞门风稍急,长城水正寒。
。。。。。。。。。。。
8. 关于长城的诗句长城
唐鲍溶
蒙公虏生人,北筑秦氏冤。
祸兴萧墙内,万里防祸根。
城成六国亡,宫阙启千门。
生人半为土,何用空中原。
奈何家天下,骨肉尚无恩。
投沙拥海水,安得久不翻。
乘高惨人魂,寒日易黄昏。
枯骨贯朽铁,砂中如有言。
万古骊山下,徒悲野火燔。
长城下
唐曹邺
远水犹归壑,征人合忆乡。
泣多盈袖血,吟苦满头霜。
楚国连天浪,衡门到海荒。
何当生燕羽,时得近雕梁。
饮马长城窟
唐陈标
日日风吹虏骑尘,年年饮马汉营人。
千堆战骨那知主,万里枯沙不辨春。
浴谷气寒愁坠指,断崖冰滑恐伤神。
金鞍玉勒无颜色,泪满征衣怨暴秦。
登长城
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长城
唐罗邺
当时无德御乾坤,广筑徒劳万古存。
谩役生民防极塞,不知血刃起中原。
珠玑旋见陪陵寝,社稷何曾保子孙。
降虏至今犹自说,冤声夜夜傍城根。
长城
唐苏拯
嬴氏设防胡,烝沙筑冤垒。
蒙公取勋名,岂算生民死。
运畚力不禁,碎身砂碛里。
黔黎欲半空,长城舂未已。
皇天潜鼓怒,力化一女子。
遂使万雉崩,不尽数行泪。
自古进身者,本非陷物致。
当时文德修,不到三世地。
长城
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长城闻笛
唐杨巨源
孤城笛满林,断续共霜砧。
夜月降羌泪,秋风老将心。
静过寒垒遍,暗入故关深。
惆怅梅花落,山川不可寻。
长城
唐于濆
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
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
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
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
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
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长城
唐朱庆馀
秦帝防胡虏,关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尽为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犹自哭风沙。
9. 有关长城的诗句1、《长城》唐汪遵
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虽然万里连云际,争及尧阶三尺高。
2、《登长城》唐李益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有日云长惨,
无风沙自惊。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3、《饮马长城窟》南北沈约
介马渡龙堆,涂萦马屡回。前访昌海驿,
杂种宼轮台。旌幕卷烟雨,徒御犯冰埃。
4、《统汉烽下》唐李益
统汉烽西降户营,黄沙白骨拥长城。
只今已勒燕然石,北地无人空月明。
5、《塞外月夜寄荆南熊侍御》唐武元衡
南依刘表北刘琨,征战年年箫鼓喧。
云雨一乖千万里,长城秋月洞庭猿。
6、《经檀道济故垒》唐刘禹锡
万里长城坏,荒营野草秋。秣陵多士女,犹唱白符鸠。
7、《杞梁墓》唐汪遵
一叫长城万仞摧,杞梁遗骨逐妻回。
南邻北里皆孀妇,谁解坚心继此来。
8、《听筝》唐张祜
十指纤纤玉笋红,雁行轻遏翠弦中。
分明似说长城苦,水咽云寒一夜风。
9、《古筑城曲》宋陆游
长城高际天,三十万人守。一日诏书来,扶苏先授首。
10、《古意》宋陆游
千金募战士,万里筑长城。何时青冢月,却照汉家营?
11、《至广州第七十七》宋文天祥
南方瘴疠地,白马东北来。长城扫遗堞,泪落强徘徊。
12、《送邢郎中赴太原》唐姚合
上将得良策,恩威作长城。如今并州北,不见有胡兵。
晋野雨初足,汾河波亦清。所从古无比,意气送君行。
13、《阮公体》唐徐晶
秦王按剑怒,发卒戍龙沙。雄图尚未毕,海内已纷拏。
黄尘暗天起,白日敛精华。唯见长城外,僵尸如乱麻。
14、《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关锁山海 万里走龙蛇 ----李乃富
仰承日月千秋照 俯阅江河万古流 ------谢京钟
长龙卧岗,千秋功业收眼底 大鹏腾空,万世宏图送春风 ----李大雄
汉关秦月 千秋巨壁超金塔 黄漠绿涛 万里春风度玉门 -----黄爱华
柳眼含烟 中天紫气迎晓日 梅梢布暖 万里长城沐春风 -----温公羽
一脉贯神州,沧桑几度峰烟里 两关连海域,锦绣依然怀抱中 ---赵政一
浪涌波翻,看莽莽苍苍,万里金龙来探海 风轻云淡,喜葱葱郁郁,千寻蜡象去窥山 ---彭必余
从临洮直奔辽东,万里关山,到此方称好汉 自先秦历经唐宋,千秋壁垒,于今更显雄姿 ---钱存源
五代十国的历史事件及时间分别是什么,可否详细的说明一下?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作品赏析
这一首描写思妇心绪的诗.开头两句以相隔遥远的燕秦春天景物起兴,写独处秦地的思妇触景生情,终日思念远在燕地卫戍的夫君,盼望他早日归来.三、四句由开头两句生发而来,继续写燕草方碧,夫君必定思归怀己,此时秦桑已低,妾已断肠,进一层表达了思妇之情.五、六两句,以春风掀动罗帏时,思妇的心理活动,来表现她对爱情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全诗以景寄情,委婉动人.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作品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点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韵味.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 年代: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 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 “怨”它又有何用?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赏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
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
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
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在理.
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作品赏析:
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 “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这两句,蘅塘退士评曰:“作旷达语,倍觉悲痛.”历来评注家也都以为悲凉感伤,厌恶征战.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从内容看,无厌恶戎马生涯之语,无哀叹生命不保之意,无非难征战痛苦之情,谓是悲凉感伤,似乎勉强.施补华的话有其深度.千古名绝,众论殊多,见仁见智,学人自悟.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从军行七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作品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年代: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赏析: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人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这首诗写出了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山中秋季的黄昏美景.王维所居辋川别墅在终南山下,故称山居.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此诗以一”空”字领起,格韵高洁,为全诗定下一个空灵澄净的基调.全诗动静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月照松林是静态,清泉流溢是动态.前四句写秋山晚景之幽静,五六句写浣女渔舟之喧哗.诗之四联分别写感觉、视觉、听觉、感受,因象得趣,因景生情.反衬了当今社会官臣惰,贪,写出诗人自己的高尚情操,写出那无忧无虑,表达了作者十分向往这种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古代文人多借清秋而写悲伤之意,此诗则属乐秋之佳作.《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色韵清绝.”《唐诗解》:”雅兴淡中有致趣.”《唐诗矩》:”右丞本从工丽入,晚岁加以平淡,遂到天成.”《唐诗合选详解》王云翼云:”前是写山居秋暝之景,后入事言情,而不欲仕宦之意可见.”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王维的人生大志也隐藏在字里行间.
中心:写清幽安闲之境,表达了是人顺应天性,恬然自适.
赠汪伦
作者:李白 年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喜好游览名山大川.据清代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请他去泾县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汪伦是泾县的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于是李白问桃园酒家在什么地方,汪伦回答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这首诗写的是汪伦(唱歌)来为李白送行的情景.诗人很感动,所以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来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喜爱,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从诗中分析,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别董大(其一)
作者:高适 年代:唐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似乎也变成了**,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黯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晖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前两句直写目前景物,纯用白描.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心绪,故能深挚;以胸襟之阔,叙眼前景色,故能悲壮.曛,即曛黄,指夕阳西沉时的昏黄景色.
落日黄云,大野苍茫,唯北方冬日有此景象.此情此景,若稍加雕琢,即不免斫伤气势.高适于此自是作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以才人而沦落至此,几使人无泪可下,亦唯如此,故知己不能为之甘心.头两句以叙景而见内心之郁积,虽不涉人事,已使人如置身风雪之中,似闻山巅水涯有壮士长啸.此处如不用尽气力,则不能见下文转折之妙,也不能见下文言辞之婉转,用心之良苦,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后两句于慰藉之中充满信心和力量.因为是知音,说话才朴质而豪爽.又因其沦落,才以希望为慰藉.
游子吟
作者:孟郊 年代:唐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
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1、洛阳兵变
洛阳兵变是发生在中国五代十国后梁时期的一场兵变。乾化二年(公元912年),朱温病重,欲立养子朱友文即位,其子朱友珪得知后,杀死朱温,秘不发丧,矫诏监国,令均王朱友贞杀友文。
后朱友珪赶赴洛阳称帝,群臣不服,均王朱友贞见状趁势起兵,与掌握重兵的杨师厚击禁军。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二月,朱友贞兵至洛阳,数千禁军倒戈,突入宫中。
朱友珪见大势已去,与妻子张氏一起自杀。朱友贞返回开封即皇帝位,是为梁末帝。朱梁王朝在晋军压境之际,同室操戈,逐使国力日衰,不久便为后唐取代。
2、郭威灭汉
郭威灭汉,是五代最後一个王朝後周建立的事件,发生於950年,历时1年。后汉隐帝刘承祐继位,拜郭威为枢密副使。
948年三月河中(今山西永济)的李守贞、永兴(今陕西西安)的赵思绾和陕西凤翔的王景崇相继起事,郭威成功地平定这些乱事,结果李守贞和王景崇自焚,赵思绾投降。同一时间郭威又体贴手下,因此深受自己军队的爱戴。
但后来隐帝觉得顾命大臣的权力太多,因此开始消灭这些顾命大臣。郭威正在外领兵,闻讯後立刻以「清君侧」的名号起兵。
隐帝为此於950年四月下令将开封内的郭威、柴荣和王峻的一切亲属杀尽。而愤怒的郭威於数日内就攻入开封城,刘承祐被杀。郭威的军队在开封大掠。
郭威首先表面上欢迎徐州的刘贇为后汉皇帝,自己却借攻打契丹为借口北上,而他暗地里派手下将刘贇杀死,然后又令自己的军队拥戴自己为新皇帝,并装出迫不得已的模样。在这样的状态下他仍然以「监国」之名登基,其后一个月才正式称帝。
郭威灭汉导致后汉灭亡,及五代最后的一个王朝——后周的建立。郭威灭汉也致使北汉正式代替后汉。郭威灭汉也象征五代十国踏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周时期。后周是个比较强大的王朝,这都为未来宋朝的统一打好根基。
3、高平之战
高平之战,指的是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北汉、契丹联军与后周在泽州高平城(今晋城高平市)一带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此战中,后周初战不利,柴荣冒着矢石亲临战场,终于扭转战局,此战以后周的大获全胜告终,中原王朝从此由弱转强。
高平之战是后周和北汉、契丹联军之间进行的一次关键性战役。也是五代十国时期最为重要的一次决战。
4、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又称陈桥驿兵变,是赵匡胤发动的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此典故又称黄袍加身。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开封。石守信、高怀德、张令铎、王审锜、张光翰、赵彦徽皆得授节度使位号。
5、白藤江之战
白藤江之战(越:Tr?n B?ch ?ng)指的是938年中国南汉政权与静海地区(今越南北部)军阀吴权之间的战争,因发生在白藤江而得名。
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
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
刘龑早已有吞并交趾的野心,趁机任命儿子刘弘操为静海节度使,封交王,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刘岩自己则屯兵海门(今广西省博白县),为刘弘操的后应。
南汉崇文使萧益认为此节气多雨且又道路难行,劝谏刘龑暂时放慢进兵的速度,多用乡导带路。但刘龑不听,仍命令刘弘操率水军进兵,从海口(下龙湾)进入白藤江。
此时,吴权已经攻破大罗城(C? Loa),杀死矫公羡。在得知南汉军队到达白藤江之后,命令手下的军士砍伐树木,制造木桩,并在木桩顶端包上锋利的铁皮。吴权将这些木桩插在白藤江入海处的险要的江心里,同时在河岸一带设下伏兵。
白藤江江水因涨潮而上升,淹没了这些木桩。吴权当即命令部下率水军向南汉军挑战。南汉水军向前攻击,吴军佯败而退。刘弘操果然命令南汉军追击,到达了吴军的埋伏地点。
败退的吴军返回死战。不久以后,江水退潮,江水下面的木桩全部暴露了出来。许多南汉的大船被刺穿了底部,相继纷纷沉没,不少士兵也溺水身亡。吴权的伏兵四起,趁机驾小船袭击南汉军,与之展开白刃战。
南汉军大败,损失过半,主将刘弘操阵亡。在得知刘弘操阵亡后,南汉君主刘龑恸哭,率残部回国。
吴权击败南汉军后,在939年称王,建立吴朝,都城古螺(C? Loa)。从此以后,南汉不再南下攻打交趾。而越南(交趾)开始走向自主独立发展道路,至968年丁朝建立,越南(交趾)正式从中国独立。
百度百科——洛阳兵变
百度百科——郭威灭汉
百度百科——高平之战
百度百科——陈桥兵变
百度百科——白藤江之战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