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今日气压查询_上海气压实时查询
1.上海大众斯柯达昕锐前后轮正常气压是多少
一、上海地区BIN气象参数整理方法
首先,由笔者提供方法,委托上海市气象局生成上海地区气象参数年TRY。
参考年的确定方法是由美国ASHRAE\NBS(国家标准局)、NOAA(海洋大气局)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发展起来的。在决定TRY时,取上海地区的月平均温度按能量分析的重要性顺序进行筛选,将月
均温度最高的(或最低的)亦即最热的(或最冷的)某一月份所在的一年的全年数据删除掉,其顺序如下:
最热的 七月 最冷的
最冷的 一月 最暖的
最热的 八月 最冷的
最冷的 二月 最暖的
最热的 六月 最冷的
最冷的 十二月 最暖的
最热的 九月 最冷的
最冷的 三月 最暖的
最热的 五月 最冷的
最冷的 十一月 最热的
最热的 十月 最冷的
最冷的 四月 最热的
先按左面一排的顺序删除,再按右边的一排顺序删除。这样一个循环就删除掉24年的数据。上海市气象局
提供了35年(1951-1985)的理念月平均气温数据。因此,还可以开始第二个循环,直到最终剩下一年,即
年,这一年是不含极值的一年,在1951-1985的35年中,这一年是既无最冷月也无最热月的一年,就是
TRY参考年。
根据年的气象观测日报表,上海市气象局用拉格朗日插值法,生成了全年8784小时(闰年)逐时的干
球、相对湿度、风向、风速、气压、总云量、法线面直射日射和水平面散射日射的数据。再根据这些基础
数据,用计算机整理得到上海地区的BIN气象参数(干球、湿球),取温度见个为△T。ASHRAE分别取
△T=5F°(28℃)(英制单位)△T=8℃(SI制单位)。笔者则分别取了△T=8℃和△T=9℃的两种温度间
隔。统计在△T频段中各温度T出现小时数,并以该频段(BIN)的重点温度T*作为代表温度。即有T*-
△T/2<T≤T*+△T/2。再将该频段(BIN)中干球温度出现时刻相对应的湿球温度相加,按改频段的总小时
数作平均,便得到改频段湿球温度的代表值。为适应不同用途的需要(例如,冷却塔的研究、简介蒸发冷
去设备的研究等),笔者还统计了上海地区夏季的湿球温度BIN参数以及一班制(白天)运行的BIN参数
等。
二、上海地区的BIN气象参数
笔者计算整理的结果即按下列参数表:
表1 上海地区全年BIN参数(3℃ BIN) BIN -6 -3 0 3 6 9 12 15 18 小时数 26 175 538 735 691 777 724 683 848 湿球 -6.1 -4.1 -1.4 0.9 3.8 7.2 10 12.6 15.5 BIN 21 24 27 30 32 34 36 小时数 949 856 1029 528 189 36 36 湿球 18.3 21.4 24.4 25.7 26.7 27.3 27.3 表2 BIN -6 -4 -2 0 2 4 6 8 10 小时数 12 76 168 351 524 486 440 498 521 湿球 -6.3 -5.1 -3.3 -1.6 0.1 1.8 3.8 6.2 8.2 BIN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小时数 478 428 499 589 613 616 537 718 587 湿球 10.0 11..5 13.6 15.5 17.6 19.0 21.4 23.8 25.0 BIN 30 32 34 36 小时数 360 192 77 14 湿球 25.8 26.4 27.0 27.4 表3 上海地区全年一班制(8:00-17:00)BIN参数(3℃BIN) BIN -6 -3 0 3 6 9 12 15 18 小时数 1 30 152 313 269 298 284 251 314 湿球 -6.5 -4.3 -1.8 0.4 3.3 6.3 9.3 11.3 14.2 BIN 21 24 27 30 33 36 小时数 406 380 367 391 168 36 湿球 16.9 19.8 23.1 25.5 26.7 27.3 表4 上海地区全年一班制(8:00-17:00)参数(2℃BIN) BIN -6 -4 -2 0 2 4 6 8 10 小时数 0 12 31 101 191 202 181 189 204 湿球 0 -5.3 -3.4 -1.9 -0.3 1.1 3.2 5.3 7.4 BIN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小时数 194 174 172 220 235 282 245 231 272 湿球 9.3 10.4 12.5 14.2 16.5 17.3 19.9 21.9 24.2 BIN 30 32 34 36 小时数 271 169 70 14 湿球 25.5 26.4 27.0 27.4 表5 上海地区夏季(6.1-9.30)BIN参数(2℃BIN) BIN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小时数 84 230 346 420 670 550 351 183 75 14 湿球 17.4 19.0 20.5 22.1 24.0 25.2 25.8 26.5 27.1 27.4 表6 上海地区夏季湿球温度(6.1-9.30)BIN参数(2℃BIN) BIN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小时数 0 0 40 228 458 420 705 936 137 4 表7 上海地区夏季(6.1-9.30)一班制(8:00-17:00)湿球BIN参数(2℃BIN) BIN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小时数 0 0 7 69 195 170 231 459 85 4 如上所述,BIN参数可以用于许多简化的能量分析计算之中。但BIN参数的产生必须以气象参数参考年为基础。目前国内仅上海、北京、重庆、南京生成了TRY,因此,BIN方法的推广尚有一定困难。美国也有人提出以月平均温度为基础,利用室外气温的统计分布函数生成BIN参数的方法,但此法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上海大众斯柯达昕锐前后轮正常气压是多少
需要什么内容下面自己找。
上海地区台风,暴雨灾害。
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于6月29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沿西北方向移动,渐渐加强,7月1日02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月2日02时加强成台风,并继续增强,至7月3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力15级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这时台风已发展到最强盛时期,继续沿西北偏北方向北上。
7月4日11时到达北纬27.2、东经124.1度后开始转向,基本上沿东经124度笔直北上。
7月5日02时在上海以东约250公里的海面北上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40米/秒,7级大风半径仍达500公里,10级大风半径达200公里,上海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
台风北上越过北纬32度后,转向东北偏北方向,7月6日穿过朝鲜半岛,最后于7月6日20时减弱消失。
台风移动路径和速度都比较稳定,台风早期在低纬度时移动速度较慢,在北纬18度附近加速,移速最快达26公里/小时;台风从北纬20度开始,移速一直稳定在18—20公里/小时。
台风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且持续强盛的时间长达39小时。
高桥实测最低气压7月5日5时986.2百帕。
六月下旬生成的台风达到如此的强度,历史上比较少见。
台风的风速大,中心风速50米/秒,大于12级,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10级大风半径250公里。
由于7级大风半径大,沿海受大风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开始浙江中南部沿海海面就出现12级大风,上海高桥站从7月4日10时开始刮7级大风,直至7月5日21时,持续时间长达32小时,过程最大风速达27.4米/秒。
“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水情的影响:受“威马逊”台风北上影响,上海地区出现了风、雨、潮的综合影响,因恰逢天文小潮汛,黄浦江的潮位不高,使“威马逊”台风对上海地区的损失相对减少。
雨情:受台风影响,上海地区从7月4日上午11时左右开始下雨,至7月5日21时左右结束。
这次台风降雨过程,历时较长,长达34小时,但因降雨强度小,总的雨量也不大,雨量和雨强均小于“派比安”台风影响期间的降雨。
降雨中心位于市区的三江路桥附近,单站最大雨量为徐汇区的三江路桥76毫米,沿江沿海的大部分地区雨量大于50毫米,上海的西部地区雨量小一些。
风暴潮:这次台风引起的风暴潮非常明显。
以黄浦江黄浦公园潮位为例,7月4日07时,台风距上海的距离约600公里,这时台风的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米/秒,7级大风半径580公里,长江口高桥站出现了6—7级偏东风,黄浦公园实测 *** 3.48米, *** 增水0.83米,风暴潮十分明显。
随着台风的进一步北上,台风中心距上海的距离越来越近,上海沿海和长江口区都处在台风的7级大风范围内,测站实测气压也越来越低,风暴潮增水越来越大,过程最大增水达1.71米,7月4日下午的 *** 增水1.11米,7月5日上午的 *** 增水1.09米,两个 *** 的增水超过1米。
实际上从台风越过北纬29.3度后,黄浦公园就出现了大于1米的严重风暴潮增水。
2002年第16号热带风暴“森拉克”,8月29日14时在太平洋中部洋面上生成,即北纬18.3度,东经155.3度。
由于正处于副热带高压南侧,受东风气流的引导,稳定向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8月30日08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31日08时加强为台风,形成台风时,中心气压0百帕,近中心风力12级,7级风圈半径达350公里。
随着台风的逐渐西移,9月4日夜间至9月5日晨,台风中心越过硫球群岛进入东海南部,开始影响我国,影响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超过12级,7级风圈半径维持在350公里。
福建、浙江等华东沿海地区风力逐渐加强,本市也开始受到台风影响,长江口区风力达到了4—5级,并进一步增强。
台风进入东海后,9月5日至7日晨,由于台风引导气流的减弱,其移动速度变的较为缓慢,并出现了向南转向,9月5日20时至9月6日08时,沿125度经线向南移动了大约一个纬距,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从而增加了台风的影响时间。
从9月7日08时起,台风移速略有增加,到7日18:30时左右在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中心风力大于12级。
登陆后,台风强度逐渐减弱,至9月8日20时后逐渐转为低气压。
台风期间本市的风力、气压、降水情况:
这次台风是2002年影响我国最大的一场台风,台风在浙江登陆时中心气压960百帕,实测风力达12级,浙江部分地区出现了400多毫米的特大暴雨。
受其影响本市从9月5日起,长江口区的风力逐渐增大,9月6、7、8持续三天,外高桥出现了6—7级的偏北大风。
沿海的芦潮港、金山咀等站也出现了5—6级的偏北风。
由于离台风中心距离相对较远,本市的气压未出现剧烈变化,基本维持在1007百帕以上;由于台风云系不很发达,本市正处于云系边缘,因此也未出现暴雨情况,只是部分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
台风期间的水情特点:台风影响期间,本市正值入汛以来的第七次天文大潮,也是本市今年最大的一次天文大潮, 9月6、7、8、9四天,本市黄浦公园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3.89、4.13、4.27、4.29米,黄浦江下游吴淞站的天文子潮分别达到了4.18、4.44、4.57、4.57米。
受台风影响,从9月5日开始,本市的沿江、沿海出现了持续的风暴增水,其中黄浦江下游的吴淞从9月5日到9日出现了4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最 *** 位出现在9月8日00:15时达5.53米,为历史第三 *** 位,风暴增水最大达0.96米;黄浦公园站从9月6日到9月9日出现了连续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1:00时出现了5.33米的最 *** 位,排名历史第三,最大增水出现在9月6日达到了1.09米;黄浦江上游米市渡站也出现了6个潮次的超警戒水位,9月8日03:10时出现了历史第二 *** 位4.17米。
沿海的外高桥、卢潮港、金山咀均出现了较大的风暴潮,其中外高桥出现了历史第四 *** 位。
2004年第7号热带风暴于6月23日14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4日14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继续向偏西方向移动,6月27日加强为台风,折向东北方向移动,并继续加强,6月29日台风发展到最强盛时中心气压940百帕,中心风速50m/s达15级,7级风圈半径460公里,10级风圈210公里。
台风进入东经122度以后,转向偏北方向移动,7月1日10时30分在台湾花莲登陆,7月2日穿过台湾省北部地区后进入东海南部海面继续向偏北方向移动,台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7月3日9点30分中心在浙江乐清黄华镇登陆,继续沿浙江海岸线北上,经舟山海域转向东北,20时热带风暴中心已经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并以每小时30 公里的速度朝东北偏北方向移动,逐渐远离上海,7月5日08点钟减弱为低气压消失。
“蒲公英”台风呈现风力很强的特性,中心最大风速达50m/s,近中心风力达15级,其中12级以上风力持续时间为84个小时。
在台风处于上海临近海域时,上海外高桥水文站的风力达到7-8级大风,长江口区达到9-10级大风。
另外此台风发展不稳定,“蒲公英”台风在减弱为热带风暴,经过上海继续北上过程中,中心气压又开始增强,由7月4日2点钟的990百帕增强到7月4日14点钟的983百帕,后又慢慢减弱,这在历史台风中是比较少见的。
受其影响,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2002年以来的最 *** 位,普遍超警戒水位。
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 *** 位,超警戒线(4.90米)0.12米;吴淞口站7月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线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 *** 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3.5米警戒线0.41米。
同时,受热带风暴强降雨云团的影响,3日上海市普遍出现了大雨、局部出现了暴雨、大暴雨,雨量主要集中在本市的北部地区,南部地区雨量相对较小。
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虽然“蒲公英”台风在穿过台湾后减弱为强热带风暴,于7月3日16时继续减弱为热带风暴,但该台风依然风力较强,受“蒲公英”台风北上云系的影响,上海外高桥水文站风力达到8-9级,又恰逢黄浦江处于大潮汛,因此,上海地区受到了风、雨、潮的综合考验,最 *** 位超过了警戒水位,由于预报及时,防汛措施得当,大大降低了上海地区因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雨情:7月3日20时热带风暴中心到达上海以东80公里的海面上,即在北纬31.3度,东经122.4度,中心气压987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9级,距中心大约250公里的地方风力有8级,全市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此时台风云系非常不对称,从而造成的降雨也不均匀,暴雨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北部区域,南部相对较小,其中嘉定、宝山,崇明、浦东新区等地出现了50毫米以上的暴雨,个别站点崇明的新建站出现了129.1毫米的大暴雨,市中心城区雨量相对较小,最大的杨浦区为37毫米,其他各区雨量在20多毫米。
风暴潮:“蒲公英”台风对上海黄浦江潮位的影响非常明显,7月4日凌晨,上海市黄浦江及沿海的许多站点均出现了近二年来的最 *** 位,普遍超警戒水位。
其中,长江口区的外高桥站4日01时出现了5.02米最 *** 位,超警戒水位(4.90米)0.12米;吴淞口站4日凌晨1时15分水位达5.00米,超4.80米警戒水位0.2米,市中心区黄浦公园站4日01时55分出现了4.73米最 *** 位,超警戒水位(4.55米)0.18米,黄浦江上游的米市渡站4日凌晨3时30米水位达3.91米,超警戒水位(3.5米)0.41米。
2005年第9号台风“麦莎”,于2005年8月6日凌晨3点40分在浙江玉环登陆,登陆时中心气压950百帕,近中心的最大风力大于12级,10级风圈半径为200公里,7级奉劝半径为600公里。
台风登陆后沿西北方向移动,穿过浙江省境内进入安徽,继续向西北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减弱。
由于台风“麦莎”强度强,7级大风半径大,上海长时间处于台风的7级大风半径内,且长时间位于台风移动方向的云系深厚的右半侧,台风影响尤为严重。
同时遭遇汛期第5次天文大潮,于是出现了天文大潮、风暴潮和暴雨三碰头的局面,致使黄浦江上游米市渡、大泖港的泖港站、出现了超历史记录的 *** 位。
“麦莎”影响上海期间的主要水情概括如下:长时间持续偏东大风:受台风影响,长江口高桥站从8月5日12点就开始刮偏东及东北向的6级风,持续时间长达42小时;8月6日2点开始风力加大到8级,8―10级的大风连续25小时,最大阵风26.6米/秒;杭州湾芦潮港的最大阵风达30.5米/秒,市区风力也达7―9级。
这场台风风的影响比较明显。
*** 位:因遭遇天文大潮,加上台风暴潮,黄浦江出现了今年汛期首次超警戒水位的 *** 位。
8月6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65米的 *** 位,吴淞出现了4.92米的 *** 位,米市渡出现了4.02米的 *** 位。
8月7日凌晨,黄浦公园站出现了4.94米的 *** 位,超警戒水位0.37米;吴淞出现了5.03米的 *** 位,超警戒水位0.28米;米市渡出现了4.38米的 *** 位,超警戒水位0.88米,创历史新记录,比原来4.27米的记录抬高了0.11米。
由于上海地区普降雨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黄浦江上游和市区河流出现了较高的潮位。
大泖港的泖港站8月7日凌晨也创历史新记录4.22米,比原历史记录抬高了0.02米,掘石港的洙泾站也出现了平历史记录的4.08米的 *** 位。
暴雨:由于上海长时间被台风云系笼罩,8月5日上海地区便开始降雨,普降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大暴雨,5日雨量最大的为崇明县的堡镇,日雨量100.4毫米。
8月6日上海地区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据初步统计,从8月6日8时至7日7时,市中心区普降大暴雨,普陀和徐汇下了特大暴雨,普陀区雨量高达216毫米,徐汇区累计雨量201毫米,大多数的区累计雨量在150―200之间。
中心城区以外的大部地区降雨在100―200毫米之间,南汇的周浦累计雨量203毫米,宝山区的蕴东闸累计雨量194.5毫米,浦东新区的杨思累计雨量191毫米,金山区的累计雨量191毫米。
“麦莎”台风引起的雨量大多数测站总雨量在200―300之间。
如果你打开油箱盖子,看内壁的时候,就能发现上面写着轮胎的标准胎压。
不过那个数值比较多,对车载重上都有要求。
一般来讲,车子的胎压保持在1.9-2.2之间就行,基本能应付大部分路况和载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