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2012年5月20日是什么天气

2.第二部分 科学小论文写作 案例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

2012年北京天气记录_北京2012年天气预报

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反思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降水量达到170毫米,城区平均降雨量215毫米,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一次降雨过程。暴雨洪涝灾害造成房山、通州、石景山等11区(县)12.4万人受灾,4.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全市受灾人口190万人,其中房山区80万人。

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已造成79人死亡,163处不可移动文物不同程度受损,经济损失共约116.4亿元。

21世纪以来,地球进入了灾难频繁期,活跃的地壳运动、不断恶化的温室效益以及日益复杂的国际坏境,使全球面临的灾害和巨灾考验愈加沉重。2011年的重大灾难创伤尚未抚平,各种灾害频发的2012年走进了人类的生活。2012年,全球每个月份都发生了大小不同程度的灾害,以自然灾害为主,集中于北美洲、欧洲和亚洲。

发达国家应对极端气候的应对之策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应对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有着完备的立法。如美国1950年就制定了《灾害救助法》,规范紧急状态下的重大灾难救助,10年做了重大修改;1967年,美国会通过“911法案”,规定全国只用一个应急特别服务号码911;17年通过了《地震灾害减轻法》,以规范大地震紧急状态下紧急救援的对策和方法。日本于1947年制定了《灾害救助法》,规定各级制订突发性灾害的救助,建立救助组织以及作好危机应对的劳务、物资、设备、资金的准备工作;1961年又制定了《灾害对策基本法》,规范紧急状态中防灾组织、防灾、应对灾害危机的管理方法、技术、方案、基本对策等,此后又颁布了《灾害对策基本法实施细则》。18年,日本颁布《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及《实施细则》、《大城市震灾对策推进纲要》,针对救助特种自然灾害的立法规定有紧急状态制度。

? 完整的预警自救体系

在一些发达国家,小学就开设专门课程,教育孩子如何应对大雪、暴雨等各种灾害天气。使民众在应对恶劣天气时知道如何进行自救和相互救助,而不会处于单纯等待救援的被动状态。以2005年美国东北部暴雪为例,尽管雪灾造成15万户停电,但由于人们早就做好准备,家中储藏了防寒物资,因此并未对人们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同时,由于暴雪灾害预报发布时间早,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环卫部门提早紧急行动。如新泽西州交通局准备了600辆扫雪车,并准备随时再雇1100辆车,还准备了15万吨除雪剂。

健全的应急处理系统

灾害的应急管理是一种特殊的管理,涉及到管理学、公共安全、运筹学、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统计、项目管理等基础学科与应用领域。例如:美国19年成立处理诸如地震、洪水和飓风等巨大灾害的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FEMA)。该机构是依据17年通过的《联邦地震灾害减轻法》成立的。日本成立了“防灾省”,中央设有防灾担当大臣,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防灾信息系统及应急反应系统。首相是危机管理的最高指挥官。内阁官房负责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络,并通过安全保障会议、内阁会议、中央防灾会议等决策机构制定危机对策,由警察厅、防卫厅、海上保安厅和消防厅等部门具体配合实施。内阁法第15条规定,内阁官房内必须设有一名“危机管理监”,负责在国民的生命、身体以及财产受到重大伤害,或者面临危害时,处理有关紧急事务。此外,内阁还要将有关自身的防灾情报在网上公布,供国民查询。

严密紧凑的纵向横向合作机制

英国应急防灾机制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建立。英国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制定了不同的预警防灾体系。一旦发生灾害,英国会调动所有应急机制,从陆地、河道和空中提供急救和支援。英国气象局将“全国恶劣天气预警服务”作为向市民和机构服务的一个重点。一旦出现大风、暴雨、暴雪、浓雾和大面积冰霜等灾害天气,英国气象局就会启动预警机制。在警告发出后,该系统会在短时间内,通过因特网、电台和电视台向英国13个区域提供极端天气信息。在风灾频发地区,铁路、高速公路和地铁管理部门都设法减少在道路两旁植树,以防恶劣天气到来时树木被刮倒,阻碍交通。2007年冬季,威尔士地区发生洪水,完整的防灾体系帮助在短期内控制了灾情,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突发灾害联动防范机制

德国的灾害预防机制由多个担负不同任务的机构有机组成。在发生疫情以及水灾、火灾、雪崩等自然灾害时,他们各司其职、协力合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和对社会的冲击。

德国还重视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虽然没有单独的“防洪法”,但就防洪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洪水预警、抗洪抢险和灾后救济等不同方面设立具体法规,并指定有关执行部门。抢险救灾工作由德国各州的内政部负责。整个救灾工作由该州内政部长统一指挥。如果洪灾涉及到多个州,则由这几个州的内政部长相互协调。救灾所需经费,主要由保险公司、红十字会、教会和慈善机构承担,联邦承担的部分相当有限。 ?

高度重视抗灾减损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瑞士是世界著名滑雪胜地,也是雪崩频发的地方,预测和防范雪崩是每年入冬的要务之一。为预防雪崩,瑞士境内不少滑雪场都设立防护网,进行雪道监控,开通警报系统。为降低雪崩带来的危害,在阿尔卑斯山地区还设立多个远程自动观测站,站内配备测量风速、积雪厚度和温度的仪器。观测站收集到的数字传送到达沃斯之后,研究机构即刻分析,每天两次向公众发布雪崩预警报告。

瑞士一家体育公司向滑雪爱好者推出名为“生命包”的气囊滑雪服,据说能帮助他们在遇上雪崩时保住性命。“生命包”的使用方法类似救生衣。遇到紧急情况时,使用者拉下自动充气装置拉绳,气囊开始充气,为使用者提供头部保护,保证使用者在随崩塌的积雪下落时不发生翻滚,头部始终向上。这样可以避免使用者头部受猛烈撞击而昏迷。据统计,雪崩遇难者中约20%死于昏迷。这套气囊滑雪服重3公斤,充气状态形似飞机上供乘客使用的气枕,但体积更大。一旦被埋在雪下,气囊中储存的约150升空气可作氧气补给,延长使用者存活时间。

对我国应对极端气候的启示

逐步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针对极端灾害性气候,我国应制定和完善一套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加强生产、生活安全,严禁出现抬高物价谋取暴利等行为,防止出现混乱局面。同时提高抗击极端灾害性气候的科学技术手段。

建立健全预警系统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容易频发极端天气气候。类似雪灾、旱灾、汛灾这样的灾害性天气,将来也许还会降临到我们头上。如果没有完善的应急预案、应急机制和物资准备,就不可能对灾害性天气下单位和个人的生产、生活进行有效的调节,提供相应的救助与服务,势必会带来种种新的社会问题。对于一座城市、一个地区而言,所有突发都不应当成为意外,面对各种,我们要能成竹在胸地应对。这种从容,不仅源于各类应急预案的健全,更在于把应急预案体现在行动中。只有建立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城市才能处变不惊。应急预案的成熟程度是应急机制成熟程度最基本标志。面对突发性灾害,需要提高对紧急快速反应和抗御风险的能力,为大众提供快捷的紧急救助服务,形成有效的社会救助机制。

加强技术创新

针对极端天气多发的情况,要加强应对极端灾害性气候的技术创新,通过各种媒体、网络,加大科技救灾的宣传力度,普及科技抗灾技术,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生产;组织专家进一步提炼科技攻关项目,加大中低纬度地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测、地质灾害防治、保障生产和生活基础设施等重大生命线抗灾工程、重大自然灾害应急、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力度,将先进成熟技术集成配套。国家科技应重点支持,地方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也要结合地方需求,在安排地方科技项目时对防灾减灾给予重点支持,为提高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高度重视次生灾害防范

重大灾害过后,人们往往容易放松警惕、麻痹大意。然而,恰恰相反,还要高度重视消除因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地质灾害、房屋坍塌、冻坏冻死动植物处理等次生灾害,取必要的应对措施,使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通过科学的灾后重建得以尽快恢复。

精确预报能力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天气变化无常,而天气预报的一个“预”字决定了它不可能做到100%准确,这是客观事实。就此次雪灾而言,据悉,从气象方面看,去年夏秋就预报了由于拉尼那现象会使2007年冬天成为冷冬。拉尼那现象近年发生越来越频繁,是由于全球变暖引起的,这一点已有一致的共识。但拉尼那现象引起的低温,是以何种形式出现,并如何引起天气变化,可能较难做出精确预报。因此,气象部门要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增强监测能力,特别是针对结冰状况的观测,除利用国内现有的数值预报模式结果外,还需要参考欧洲、日本、美国的数值预报结果,提高数值预报产品的分辨率,有了精确天气预报,党和就有了夺取防灾抗灾全面胜利决策依据。

提高民众综合素质

部门要加强对民众教育,尤其要突出防灾自救、全民抗灾等方面教育。面对极端灾害性气候,大家要团结一心,积极响应号召,保证防灾抗灾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应对这次雪灾,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级干部的教育,使他们对未来的极端气候变化有新的认识,从而能够坚决执行国家在环境问题,节能减排问题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法令。

推动灾害保险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

2012年全球已经有1.1万人因自然灾害而丧生,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1400亿美元。其中,650亿美元的损失将由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弥补,保险保障机制在预防和分散灾害风险、提供灾后损失补偿方面发挥的作用逐步放大。

如何使保险的风险分散和灾后的经济补偿功能在全球防灾减灾体系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是全球保险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而跟踪每年全球灾害的发生和灾害风险管理事态发展,总结各国防灾减灾的经验和教训,对推动灾害保险保障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创新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我们应从灾害中汲取教训、得到启示,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加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影响评估技术研究,加强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科学技术研究、应用与科普宣传,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不断地完善和健全国家基础设施、道德规范、法律制度,提高应对能力。

北京2012年5月20日是什么天气

北京暴雨140年一遇。

2023年8月2日上午,北京市气象台的监测数据表明,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07时,北京出现极端强降雨天气,本次降雨天气过程记录到的降雨量极值出现在昌平的王家花园水库,为744.8毫米。通过史料可见,早在1891年7月23日,北京地区记录到609毫米的强降雨过程。

这个记录是本次过程之前记录到的最大降雨量。而令公众记忆犹新的2012年7月21日,北京地区记录到的最大降雨量541毫米。北京市气象台表示,本次降雨过程极值已显著超过北京地区记录到的降雨极值,为北京地区有仪器测量记录140年以来排位第一的降雨量。

北京市暴雨的成因:

随着“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持续北上,从2023年7月29日开始,华北、黄淮一带的降雨逐渐铺展。7月30日,北京南部、天津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中北部、山西东南部、山东西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雨或大暴雨。造成本次暴雨的原因是由于“杜苏芮”本身携带了大量水汽,而它的东侧为副热带高压。

二者之间这种强的气压梯度会导致京津冀地区的东风和东南风显著增强。而此时正好在西太平洋上有一个台风“卡努”,强劲的东南风会将远距离的“卡努”附近的水系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华北平原,所以这次水汽条件是非常充沛。此外,携带水系的东风和东南风,与西边的太行山脉,包括北边的阴山山脉有一定的交角,所以水系还会受到地形的阻挡,集中在山前。

第二部分 科学小论文写作 案例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

05月14日 星期一:  [白天] 中雨,25℃,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小到中雨,21℃,微风

5月15日 星期二:  [白天] 阵雨,27℃,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阴,16℃,微风

5月16日 星期三:  [白天] 阴,27℃,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阵雨,22℃,微风,无持续风向  

5月17日 星期四:  [白天] 阵雨,29℃,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阵雨,23℃,微风,无持续风向  

5月18日 星期五:  [白天] 阵雨,27℃,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中雨,22℃,微风,无持续风向  

5月19日 星期六:  [白天] 中雨,26℃,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阵雨,22℃,微风,无持续风向

5月20日 星期日:  [白天] 阵雨,27℃,微风,无持续风向  [夜间] 阴,16℃,微风,无持续风向 

天气预报也只能当参考,明天早晨再看看,天气阴就记得带把伞>v<~

地理调查报告: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以来最大降雨,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这次强降雨的平均强水量达到170mm;最大降雨点房山区河北镇达460mm。

据统计,北京市“7.21”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达78人。其中67名以确认身份死者中:溺水50人,触电7人,房屋倒塌3人,泥石流2人,创伤性休克2人,高空坠物2人,雷击1人,缺氧死亡1人。

这次强降雨中,北京受灾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约190万人,其中房山区占约80万人;经济损失近百亿。经过这次案例,使我突然想到我的城市西安是否有过重大的自然灾害?是否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为了了解西安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一目的,我决定通过网络和书籍来查询。 9月19日,西安市朱智生在灞桥区山体滑坡灾害现场召集各抢险救援工作组协调会,听取当前搜救进展情况汇报,研究部署下一步救援工作。截至发稿时,此次滑坡灾害已造成17人死亡,初步确定15人失踪。

9月17日下午2时10分许,因连续多日强降雨,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办石家道村白鹿塬北坡发生山体滑坡,导致瑞丰空心砖厂和奇安雁塔陶瓷公司部分车间被埋,造成人员伤亡。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第一时间成立现场抢险指挥领导小组,下设现场救援组、医疗救治组、善后处置组、地质灾害调查组,分工负责搜救和善后工作。

9月19日降雨停止,现场抢险指挥领导小组立即扩大作业面,投入大型机械30多台加紧搜救。一直在灾害现场指挥救援的朱智生听取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朱智生要求,要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全市各相关部门加强配合、协同作战,抓住当前天气好转的有利时机,全力以赴,加大救援力度,加快救援速度,全力搜救被掩埋人员。搜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灾害现场及周边山体变化情况,严防次生灾害发生。同时,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善后工作。

救援

挖掘机已在核心区域作业

昨日降雨停止,救援作业面扩大,先前轮流作业的10余台挖掘机已全部投入工作。下午3时许,挖掘机开始在插有小旗的核心区域展开作业,这里很可能埋有多名失踪人员。

连续数日的降雨终于在昨天停止。上午10时许,正当救援工作紧张进行时,从白鹿塬北坡山体滑坡监测点传来消息,滑坡裂缝持续扩大到了20厘米。为了保证救援人员安全,现场指挥部暂停了救援行动,所有人员撤出作业面。

到上午11时许,经过多次监测滑坡裂缝没有明显变化后,救援人员再次进入作业面,10多台挖掘机同时展开作业。下午1时许,在东侧作业面上救援人员发现了两具尸体,死者为一男一女。下午3时许,挖掘机开始在插有小旗的滑坡区域展开工作,这里是被掩埋工人车间内的大体位置。

轻轻擦掉被困女孩脸上淤泥

真希望她还有呼吸

“慢点,这里面有个人……”在灞桥区席王街办石家街道村白鹿塬北坡灾害救援现场,每当救援人员看到埋在土方下的被困者,总会相互提醒,以免被困者受到再一次伤害。

昨日上午11时许,记者来到救援现场,几个手拿铁锹的消防官兵正好从“前线”返回营地。此时,他们已经在现场坚守了三天时间。胡杨是西安消防支队特勤一中队的一名战士,昨日是他第二次来救援现场参加战斗了,他和他的战友手中先后救出5名被困者。

“9月18日早上6点10分,我们在砖厂东侧发现人员被埋,就拿着特种器材跑过去。”胡杨说,此时已是事发第二天,被困者生还的可能性比较渺茫,但是所有赶去救援的人都还抱着希望。由于正在下雨,救援人员只能徒手,一点点刨掉压在被困人员身上的泥浆、石块、树枝。“等等,看看她还有没有呼吸。”胡杨说完,用手小心翼翼地擦去被困者脸上的泥浆,“是个小女孩。”在场的人感到些许欣喜,但经反复确认,她已无生命体征。 胡杨和他的战友们尽量压抑自己心中的伤感,回到营地稍作休整,继续待命。 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终级目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科学路径。从新的发展起点出发,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