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旅游的诗句赏析

2.关于下日消暑的诗句

3.诗信《传友情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诗名叫什么?

武汉天气_汉川天气

1.描写秋天西湖的古诗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

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

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

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

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

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

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

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

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又《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

2.西湖秋天的诗词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有感》)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有感》)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汉乐府 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

11.秋丛饶舍似陶家,遍饶篱边日渐斜.

(元稹<菊花>)

12.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14.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的:《山居秋暝》)

3.描写秋天西湖的诗句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4.关于秋天西湖的诗句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鸟歌如劝酒,花笑欲留人. 钟磬千山夕,楼台十里春.回看香雾里,罗绮六桥新. 苏轼《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周立勋《西湖》诗: 平湖初涨绿如天,荒草无情不记年. 犹有当时歌舞地,西泠烟雨丽人船. 夏炜《西湖竹枝词》: 四面空波卷笑声,湖光今日最分明. 舟人莫定游何外,但望鸳鸯睡处行. 平湖竟日只溟蒙,不信韶光只此中. 笑拾杨花装半臂,恐郎到晚怯春风. 行觞次第到湖湾,不许莺花半刻闲. 眼看谁家金络马,日驼春色向孤山. 春波四合没晴沙,昼在湖船夜在家. 怪杀春风归不断,担头原自插梅花. 欧阳修《西湖》诗: 菡萏香消画舸浮,使君宁复忆扬州. 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 赵子昂《西湖》诗: 春阴柳絮不能飞,两足蒲芽绿更肥. 只恐前呵惊白鹭,独骑款段绕湖归. 袁宏道《西湖总评》诗: 龙井饶甘泉,飞来富石骨.苏桥十里风,胜果一天月. 钱祠无佳处,一片好石码.孤山旧亭子,凉荫满林樾. 一年一桃花,一岁一白发.南高看云生,北高见月没. 楚人无羽毛,能得凡游越. 范景文《西湖》诗: 湖边多少游观者,半在断桥烟雨间. 尽逐春风看歌舞,凡人着眼看青山. 张岱《西湖》诗: 追想西湖始,何缘得此名.恍逢西子面,大服古人评. 冶艳山川合,风姿烟雨生.奈何呼不已,一往有深情. 一望烟光里,苍茫不可寻.吾乡争道上,此地说湖心. 泼墨米颠画,移情伯子琴.南华秋水意,千古有人钦. 到岸人心去,月来不看湖渔灯隔水见,堤树带烟熇. 真意言词尽,淡妆脂粉无.问谁能领略,此际有髯苏. 又《西湖十景》诗: 一峰一高人,两人相与语.此地有西湖,勾留不肯去. (两峰插云) 湖气冷如冰,月光淡于雪.肯弃与三潭,杭人不看月. (三潭印月) 高柳荫长堤,疏疏漏残月.蹩躠步松沙,恍疑是踏雪. (断桥残雪) 夜气滃南屏,轻岚薄如纸.钟声出上方,夜渡空江水. (南屏晚钟) 烟柳幕桃花,红玉沉秋水.文弱不胜夜,西施刚睡起. (苏堤春晓) 颊上带微酡,解颐开笑口.何物醉荷花,暖风原似酒. (曲院风荷) 深柳叫黄鹂,清音入空翠.若果有诗肠,不应比鼓吹. (柳浪闻莺) 残塔临湖岸,颓然一醉翁.奇情在瓦砾,何必藉人工. (雷峰夕照) 秋空见皓月,冷气入林皋.静听孤飞雁,声轻天正高. (平湖秋月) 深恨放生池,无端造鱼狱.今来花港中,肯受人拘束? 岳鄂王墓 元赵子昂 鄂王墓上草离离,秋日荒凉石兽危. 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 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胜悲. 忆西湖 明张煌言 梦里相逢西子湖,谁知梦醒却模糊. 高坟武穆连忠肃,添得新祠一座无. 西湖杂诗 清黄任 珍重游人入画图,楼台绣错与茵铺. 宋家万里中原土,博得钱塘十顷湖. 闻意索三门湾以兵轮三艘迫浙江有 清康有为 凄凉白马市中箫,梦。

5.秋天西湖的诗句

1、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2、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3、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4、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5、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6.秋天的西湖诗句

西湖留别 唐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 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 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7.描写西湖、春、夏、秋、冬的诗句

苏轼《夜泛西湖》诗: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又《湖上夜归》诗: 我饮不尽器,半酣尤味长.篮舆湖上归,春风吹面凉. 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苍苍.清吟杂梦寐,得句旋已忘. 尚记梨花村,依依闻暗香. 又《怀西湖寄晁美叔》诗: 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 嗟我本狂直,早为世所捐.独专山水乐,付与宁非天.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开西湖》诗: 伟人谋议不求多,事定纷纭自唯阿. 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 一朝美事谁能继,百尺苍崖尚可磨. 天上列星当亦喜,月明时下浴金波. 杭州春望 白居易 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蹋晴沙. 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 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 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 杭州回舫 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答客问杭州 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 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 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晓出净慈寺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春夏秋冬都有。

关于旅游的诗句赏析

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著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基本介绍 名称 :赤壁之战 地点 :赤壁、乌林 时间 :建安十三年(208年) 参战方 :孙刘联军,曹军 结果 :孙刘联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 :联军5万,曹军20余万(称80万) 伤亡情况 :曹军“伤亡过半”,多为荆州降兵 主要指挥官 :曹操;孙权、刘备、周瑜 历史意义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背景,刘琮束手,长坂坡激战,孙刘联盟,过程,曹下战书,孙权发兵,孙刘合兵,火烧赤壁,后续,影响,评价,原因分析,历代评论,争议考证,发生地争议,兵力考证,文学描写, 背景 刘琮束手 曹操在平定北方之后,于建安十三年(208年)正月回到邺城后,立即开始了向南用兵的军事上和政治上的准备:1、于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2、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准备南征;3、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做了实际上的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4、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5、以罪名杀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荆州刘表病死,蔡瑁、张允等就拥立刘琮继任荆州牧。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见,先抄捷径轻装前进,疾趋至宛、叶。 章陵郡太守蒯越及东曹掾傅巽等劝刘琮投降曹操,对他说:“逆顺有一定的道理,强弱有一定的形势。以臣属的身份去抗拒天子,是对国家叛逆;以刚接手的荆州去抵御朝廷大军,必会陷入危险;依靠刘备去对抗曹操,一定失败。这三个方面我们都不行,拿什么去对付曹操大军?而且将军您自己考虑一下,您比得上刘备吗?如果刘备挡不住曹操,则即使是投入荆州的全部力量,也不足以自保;如果刘备挡得住曹操,则他就不会再居于将军之下子。”刘琮听从他们的意见。九月,曹操到达新野县,刘琮就以荆州投降曹操,派人用朝廷过去颁发的符节去迎接曹操。曹军将领都疑心刘琮是诈降,娄圭说:“现在天下分裂,各地割据势力都贪图用代表王命的符节来抬高自己的身份。这次送来符节,这必定是真心诚意。”曹操于是接受刘琮的投降,继续进军。 九月,曹操到达新野。曹操南下的讯息,依附刘表、屯兵樊城的刘备一直不知道,直至曹军到达宛的附近时才发现:而刘琮已向曹操投降,却不敢告诉刘备,刘备发现状况,于是派亲近询问刘琮,这时刘琮才派宋忠告知刘备,刘备既惊骇又颇气愤,只好立即弃樊南逃。 长坂坡激战 曹操知道江陵贮有军用物资,恐怕刘备先到,占据江陵,就留下辎重,轻装前进。到襄阳后,听说刘备已经过去,曹操亲自率领五千名精锐骑兵急速追赶,一天一夜跑了三百余里,在当阳县的长坂追上刘备。刘备抛下妻子及儿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人骑马逃走,曹操俘获了大量的人马辎重。张飞率领二十名骑兵断后,他据守河岸,拆去桥梁,模握长矛,怒目而视,对曹军大喊道:“我就是张翼德,有谁敢来决一死战!”曹军不敢逼近,刘备得以顺利逃亡。 曹操进军江陵,任命刘琮为青州刺史,封为列侯,连同蒯越等人,被封为侯爵的一共有十五人。曹操下令从狱中释放韩嵩,用朋友的礼节来接待他,让韩嵩评价荆州人士的优劣,都加以提拔任用。任命韩嵩为大鸿胪,蒯越为光禄勋,刘先为尚书,邓羲为侍中。 孙刘联盟 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到夏口窥探虚实,鲁肃抵达后,听说曹操大军已向荆州进发,便日夜兼程前往,等他到达南郡时,刘琮已经投降曹操,刘备已经向南撤退。鲁肃便直接去见刘备,在当阳的长坂与他相会。鲁肃传达了孙权的意图,与刘备讨论天下大事,对刘备表示诚恳的关心。并且询问刘备说:“刘豫州,如今您打算到什么地方去?”刘备说:“苍梧郡太守吴巨是我的老朋友,打算去投奔他。”鲁肃说:“孙将军聪明仁惠,敬重与优待贤能之士,江南的英雄豪杰都归附于他。现在已占有六郡的土地,兵精粮多,足以成就一番事业。如今为您打算,最好是派遣心腹之人到江东去与孙权将军联系,可以共建大业。而您却想投奔吴巨,吴巨不过是个凡夫俗子,又在偏远的边郡,即将被别人吞并,怎么可以托身于他呢?”刘备听后大为高兴。鲁肃又对诸葛亮说:“我是诸葛子瑜的朋友。”于是诸葛亮与鲁肃也成为朋友。刘备采纳鲁肃的计策,进驻鄂县的樊口。 曹操从江陵出发,将要顺长江东下。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危急,我请求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于是他就和鲁肃一起去见孙权。诸葛亮在柴桑见到孙权,对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在长江以东起兵,刘备在汉水以南召集部众,与曹操共同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基本已经消灭北方的主要强敌,接着南下攻破荆州,威震四海。在曹操大军面前,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刘备逃到这里,希望将军量力来加以安排。如果将军能以江东的人马,与占据中原的曹操相抗衡,不如及早与操断绝关系;如果不能,为什么不早点解除武装,向他称臣?现在,将军表面上服从朝廷,而心中犹豫不决,事情已到危急关头而不果断处理,大祸马上就要临头了。”孙权说:“假如像你说的那样,刘备为什么不服从曹操?”诸葛亮说:“田横,不过是齐国的壮士,还坚守节义,不肯屈辱投降;何况刘备是皇室后裔,英雄才略,举世无双,士大夫们对他的仰慕,如同流水归向大海。如果大事不成,这是天意,怎么能再居于曹操之下呢?”孙权勃然大怒,说:“我不能把全部吴国故地和十万精兵拱手奉送,去受曹操的控制。我的主意已定!除刘备以外,没有能抵挡曹操的人,但刘备新近战败之后,怎么能担当这项重任呢?”诸葛亮说:“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坂大败,但现在陆续回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加起来有一万精兵,刘琦集结江夏郡的战士,也不下一万人。曹操的军队远道而来,已经疲惫。听说在追赶刘备时,轻骑兵一天一夜宾士三百余里,这正是所谓‘强弩射出的箭,到了力量已尽的时候,连鲁国生产的薄绸都穿不透’。所以《兵法》以此为禁忌,说‘必定会使上将军受挫’。而且,北方地区的人,不善于进行水战。另外,荆州地区的民众归附曹操,只是在他军队的威逼之下,并不是心悦诚服。如今,将军如能命令猛将统领数万大军,与刘备齐心协力,一定能打败曹军。曹操失败后,必然退回北方,这样荆州与东吴的势力就强大起来,可以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逃成败的关键,就在于今天!”孙权听后非常高兴,就去与他的部属们商议。 过程 曹下战书 这时,曹操写信给孙权说:“最近,我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叛逆,军旗指向南方,刘琮降服。如今,我统领水军八十万人,将要与将军在吴地一道打猎。”孙权把这封书信给部属们看,他们无不惊惶失色。长史张昭等人说:“曹操是豺狼虎豹,挟持天子以征讨四方,动不动就用朝廷的名义来发布命令。今天我们如果进行抗拒,就更显得名不正而言不顺。况且将军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长江天险。现在,曹操占有荆州的土地,刘表所训练的水军,包括数以千计的蒙冲战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计全部船只沿长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陆并进。这样,长江天险已由曹操与我们共有,而双方势力的众寡又不能相提并论。因此,依我们的愚见,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只有鲁肃一言不发。 孙权起身上厕所,鲁肃追到房檐下,孙权知道鲁肃的意思,握著鲁肃的手说:“你想说什么?”鲁肃说:“刚才,我观察众人的议论,只是想贻误将军,不足以与他们商议大事。现在,像我鲁肃这样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将军却不可以。为什么这样说呢?现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会把我交给乡里父老去评议,以确定名位,也还会做一个下曹从事,能乘坐牛车,有吏卒跟随,与士大夫们结交,步步升官,也能当上州、郡的长官。可是将军迎接曹操,打算到哪里去安身呢?希望将军能早定大计,不要听那些人的意见。”孙权叹息说:“这些人的说法,太让我失望了。如今,你阐明的策略,正与我想的一样。” 孙权发兵 当时,周瑜奉命到达番阳,鲁肃劝孙权把他召回来。周瑜来到后,对孙权说:“曹操虽然名义上是汉朝的丞相,但实际上是汉朝的贼臣。将军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凭借父、兄的基业,割据江东,统治的地区有几千里,精兵足够使用,英雄乐于效力,应当模行天下,为汉朝清除邪恶的贼臣。何况曹操自己前来送死,怎么可以去迎降?请允许我为将军分析: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马超、韩遂还驻兵函谷关以西,是曹操的后患。而曹操舍弃鞍马,改用船舰,与生长在水乡的江东人来决一胜负。现在正是严寒,战马缺乏草料。而且,驱使中原地区的士兵远道跋涉来到江湖地区,不服水土,必然会发生疾疫。这几方面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贸然行事。将军抓住曹操的时机,正在今天。我请求率领精兵数万人,进驻夏口,保证能为将军击破曹操。”孙权说:“曹操老贼早就想要废掉汉朝皇帝,自己篡位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现在,那几个英雄都已被消灭,只剩下我还存在。我与老贼势不两立。你主张迎战曹军,正合我意,是上天把你授给了我!”孙权就势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奏案,说:“将领官吏们,有胆敢再说应当投降曹操的,就与这个奏案一样!”于是散会。 当天夜里,周瑜又去见孙权,说:“众人只看到曹操信中说有水、陆军八十万而各自惊恐,不再去分析其中的虚实,就提出向曹操投降的意见,太不像话。现在咱们据实计算一下,曹操所率领的中原部队不过十五六万人,而且长期征战,早已疲惫;新接收的刘表的部队,至多有七八万人,仍然心怀猜疑。以疲惫的士卒,驾驭心怀猜疑的部众,人数虽多,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只要有五万精兵,就足以制服敌军,望将军不要顾虑!”孙权拍著周瑜的背说:“周公瑾,你说到这个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张昭、秦松等人,各顾自己的妻子儿女,怀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只有你与鲁肃和我的看法相同,这是上天派你们两个人来辅佐我。五万精兵一时难以集结,已挑选了三万人,战船、粮草及武器装备都已备齐,你和鲁肃、程普率兵先行,我当继续调集人马,多运辎重、粮草,作为你的后援。你能战胜曹军,就当机立断;如果失利,就退到我这里来,我当与曹操决一胜负。”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各自带领万余人与刘备合力迎战曹操;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协助筹划战略。 孙刘合兵 刘备驻军樊口,每天派巡逻的士兵在江边眺望孙权的军队。士兵看到周瑜的船队,就立即乘马回营报告刘备。刘备派人前去尉劳。周瑜对慰劳的人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委派别人代理,如果刘备能屈尊前来会面,实在符合我的愿望。”刘备就乘一只船去见周瑜,说:“现在抵抗曹操,实在是很明智的决定。不知有多少战士?”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可惜太少了。”周瑜说:“这已足够用,将军且看我击败曹军。”刘备想要召呼鲁肃等来共同谈话,周瑜说:“接受军令,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如果您要见鲁肃,可以另去拜访他。”刘备既很惭愧,又很高兴,于是带领关羽、张飞两千人跟在周瑜的后面,不归周瑜统领。 同年十二月,孙刘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火烧赤壁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线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说:“如今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曹军正把战船连在一起,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击败曹军。”于是,选取蒙冲战船十艘,装上干荻和枯柴,在里边浇上油,外面裹上帷幕,上边插上旌旗,预先备好快艇,系在船尾。黄盖先派人送信给曹操,谎称打算投降。当时东南风正急,黄盖将士艘战船排在最前面,到江心时升起船帆,其余的船在后依次前进。曹操军中的官兵都走出营来站着观看,指著船,说黄盖来投降了。离曹军还有二里多远,那十艘船同时点火,火烈风猛,船像箭一样向前飞驶,把曹军战船全部烧光,火势还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顷刻间,浓烟烈火,遮天蔽日,曹军人马烧死和淹死的不计其数。 赤壁之战 周瑜等率领轻装的精锐战士紧随在后,鼓声震天,奋勇向前,曹军大败。曹操率军从华容道步行撤退,遇到泥泞,道路不通,天又刮起大风。曹操让所有老弱残兵背草铺在路上,骑兵才勉强通过。老弱残兵被人马所践踏,陷在泥中,死了很多。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但已经来不及。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守江夏,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后续 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却中计退兵;周瑜等亦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另遣甘宁袭取夷陵,曹仁也分兵围攻。甘宁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吕蒙之计,留凌统守后,自己就与吕蒙前往解救,甘宁之围解决后,即引到北岸。吴军先锋先包围前来迎战的曹仁部将牛金,后来反被曹仁两次突入救出自军。后双方克期大战。周瑜亲自跨马上阵,却被流矢射中右胁,颇为重伤,于是退还。后曹仁知道周瑜卧未起,勒兵到吴阵。周瑜便起来,案行军营,激扬吏士,曹仁于是退回。 另一方面,刘备于是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南下荆州南部,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投降,拔擢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孙权仼命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冮夏太守,全柔为桂阳太守。而周瑜则分公安给刘备屯驻。 影响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后实力迅速壮大,进而谋取益州,孙权屡次亲率大军进攻合肥,数战不利,损兵折将。曹操在退回北方后,休养生息五年,平定关中后才大举南征孙权。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型,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评价 原因分析 曹操的失误: (1)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关西军一直是曹操的威胁。 (2)且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本非中国所长; 曹操也明白这个道理,他希望的是用荆州水军对抗吴军,可惜他错了,赤壁之战前那场接触战证明了一切。所以曹操才会索战船,只不过正是因为这样才被敌人火攻。说到底还是水军不济造成的。张辽在庾信的《哀江南赋》中提到:“张辽临于赤壁,王濬下于巴丘”。 曹操的主力部队悉数开赴赤壁了。他希望以荆州水军为主力,进而利用绝对的兵力优势渡江,只是他高估了荆州水军,低估了吴军和长江。 (3)又今盛寒,马无藁草; 《三国志·孙权传》记载: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可见战马没有草料,人也好不到哪去,饥饿与瘟疫是困扰曹军的两大难题。这样的部队即使数量多也很难取胜。 (4)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三国志·曹操传》: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 李友松的《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战兵败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虫病。赤壁之战的战场恰恰是当时血吸虫病严重流行的地区,而且时间又是血吸虫病的感染季节。赤壁之战是在冬天开始的,但曹军在转徙、训练时间是在秋天。曹操水军在赤壁之战战前染上血吸虫病,经过一个月以上的时间就发病了,致使大战时疲病交加,不堪一击。而刘、孙军队长期在血吸虫流行的疫区中从事生产、生活,士兵体内或多或少已产生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个观点也有缺陷,曹操水军主要来自荆州水军,这些士兵对血吸虫的免疫力应跟孙刘联军应该差别不大,所以该是其他疫病。 陈文德撰写的《曹操争霸经营史》一书中,分析了曹操战败的原因。他将主要的失败原因归咎于东南风,说:“曹操用兵如神,俗语说:‘说曹操,曹操到’代表曹操用兵的疾如风与侵略如火,刘备在徐州就因准备不及而弃军逃亡,至荆州赤壁开战前,又遇到类似状况。曹操既然用兵谨慎,在赤壁兵败如山倒的原因除周瑜自身份析的以外,周瑜可能还隐瞒一个气候学的事实。在洞庭湖一带,因为地形风的原因,当天气放晴时,可能会逆吹东南风。这一点是北方长大的曹操所始料未及,而成为长江水边长大者的地利。” 历代评论 赤壁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著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曹操评价赤壁之战说:“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烧船自退,横使周瑜虚获此名。” 诸葛瑾、步骘认为赤壁之战:“扬国威德,华夏是震。“ 韦昭曾作《伐乌林》,言魏武既破荆州,顺流东下,欲来争锋。孙权命将周瑜逆击之于乌林而破走也。曰:“曹操北伐,拔柳城。乘胜席卷,遂南征。刘氏不睦,八郡震惊。众既降,操屠荆。舟车十万,扬风声。议者狐疑,虑无成。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 陆机《辨亡论》:魏氏尝藉战胜之威,率百万之师,浮邓塞之舟,下汉阴之众,羽楫万计,龙跃顺流,锐骑千旅,虎步原隰,谋臣盈室,武将连衡,喟然有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而周瑜驱我偏师,黜之赤壁,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夡远遁。 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赤壁之战也是文人墨客喜欢吟咏的诗史。 李白有诗曰:“二龙争战决雌雄, 赤壁楼船扫地空。烈火初张照云海,周瑜曾此破曹公。” 胡曾有诗曰:“烈火西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破英雄百万师。” 孙元宴有诗曰:“会猎书来举国惊,只应周鲁不教迎。曹公一战奔波后,赤壁功传万古名。 杜牧则认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吕思勉认为赤壁之战是孙刘抗拒统一,评价说:“曹操固然犯著兵家之忌,有其致败之道,然而孙、刘方面,也未见得有何必胜的理由。自此以后,曹操幸而用兵于关西、汉中,未曾专注于南方。倘使曹操置别一方面为缓图,尽力向荆州或者扬州攻击,孙权的能否支持,究竟有无把握呢?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拚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所以当时孙权假使迎降,就能使天下及早统一,免于分裂之祸;而以孙权一家论,亦系莫大的幸福;裴松之在《三国志·张昭传》注里,早经说过了。然则孙权的决意抵抗,周瑜、鲁肃的一力蹿掇孙权抵抗,不过是好乱和行险侥幸而已。” 争议考证 发生地争议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赤壁之战场所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qí]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蒲圻说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战时的各种遗物,这些战争遗物的出土更加确定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地点就是在蒲圻。 嘉鱼说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史书论证 首先,《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兵力考证 曹操方面,《三国志·吴主传》注引的《江表传》里记载曹操赤壁之战之前有给孙权一封书信,信中称曹军有八十万,《周瑜传》中记载曹操占据荆州后,得到水、陆军数十万,具体数目不详。周瑜在对孙权将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万。孙吴鼓吹曲《伐乌林》则记载曹操“舟车十万”。 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诸葛亮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人。所以,赤壁之战双方实际交战兵力,孙刘联军最多五万人,曹操有十万到二十万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文学描写 后代的文学家在以此次战争为题材而创作诗、文、小说时,又往往有意地渗入了夸张、附会的成分。对于曹操的兵力有八十万、一百万等夸大。 在《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是全书最重要、规模最大、人才最集中的战事。从第四十二回“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鲁肃来夏口吊刘表之丧”开始,接下去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庞统巧授连环计”、第四十八回“锁战船北军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坛诸葛祭风”、到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都是描述赤壁的战事。 《三国演义》中描写了周瑜的营帐驻在今鄂州市之西山,孙、曹鏖兵之处在三江口。

关于下日消暑的诗句

1.关于旅游的诗句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谢灵运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

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

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

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

寄言摄生客,试用此道推。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 白居易

江南忆,

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2.《旅行》汪国真,赏析

提问中的诗句表达的是一种乐观的心态,旅行如人生,这是对人生的深刻认知。就这么个意思!

《旅行》

作者:汪国真

凡是遥远的地方

对我们都有一种诱惑

不是诱惑于美丽

就是诱惑于传说

即使远方的风景

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也无需在乎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

迷人的错

仰首是春 俯首是秋

愿所有的幸福都追随着你

月圆是画 月缺是诗

3.描写著名景点的诗句

李白“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长江两岸的安徽省当涂县与和县的东梁山与西梁山

写的是赞祖国大好河山的抒情诗

描述西湖的诗句

杭州回舫

唐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

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寄题余杭郡楼兼呈裴使君

唐白居易

官历二十政,宦游三十秋。

江山与风月,最忆是杭州。

北郭沙堤尾,西湖石岸头。

绿觞春送客,红烛夜回舟。

不敢言遗爱,空知念旧游。

凭君吟此句,题向望涛楼。

和西川李尚书汉州微月游房太尉西湖

唐刘禹锡

木落汉川夜,西湖悬玉钩。旌旗环水次,舟楫泛中流。

目极想前事,神交如共游。瑶琴久已绝,松韵自悲秋。

颍州从事西湖亭宴饯

唐许浑

西湖清宴不知回,一曲离歌酒一杯。

城带夕阳闻鼓角,寺临秋水见楼台。

兰堂客散蝉犹噪,桂楫人稀鸟自来。

独想征车过巩洛,此中霜菊绕潭开。

题磻溪垂钓图

唐罗隐

吕望当年展庙谟,直钩钓国更谁如。

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须供使宅鱼。

重别西湖

唐李绅

浦边梅叶看凋落,波上双禽去寂寥。

吹管曲传花易失,织文机学羽难飘。

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繁艳彩毛无处所,尽成愁叹别溪桥。

晓出净慈寺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长江: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泰山喜雨

[元]张志纯

岱宗天下秀,霖雨遍人间。

高卧今何在,东山似此山。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岳山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苏东坡《湖上初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

苏轼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

张继 《枫桥夜泊》

月落乌嘀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苏州

4.关于旅游的诗句有哪些

1. 《郊行即事》程颢(宋代)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译文:我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目睹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

2. 《春游湖》徐俯(宋代)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译文: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正在这时候,一叶小舟从柳阴下缓缓驶出。

3. 《玉楼春·春景》宋祁(宋代)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译文信步东城感到春光越来越好,皱纱般的水波上船儿慢摇。条条绿柳在霞光晨雾中轻摆曼舞,粉红的杏花开满枝头春意妖娆。

4.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译文:吴兴春游的壮观场面,西湖也不能相比。

5. 《游园不值》宋代(叶绍翁)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6. 《湖上》徐元杰(宋代)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趁着夕阳余晖,伴着阵阵的鼓声箫韵,人们划着一只只船儿尽兴而归。

7. 《阮郎归·南园春半踏青时》欧阳修(宋代)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

8. 《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许棐(宋代)

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译文:东风哪会晓得我琵琶声中的忧怨,刮来刮去又把花儿吹落一片。

9. 《琵琶仙·双桨来时》姜夔(宋代)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译文:江面上荡着双桨划来一只小船,我忽然发现,船上的人好像是我昔日恋人。

10. 《思帝乡·春日游》韦庄(唐代)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

译文:春日踏青郊游,风吹杏花满头。田间路上是谁家少年,青春如花真风流。

5.关于旅行的唯美的诗或句子

1.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2.有的事情现在不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做了。

3.每个人在他的人生发轫之初,总有一段时光,没有什么可留恋,只有抑制不住的梦想,没有什么可凭仗,只有他的好身体,没有地方可去,只想到处流浪

4.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让心灵去旅行!

5.一个人,一条路,人在途中,心随景动,从起点,到尽头,也许快乐,或有时孤独,如果心在远方,只需勇敢前行,梦想自会引路,有多远,走多远,把足迹连成生命线。

6.梦想,并不奢侈,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7.因为有梦,所以勇敢出发,选择出发,便只顾风雨兼程。

8当你决定去做某件事情,全世界都会帮你。——《搭车去柏林》

9.旅行就是,即使是同一个世界,你们发现的却是不一样的世界。

——《露西亚的情人》

10.有多少和我一样,坐在不足10平米的空间里,

看着书里九万五千公里的绚丽。

又或是和我一样,拥有一颗比九万五千公里还辽阔的心,

却坐在不足一平米的椅子上.

6.山水游记的古诗的赏析

杜甫《望岳》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9-14 23:59:00 浏览:1692 相关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

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

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

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

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7.山水游记的古诗的赏析

杜甫《望岳》

栏目:唐诗鉴赏 作者:情诗网 2004-9-14 23:59:00 浏览:1692 相关信息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8.关于 旅行的诗句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出塞》)

2、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5、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6、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7、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南唐.李煜.《相见欢》)

8、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 (南唐.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9、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 (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

10、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 (唐.杜牧.《赠别》)

诗信《传友情白居易》写给元稹的诗诗名叫什么?

1.关于消暑的诗句

岳麓水陆寺》中吟道:“长沙沙上寺,突兀古楼台。

四面水光合,一边山影来。静分僧榻坐,晚趁钓船回。

明日重相约,前村访早梅。”明代文人廖道南也写有诗句:“寻幽为访云边寺,乘兴还临河上洲。”

清初诗人廖元度在题为《望水陆寺》一诗中写道:“天地军麾后,何年一寺存。”“那堪风浪里,钟磐出黄昏。”

清代水陆寺屡经修葺,香火大盛,寺前还建成戏楼,常有演出。但好景不长,水陆寺毁于清末。

拱极楼位于水陆寺后,西瞻岳麓,俯瞰湘流。清嘉庆年间进士石承藻记其景色:“危楼悬百尺,四面敝檐楹。

雨重云连岳,江空浪撼城。”据说,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是消暑好去处。

清乾隆举人萧大经在题为《拱极楼清夏》一诗中吟道:“楼俯澄江暑气微,枣花莲子隔清晖。晚凉不用葵蒲扇,清露盈盈上客衣。”

关于拱极楼,一说建于元代,但前面引述的南宋诗人戴复古写的诗已提到“突兀见楼台”,此处所提的楼台很可能即拱极楼。据此,拱极楼可能在南宋时即已存在。

此楼亦毁于清末。

2.关于“避暑”的诗句

1、松冈避暑,茅檐避雨,闲去闲来几度?——《鹊桥仙·己酉山行书所见》辛弃疾

释义:在松岗中躲避寒暑,在茅檐下躲避风雨,如此来来去去的日子不知道有多少次了。

2、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西湖杂咏·夏》薛昂夫

释义:西湖的夏日天空白云万里,微风轻轻的吹拂,是人们喝酒避暑争着去的好地方

3、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消暑诗》白居易

释义:独坐院中,平心静气,凉意顿生,迎着临窗的习习清风而怡然自得。

4、懒摇白羽扇,青林中。——《夏日山中》李白

释义:酷暑逼人,我懒得摇扇,干脆脱了衣服和帽子,一丝不挂地在山林中。

5、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避暑纳凉》钱起

释义:夏日的园中,花香袭人,躺在绳床上一边闭目遐思,一边轻轻摇着蒲扇,日子因悠闲而变得清凉自在。

6、避暑临溪坐,何妨直钓鱼。——《避暑二首》徐凝

释义:坐在溪边,溪水潺潺,一边避暑一边钓鱼真舒服。

7、避暑长林下,寒蝉又有声。——《避暑二首》徐凝

释义:坐在茂密的树木下避暑,惬意地听着知了的叫声。

8、幽旷无烦暑,恬和不可量。——《僧房避暑》严维

释义:幽静的野旷没有让人心烦的暑气,带给人的安静平和是没有办法估量的。

9、寺凉高树合,卧石绿阴中。——《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卢纶

释义:慈恩寺隐藏在群林高树之下,在炎热的夏天,散发出诱人的清凉,我在此正舒适的躺在绿荫覆盖的石条上,逍遥自在。

10、愿寻五百仙人去,一世清凉住雪山。——《文殊院避暑》李群玉

释义:我愿意去找五百年前的仙人,跟着他们住在世代清凉的雪山里。

3.描写夏日烈日炎炎的古诗词有哪些

山亭夏日 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杨万里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

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

惟有葵花向日倾。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 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 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 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 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 中宵劳梦想。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

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

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宋代诗人苏舜钦《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南宋诗人陆游《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树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己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4.关于消暑的诗句

岳麓水陆寺》中吟道:“长沙沙上寺,突兀古楼台。

四面水光合,一边山影来。静分僧榻坐,晚趁钓船回。

明日重相约,前村访早梅。”明代文人廖道南也写有诗句:“寻幽为访云边寺,乘兴还临河上洲。”

清初诗人廖元度在题为《望水陆寺》一诗中写道:“天地军麾后,何年一寺存。”“那堪风浪里,钟磐出黄昏。”

清代水陆寺屡经修葺,香火大盛,寺前还建成戏楼,常有演出。但好景不长,水陆寺毁于清末。

拱极楼位于水陆寺后,西瞻岳麓,俯瞰湘流。清嘉庆年间进士石承藻记其景色:“危楼悬百尺,四面敝檐楹。

雨重云连岳,江空浪撼城。”据说,楼中五六月间无暑气,是消暑好去处。

清乾隆举人萧大经在题为《拱极楼清夏》一诗中吟道:“楼俯澄江暑气微,枣花莲子隔清晖。晚凉不用葵蒲扇,清露盈盈上客衣。”

关于拱极楼,一说建于元代,但前面引述的南宋诗人戴复古写的诗已提到“突兀见楼台”,此处所提的楼台很可能即拱极楼。据此,拱极楼可能在南宋时即已存在。

此楼亦毁于清末。

5.关于小暑的诗句

1、《小暑开鹏翼》作者:耿湋

沃州初望海,携手尽时髦。

小暑开鹏翼,新蓂长鹭涛。

月如芳草远,身比夕阳高。

羊祜伤风景,谁云异我曹。

2、《小暑金将伏》作者:武元衡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依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3、《纳凉》作者: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4、《消暑》作者: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5、《安禅逢小暑》作者: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6、《苦热》作者:陆游

万瓦鳞鳞若火龙,

日车不动汗珠融。

无因羽翮氛埃外,

坐觉蒸炊釜甑中。

7、《七绝》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

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

能赋堂中偶坐身。

8、《小暑才交雨渐晴》作者:方回

平陆莽为巨浸,

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

重霉必大有年。

9、《小暑六月节》作者:元稹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10、《能迎小暑开》作者: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6.有没有描写,下雨解暑,的诗句,或者是期待夏雨,赞美夏雨,的诗

特点:雨急 风大 电闪雷鸣

夏夜

唐韩偓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夏雨

唐王驾

非惟消旱暑,且喜救生民。天地如蒸湿,园林似却春。

洗风清枕簟,换夜失埃尘。又作丰年望,田夫笑向人。

夏雨

唐薛能

何处发天涯,风雷一道赊。去声随地急,残势傍楼斜。

透树垂红叶,沾尘带落花。潇湘无限思,闲看下蒹葭。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

参考资料:

唐·白居易《司马宅》

岩溜喷空晴似雨,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岩上的泉水瀑布,凌空进发,一片云烟,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林萝句:林间藤萝缠绕,浓荫蔽日,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宋·赵师秀《有约》:“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岚:雾气。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

徂:开始。 《诗经·小雅·四月》

丽景烛春余,清阴澄夏首

春余:春末。夏首:夏初。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北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是写夏雨的。

1.望湖楼:在杭州西湖边。

2.未遮山:还没有把群山遮住。

3. 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卷。遮:遮盖,掩盖。

4.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

5.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

6. 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

(参考:百度知道)

7.关于小暑节气的诗词都有哪些

一、《送魏正则擢第归江陵》

唐武元衡

客路商山外,离筵小暑前。

高文常独步,折桂及韶年。

关国通秦限,波涛隔汉川。

叨同会府选,分手倍依然。

二、《消暑》

唐白居易

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三、《纳凉》

北宋秦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四、《夏夜追凉》

南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五、《能迎小暑开》

唐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六、《玉溪小暑却宜人》

宋晁补之

一碗分来百越春,玉溪小暑却宜人。

红尘它日同回首,能赋堂中偶坐身。

七、《小暑才交雨渐晴》

宋方回

平陆莽为巨浸,晴空变作漏天。

明朝是小暑节,重霉必大有年。

八、《秋夜宿重本上人院》

唐李频

却忆凉堂坐,明河几度流。

安禅逢小暑,抱疾入高秋。

水国曾重讲,云林半旧游。

此来看月落,还似道相求。

九、《答李滁州题庭前石竹花见寄》

唐 独孤及

殷疑曙霞染,巧类匣刀裁。

不怕南风热,能迎小暑开。

游蜂怜色好,思妇感年催。

览赠添离恨,愁肠日几回。

8.描写夏天景色的古诗,名句

浓荫蔽日。

南朝梁·王僧儒《侍宴》 麦随风里熟:麦收时的气息:花开之时:瓜果浸于寒水之中,绿阴幽草胜花时 麦气。 宋·陆游《初夏绝句》、乘凉之景:窗。

可人:风吹拂的样子唐·岑参:春末,满架蔷盛一院香 水晶帘:形容映入水中的楼台倒影象水晶的帘子一样晶莹明澈,水面风回聚落花 唐·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晴日暖风生麦气、月上:“谢却海棠飞尽絮: 仲夏苦夜短。蜃气:合人心意。

淅,芳草亦未歇 首夏,林萝碍日夏多寒 岩溜句。如编:形容蛙的鸣叫象奏乐一样。

管弦,开轩纳微凉 轩,亦称子母竹,六月徂暑 徂,布谷声中夏令新。 唐·王维。

散发乘夕凉,凌空进发。歇: 残云收夏暑,经过折射。

春余,高树早凉归 唐·沈佺期《夏晚寓直省中》 仲夏苦夜短,闲敲棋子落灯花。有约不来过夜半:“黄梅时节家家雨,使人在盛夏感到凉意。”

纷纷红紫已成尘,夏木阴阴正可人 芳菲,阴阴夏木啭黄鹂:“纷纷红紫已成尘,雨肥梅子。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风老莺雏。

唐·韩愈《送刘师服》 残暑蝉催尽。 唐·韦应物《游开元精舍》 残云收夏暑,池月渐东上,始知身是太平人。

林萝句,农历五月半后:林间藤萝缠绕,布谷声中夏令新 红紫。 《诗经·小雅·四月》 首夏犹清和,农历四月。

唐·杜甫《夏夜叹》 绿阴生昼静。夹路桑麻行不尽:开始。

唐·高骈《山亭夏日》 墙头雨细垂纤草。夏首:春天剩余之景:盛及而衰,新雨带秋岚 岚。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 芳菲歇去何须恨。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即景》:树的美称,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有约》,把远景显现在空中的一种幻影:象编排起来一样,慈竹笋如编,一片云烟。

慈竹:雾气:竹名:岩上的泉水瀑布:古人以为蜃(大蛤)吹气可成楼阁虚景。水晶帘动微风起。

宋·秦观,蛙声作管弦 孟夏。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景》 过雨荷花满院香,开轩卧闲敞 写夏季傍晚日落,新秋雁带来 唐·白居易《宴散》 江南孟夏天,惟有蜻蜓蛱蝶飞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清风破暑连三日 元·王挥《过沙沟店》 黄梅时节家家雨,指农历四月,楼台倒影入池塘:泛指各色花朵,充足的雨水催肥了梅子,困人天气日初长:夏初,青草池塘处处蛙,时已至初夏:初夏,实际是光线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芳香的花草,树下形成了清凉的圆形树阴: 芳菲歇去何须恨,清阴澄夏首 春余,象是晴天挂起一幅雨帘:孟夏,孤花表春余 孤花。”

日长篱落无人过:夏季过半。意谓雏莺在和风中长大了,梅逐雨中黄 北周·庾信《奉和夏日应令》 山光忽西落,也称为海市蜃楼,淅然云景秋 夏半,午阴嘉树清圆 嘉树,夏木阴阴正可人。

花时。 唐·岑参《水亭送华阴王少府还县》 夏半阴气始。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小池残暑退,沈李浮瓜冰雪凉 沈李浮瓜。 唐·贾弇《孟夏》 岩溜喷空晴似雨。

唐·杜甫。蜃气为楼阁:一枝花,正午,开轩纳微凉 四月维夏: 漠漠水田飞白鹭。

唐·方干《题报恩寺上方》 绿树阴浓夏日长。 南朝宋·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丽景烛春余,新雨带秋岚。

9.求,关于“凉茶”和“解暑”方面的诗歌

一杯凉茶

一杯凉茶

正在追忆

沸腾

如日当空

袅袅的水蒸气

一跃成为了白云

伊人的纤纤玉指

曾经

热烈地拥抱过

茶杯身体的浑圆

那些滚烫的思绪

仿佛茶叶的沉沦

魂飞复魄散

空虚兀自膨胀

只剩下

冷漠和无奈

犹在耿耿于怀

反刍慷慨激昂的芬芳

为何仍在

痴痴傻傻等待

主人腥红的嘴唇

能够破天荒地

眷顾并且亲吻

寂寞凝望的杯沿

而不是遭遇

纤手毫不足惜的一泼

旋即了此一生……

《禁中作书与元九》:

心绪万端书两纸,欲封重读意迟迟。 五声宫漏初明夜,一盏残灯欲灭时。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作品鉴赏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当时白居易三十九岁,在朝中任左拾遗,兼翰林学士。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对好友的无限思念、无限关心之情。但这一切并没有明确说出,作者只是写自己写完书信后,将信纸装入信封;又觉得似乎还有许多话尚未说完,似乎还应当补充或修改些什么,于是又把信取出来重读了一遍;但却又不知道该补充什么。因此心潮不定,思绪万千,茫然不知所从。诗人这时具体都想了些什么,我们大体上可以从其他诗中推断出来。例如,这里有作者对元稹生活起居的关心,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所说的:"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更有作者对元稹不幸遭遇的同情和他对朝廷里那股恶势力的无限愤慨,正如作者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况在名利途,平生有风波。深心藏陷阱,巧言织网罗"。此外也有作者对自己从前思想行为的总结回顾,和自己日后究竟当怎样生活、怎样处世的展望。因为作者写了《秦中吟》,已经使" 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由于作者写了《登乐游苑望》又使"执政柄者扼腕矣";而《宿紫阁山北村》更使"握军要者切齿矣"。今后自己的路子该怎么走,这些也是该和老朋友一起商量的;当然眼前最重要、最迫切地还是为元稹申冤,自己定当竭尽所能为之申说,但是朝廷里恶势力很大,寡不敌众,正不压邪,元稹的事情恐怕也难以很快解决,这是愧对老朋友的,如此等等。这些话,有的也许已经在那"书两纸"上写了,也许有的没有写,因为引起了很多联想和回忆, 这封信看来是写了好长时间,也可能是写了又撕,撕了又写,以致直到五更天气,已经快到上早朝的时候了,他还没有装上封好。"五声宫漏初鸣后,一点寒灯欲灭时",诗人迟疑茫然的神情与一盏光焰摇曳,奄奄欲灭的寒灯相映衬,显得多么空旷、多么沉寂、多么凄清啊!然而更鼓也提醒他,作者的思绪必须从几千里外的江陵收回来了;这封信也必须立即收束封缄了;眼前这种尽管寂寞但却可以自由地驰骋自己对朋友思念之情的环境气氛,也马上就要消失了;那个被权势、被名利扭曲了的社会马上就要复苏起来、活跃起来了。这些不由地又使诗人的心头涌上一层漠漠的焦躁与哀愁。

这些都是读者的分析与推测,诗中并没有明说,实际上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还要远比读者所说的这些更深沉、更微妙。白居易的诗有许多因为直白而被人批评指责,而这首《禁中夜作书与元九》却是异常含蓄的。作者只给读者描绘了一种环境气氛,一种饱含感情的生动形象。至于这个形象在想什么,诗人根本没有说,一切都在不言中。而这种"不言",却恰恰是作者在《琵琶行》中所说的"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公元772年2月28日(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846年(武宗会昌六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译文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创作背景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赏析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