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天气预报15天_安徽滁州天气预报15天查询结果
南京算江南...
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在今天有关 江南
“江南”的所有研究论著中,它也从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南京,苏州,镇江,常州,无锡等苏南地区,浙江北部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等地,江西北部景德镇、上饶、九江及南昌等地区,安徽南部芜湖、马鞍山、铜陵及徽州地区,为江南。广义上的江南甚至还包括江北临江的扬州、滁州、南京等地。主要是原江南西道及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合称)长江以南地区及浙江北部部分地区。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江南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设置江南道(今苏皖两省南部),宋代有江南东路(今苏皖两省南部)和江南西路(今江西省),明代有南直隶(苏皖两省),清代有江南省(江苏和安徽全境),江南的概念历代都有所变化;三是文化江南,在近代以前,基本与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
江南随着历史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六朝之江南是江南之江南,明清时之江南是中国之江南,近代以来的江南则成为世界之江南。
《江南春》中“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毋庸置疑,有着“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美誉的南京自然是江南的代表;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不可否认,有着“堆金积玉地,温柔富贵乡”美名的苏杭的确是江南独具特色的城市。
清 钱谦益 《南征吟小引》:“至其(袁可立子袁伯应)榷关南国,登车奉使,江南佳丽之地,风声文物,与其才情互相映带。”
广义的江南,指宜昌以东,长江中下游以南,南岭以北的广大地区。包括狭义的江南、江西以北、湖北长江以南和湖南北部地区,福建有些地区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广义的江南在古代较多使用,如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是写在长沙的事。广义的江南在现代也使用,比如天气预报中的江南就指广义的江南;江南三大名楼(武汉的黄鹤楼,岳阳的岳阳楼和南昌的滕王阁)中所说的江南即为广义上的江南。
狭义的江南,是指被文人美化了的江东地区,即除去福建省与浙江南部的南京至苏州、杭州一带为核心的地区,包括长江以南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东北地区。长江下游以北部分地区,如扬州地区等,虽然地理位置在江北,但经济文化形同江南,也被看作是文化意义上的江南地域的组成;而并非长江流域却被认为是江南地域的有太湖以南及钱塘江以东部分地区,如绍兴、宁波地区等。 文化意义的江南,文化意义上特指的“江南”,即狭义的江南,地域相当于江东地区,包括江苏南部(及扬州)、上海地区、浙江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北部地区。自东晋中原士族衣冠南渡、中华定都金陵起,江南地区便取代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核心地带。
江南素以文化教育繁盛著称。位于秦淮河的夫子庙是纪念孔子的庙宇,夫子庙建筑群中的江南贡院在古代为科举考试的考场,是江南科举文化的象征。
江南有许多著名的书院。重要的有白鹿洞书院、象山书院、丽泽书院、东林书院、明道书院、茅山书院等。
从古至今,歌咏江南的大量文学作品构筑了中国人想象中的“江南”。著名的有白居易的《江南好》,苏东坡的《望江南》。
地域文化上,江南文化和吴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吴语有时也被称为江南话,吴语和雅言融合而成的官话有时也被称为江南官话。
著名园林 江南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兴盛于明清。以苏州市、扬州市、南京市、无锡市、常州市、湖州市、上海市、嘉兴市、杭州市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以苏州为最多。
江南园林通常为私家园林,玄武湖是当代仅存的江南园林。 ·
苏州 拙政园 留园 狮子林 沧浪亭 网师园 ·
扬州 五亭桥 个园 何园 ·
南京 瞻园 煦园
无锡 寄畅园 蠡园 ·
常熟 燕园 ·
上海 豫园 ·
杭州 郭庄 汪庄 刘庄
名 胜 古 迹 青莲寺遗址
位于寿县青莲乡青莲村。
遗址四周地势平坦,总面积6万平方米,一南北向水田将其分为东西两部分。遗址文化层可分八个层次。发掘出土陶片3000多件。其中泥质黑陶占60%左右,泥质红陶占30%左右,夹砂黑陶占20%左右。纹饰、篮纹占70%,素面占30%。可以看出器形的有鼎、盆、豆、盘、罐、碗、盏、杯以及石锛、陶纺轮等残部。从镂孔器和蛋壳黑陶等特点分析,此遗址的文化内涵接近山东龙山文化。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斗鸡台遗址
亦称北鸡城。遗址位于城西南15公里,寿(县)正(阳)公路北侧,邸家小郢西60米处。相传为楚王斗鸡的地方。台上台下都有近似黑陶系统的陶片分布。1982年秋,曾作试掘,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遗址。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丰塘
古名芍陂。位于寿县城南30公里处。
春秋时期楚相孙叔敖主持兴修,至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人工水库。芍陂“周百二十里”、“纳川吐流,灌田万顷”,被誉为“天下第一塘”,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东晋时,在芍陂所在地置安丰县,故改名安丰塘。今安丰塘为古芍陂一部分。
塘堤周长为25公里,面积约34平方公里,蓄水量近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万余公顷。历史上还在水路运输、屯田济军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安丰塘现建有塘中岛、岛中塘、孙公祠、孙叔敖石雕像、凉亭等景点,开发了多项水上项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春城遗址
位于寿县城关寿春镇、城南九龙乡境内。
寿春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国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认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约400公斤。寿春城遗址是楚国终结之都,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廉颇墓
廉颇墓,位于今寿县八公山纪家郢放牛山之西南坡,俗称“颇古堆”,距县城7.5公里。古堆高约20米,周约30米,基有条石垒砌。背东靠山,面西平原,里许便是淮河。今日为旅游胜地。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州窑遗址
寿州窑遗址分布较广,目前发现的多在寿州古城之北及东部山地,今多划为淮南市辖。西部可能因为地近淮淝交汇及古城中枢,那种以木料为燃料的烧窑业,理当远置。还有取土之便诸条件。据洪仁敬等《中国陶瓷史》记说寿州窑为唐代名窑之一,位居第六:霍窑、越州窑、邢窑、鼎窑、婺窑、寿窑、洪窑、岳窑、秦窑、蜀窑。陆羽《茶经》亦将寿州窑生产的碗列于洪窑产品之上,位居第五,称“寿州瓷黄”。主要原料为紫砂土,产品多碗、盏、杯、枕、柱子、瓦当等,并早在唐代就使用了化妆土的烧制技术,先施白瓷衣,以遮胎面粗糙,衬托釉色美观;器物置匣钵中,不使烟火熏染,故釉面光滑,色泽均匀,成品率亦高。色以黄釉为主,兼有青、蜡黄、鳝黄、黄绿、酱色、黑釉诸色。瓷家研究,以为“三彩”瓷即在黄釉基础上增以绿、白而得。各地所出寿州窑产品遗物可证,寿州窑产品因得淝淮交通之便遍及南北,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相当地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寿县古城墙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
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
寿县古城墙是全国七大古城墙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淮南王墓
淮南王墓,位于五株山南坡,即八公山东,四顶山南,合(肥)阜(阳)公路寿县段北不足百米处。墓前存有清同治八年(1869年)吴坤修楷书“汉淮南王墓”碑。墓地占地2366平方米,四面筑1米高度青石护土墙,迎面镶石刻保护标志、重修墓碑记和管理规定。墓南铺筑连接合(肥)阜(阳)公路的通道,墓周人行道设有青石栏标。为寿县城北又一处引人注目的胜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
古城西大街中段,有一坐北向南的宏伟古建筑群,这就是俗称“黉学”的孔庙,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据《寿州志》记载:此建筑始建于唐,元代由城东南隅移建于此。占地面积达20000平方米,有坊、阁、殿堂等大小建筑物三十处。
主要建筑物大成殿、明伦堂等基本保存完好。第一进院前是牌楼式的“泮宫”、“快睹”、“仰高”三坊,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第二进院正是半月形的“泮池”,常被人称之为“状元桥”。人们总爱扶栏登桥,俯视碧水游鱼。池北中轴线上为“戟门”,东耳房为名宦祠,西耳房为乡贤祠。由戟门进入第三进院,即来到孔庙的正殿——大成殿,殿面阔五间,深三间,是黉学的主体建筑,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大成殿两侧有配庑,是放置从祀牌位之所。大殿前是一米高的石块月台,台周护以雕花石栏,台左、右是两棵参天银杏树,把大殿点缀得更加肃穆。从大殿左、右两侧之“外堂”、“入室”二门即进入第四进大院,明伦堂居最后。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恩寺
原名崇教禅院、东禅院、东禅寺,明洪武初改今名。在安徽寿县城关东北角,传唐贞观年间(627—694年)玄奘法师奉敕建造。现寺宇系清式建筑,有山门、佛殿门、大雄宝殿、禅堂、客堂等。大雄宝殿金碧辉煌、雄伟壮观,殿中陈列唐、宋、明、清各朝木雕、铜铸、泥雕造像。唐木雕恬静庄严,颊丰颐满;宋木雕低眉默坐,表情生动;明铜铸铸法简练浑厚,意态栩栩如生;明末清初泥塑十八罗汉,尤为庄严肃穆,姿态各异造型奇特,塑法简练,堪称艺术珍品。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铸十八罗汉
铜铸十八罗汉,原在县城北门内圆通寺,1962年移入报恩寺。现存15尊。这些造像体积不大(通高63—67厘米),但神情意态栩栩如生,其造型则表现出简练浑厚的特点。由像背刻字知其铸造年代为明万历三十三到三十五年(1605年—1607年)。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真寺
坐落在西大街清真寺巷内,始建于明代。
清真寺坐西向东,总面积5600多平方米。寺内有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正中是主建筑物无相宝殿,即礼拜殿,殿前有石台,两厢为阿文教学用房。后院是由环绕无相宝殿围墙形成。院内有4棵绿荫蔽日的参天银杏树,寺院肃穆、庄重。
无相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五道。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间赐匾,今已不存,现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间碑刻六方。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