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龙卷风分几级?各级的时速是多少?多谢!

2.一棵树没人管的情况下,最长能活多久?

3.台风、飓风和龙卷风的区别

4.台风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龙卷风

5.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会不会被台风刮倒

史上寿命最长的台风_史上寿命最长的台风是什么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消失的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消失的,大家对台风应该都不陌生,台风就如同地震一样,危害着人类的家园,台风是属于自然灾害,台风不是随随便便就出现的,那么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消失的呢?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消失的1

  台风构成的具体过程如下:

 1、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洋面温度二十六摄氏度以上;

 2、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很多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区;

 3、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

 4、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构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

 5、促使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终构成了台风。

 总结一下:台风的构成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海面水温在26.5℃以上;必须的正涡度初始扰动;环境风在垂直方向上的切变小;低压或云团扰动至少离赤道几个纬度。

  这四个条件详细介绍如下:

  1、暖性洋面,海水温度高于26℃

 热带海洋上低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表面水温(SST),SST越高,则低层大气的气温越高、湿度越大,位势不稳定越明显。台风构成于SST≥26~27℃的暖洋面上,一般来说,全球热带海洋面上全年都满足此条件,仅有赤道东南太平洋全年SST≤26℃,这是那里没有台风发生的主要原因。

  2、有一个原先存在的扰动

 台风都是从一个原先存在的热带低压扰动发展而构成的。据我国的统计,西太平洋-南海地区热带气旋来源于四种初始扰动热带辐合带中的扰动,占80%~85%;东风波,约占10%;中高纬长波槽中的切断低压,或高空冷涡,约占5%;斜压性扰动,约占5%以下。

  3、生成位置一般距赤道5个纬距之外

 台风都生成于距赤道5个纬距以外的热带海洋上,仅有西北太平洋有个别台风构成于3°N附近。但在赤道附近3个纬距以内鲜有发现台风构成。

  4、整个对流层风的垂直切变要小

 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的大小,决定着一个初始热带扰动中分散的对流释放的潜热,能否集中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如果垂直切变小,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则凝结释放的潜热始终加热一个有限范围内的同一些气柱,而使之很快增暖构成暖中心结构,初始扰动能迅速发展构成台风。反之,如果上下切变大,潜热将被很快输送出扰动区的上空,不能构成暖性结构,也不可能构成台风。

 由于至今人们对台风构成的认识并不充分,所以,以上所列只是台风构成的必要条件。台风的初始阶段为热带低压,从最初的低压环流到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风力达八级,一般需要2天左右,慢的要三四天,快的只要几个小时。在发展阶段,台风不断吸收能量,直到中心气压到达最低值,风速到达最大值。而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

  台风旋转方向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

 北半球的台风都是逆时针旋转的,南半球的台风都是顺时针旋转的。

 如果地球没有自转,那么风只会简单的从高压区吹响低压区。由于地球是旋转的,所以当温暖的.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它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严格来讲又称“科里奥利力”)。

 例如,就像当试图在一个旋转的盘面上画出直线时,实际得到的是一根曲线。由于在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恰好相反,所以在北半球风会围绕低压区做逆时针运动,而在南半球绕低压区做顺时针运动。

 地转偏向力除了能影响台风的旋转方向之外,人们还发现了一个现象:北半球国家的火车右侧钢轨的.磨损程度总是比左轨要厉害。原因就是火车在运行的时候会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这样的话右轨要承担的压力就比左轨要大。

  国际惯例依据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分为:

 热带低压(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风速6~7级,(10.8~17.1ms);

 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8~9级,(17.2~24.4ms);

 强热带风暴(Severetropicalstorm),最大风速10~11级,(24.5~32.6ms);

 台风(Ty-phoon),最大风速12~13级,(32.7~41.4ms);

 强台风(severetyphoon),最大风速14~15级(41.5~50.9ms);

 超强台风(SuperTyphoon),最大风速≥16级(≥51.0ms)。

  台风最终是如何消失的呢

 台风的寿命一般在3-10天左右,可是也有特殊的,比如台风"丽塔"持续了19天,台风进入陆地后会逐渐的减弱,最终消失,台风移动路径很难预测,很多接近我国大陆的台风又突然转向朝着其他地方而去,再次进入海洋后的台风可能会变得更强。

 台风的构成需要很大的能量,要靠足够多的水汽来维持,当台风进入陆地后,陆地的水汽条件维持不了台风继续发展,并且台风和凹凸不平的陆地之间不断摩擦,损耗了很多能量,最终使得台风消失。每年太平洋地区构成的台风都有数十个,而影响到我国的通常仅有几个。

 1956年的台风"温黛"深入内地的深度实为罕见,它曾进入到安徽、山西、河南、湖南等地,最终消失于内蒙古和陕西的交界处,这个台风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很多农作物被水浸泡,颗粒无收,民房也被毁坏,甚至很多人在这次台风中遇难,让经济遭受了重创。

 所以,台风天气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待在家里,关好门窗,不要四处乱跑,异常防止一些物品掉落砸伤自我,如果自我住在低洼地区,必须要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区,并且留意天气预报。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消失的2

  台风如何形成的

 在海洋面温度超过26℃以上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由于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使近洋面气压降低,空气源源不断地补充流入上升去。

 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而上升空气膨胀变冷,其中的水汽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时,要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这样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最后形成了台风。

  台风消亡路径有两个

 第一个是:台风登陆陆地后,受到地面摩擦和能量供应不足的共同影响,台风会迅速减弱消亡,消亡之后的残留云系可以给某地带来长时间强降雨。第二个是:台风在东海北部转向,登陆韩国或穿过朝鲜海峡之后,在日本海变性为温带气旋,变性为温带气旋后,消亡较慢。

  台风对人类至少有如下几大好处:

 其一,台风为人们带来了丰沛的淡水。台风给中国沿海、日本海沿岸、印度、东南亚和美国东南部带来大量的雨水。

 其二,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干热难忍,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这些地区的热量,那里将会更热,地表沙荒将更加严重。同时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将会消失。我国将没有昆明这样的春城,也没有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其三,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公里以上,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可以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但也全凭着这巨大的能量流动使地球保持着热平衡,使人类安居乐业,生生不息。

 其四,台风还能增加产量。每当台风吹袭时翻江倒海,将江海底部的营养物质卷上来,鱼饵增多,吸引鱼群在水面附近聚集,渔获量自然提高。

台风是怎么形成的怎么消失的3

  台风如何消失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台风的消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减弱消失;另一种是变为温带气旋。

  台风减弱消失

 台风登陆后,水汽供应减少,推动台风增强的能源动力没了,同时因为陆地的摩擦比海上大的多,导致台风结构逐渐松散。另外底层空气涌入台风中心,底层辐合远大于高层辐散,破坏了台风的整体结构,自然就会逐渐消失。

  台风变性,变为温带气旋

 台风在移动过程中,如果向高纬地区移动,一般会有冷空气侵入,与台风相互作用容易形成冷暖锋,成为温带锋面气旋,这样一来台风就停止编号了。

请问龙卷风分几级?各级的时速是多少?多谢!

事实上,地球上风暴种类凡多,除了热带气旋这种猛烈风暴外,地球上的风暴还有雷暴,温带气旋,龙卷风,中尺度对流系统(MCS,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等等。虽然作为热带气旋爱好者,我们很容易在卫星云图上从众多的天气系统中把热带气旋分别出来,但如果在卫星云图上同时有两个很像热带气旋的天气系统,一个在吕宋岛对开的西太平洋上,一个则在北纬30多度、日本对开的西太平洋上,大家都有绕著中心旋转的云簇,那我们应用什麼标准介定它们那一个是热带气旋?定还是两个均是?因此,热带气旋的定义是严格的。

所谓热带气旋,乃是指发生在热带大洋面上、具有组织和非锋面性的对流天气系统。这种天气系统的云系同时具有螺旋特性、而螺旋云系中心附近的平均风速亦超过每秒17.2米*。世界上不同的地区都对热带气旋有不同的称呼,例如西太平洋称之为「台风」(Typhoon)、印度洋称之为「旋风」(Cyclone)、北大西洋以及东太平洋则称之为「飓风」(Hurricane)、南太平洋西部则称为「威利威利」(Willy-Willy)。虽然名称各有不同,但无论如何,各地热带气旋的性质都是一样的。在北半球,热带气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在南半球则呈顺时针方向旋转。此种恶劣天气系统一般伴随强风、豪雨、巨浪,会严重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对於民生、农业、经济等造成相当大的冲击,是其中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

我们身处的香港位处於华南沿岸,每年夏季都会受来自西太平洋或南海的热带气旋所影响。虽然香港高度城市化,走到石屎建成的建筑物中就不怕热带气旋对我们生命构成重大威胁,但它为我们带来的豪雨和强风所造成的破坏,甚至8号风球以上时、经济运作停顿所带来的损失仍是不可忽视的。

跟据香港天文台的分类,热带气旋可按其中心附近的最高风力分为四个级别:

热带气旋类别

热带低气压

热带风暴

强烈热带风暴

台风

接近风暴中心之10分钟最高平均风力

每小时62公里或以下

每小时63至87公里

每小时88至117公里

每小时118公里或以上

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他们对热带气旋的分类却略有不同,例如:

台湾方面:

类别

热带性低气压

轻度台风

中度台风

强烈台风 中心气压(hPa)

< 1002

991~984

6~941

< 940 中心风力(km/h)

38-62

63-117

118-183

> 183

北大西洋方面,飓风的强度则以萨非尔.辛普森飓风强度等级尺度(Saffir-Simpson Scale)来划分:

飓风等级 中心气压(hPa) 中心气压 破坏程度

(公里/小时) (海里/小时)

1

2

3

4

5 > 980

965-980

945-965

920-945

< 920

120-153

154-177

178-209

210-249

> 250 64-82

83-95

96-113

114-135

> 135 最小

中等

广泛

严重

灾难性

*尽管我们知道热带低气压的风速不及此强度,但是,由於各地对热带低气压的风速的界定各有不同,例如香港和台湾就有一个明显的分别存在,所以我们很难界定到底风速要到达多少才算是一个热带低气压(热带气旋)。因此,我们暂且以17.2米这个热带风暴的最低风速来介定一个低压系统是否己达到热带气旋的标准。

2.热带气旋能在世界上那些地方找到?是否各个地区热带气旋的强度都不同?

除了东南太平洋及南大西洋以外,基本上世界上很多海域均可找到热带气旋的踪迹,其中以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出现频率最高,每年约有30个。而全球每年平均有80多个热带气旋形成。

邻近我们的西太平洋之所以有这麼多热带气旋出现,乃是由於西太平洋洋面广阔,於是供热带气旋生成的面积较多;而且,由於地球自转关系,使得太平洋上被太阳辐射加热的温暖海水在西太平洋处堆积。因此,西太平洋亦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海域,故西太平洋又被称为地球海洋中的「暖池」,使得这里的热带气旋生成频率最高。再者,由於西太平洋水温高,因此西太平洋「出产」的台风的强度一般亦比世界上其他海域「出产」的热带气旋强;而且,西太平洋台风的强度亦绝不会逊於大西洋的飓风。我们之所以觉得大西洋的飓风比西太平洋的台风强,只是因为彼方传媒把飓风吹袭的消息大肆报导和渲染而已。

(取自美国伊利诺州大学,Meteorology Online guide: Hurricane)

图一 热带气旋在世界上的分布

3.热带气旋的形成必须什麼条件?

热带气旋的形成并不是偶然的。我们发现,即使在海洋上经常有著具扰动性的天气系统存在著,例如一些雷雨云系,但只有少数能发展成热带气旋。一般而言,要形成热带气旋,就必须符合以下热力学及动力学条件。

热力学条件方面,

1.在广阔的海洋面上,海水温度必须超过26.5℃。因为高海温处可令大气层处於不稳定环境条件,令扰动性的天气得以发展。

2.大气层底部必须存在著充足的水气,并存在著有利空气上升的条件:

大气层底部和中层必须有足够水气,令湿度偏高,因为水气是构成热带气旋云雨带的原材料;而且,水气凝结时所释放的潜热会令空气温度升高、变轻,继而膨胀上升。所以,水气愈充足,空气的上升运动就愈有利。不然的话,强烈对流以及空气的垂直运动便难以发展。

动力学条件方面,

1.地球自转产生的科利奥里力不等於零

在绝大部份情况下,热带气旋只会在距离赤道(南北纬)5度以上的范围内形成。而在赤道范围内,由於由地球自转而产生的科利奥里力(见循环不息的大气运动,图五)太小,令空气涡难以形成。即使空气旋涡得以生成,但要使气旋式的扰动达到台风阶段却需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始终不利於热带气旋形成。

2.大气层底部和大气上层的风向或风速差别不能太大 (垂直风切变不能太大):

上下层风向和风速分别太大,会使水气凝结时所释放的潜热不能集中於同一个空气柱,及使水气凝结时所释放出的潜热迅速外溢。於是,那空气柱的气温便不会显著上升,气压亦无法迅速下降(理想的情况是:在气柱范围内气温上升→空气膨胀变轻→气压下降)。而且,太大的风速差异亦会把热带气旋云系吹散,令热带气旋云系难以组织起来,使热带气旋难以形成或增强。

图二 垂直风切变对热带气旋结构的影响

3.如果大气层底部存在著涡旋式风场、令空气涡旋容易形成,又或是大气层存在空气的辐合区,例如热带辐合带一带,这样会对热带气旋的形成更为有利。

图三 热带辐合带及信风会合所造成的涡旋式风场为热带旋生成的摇篮

有了这些基本条件,当然不少得的是必须在洋面上存在著一些不稳定、具有扰动性的天气系统的配合,才可有热带气旋的生成。这些扰动性天气,主要是来自热带辐合带(ITCZ),其次则是来自东风波(Easterly wes)、高空冷涡(热带对流层上部槽,简称TUTT,即Tropic Upper Tropospheric Trough)、低压槽,甚至从热带气旋分裂出来的广阔云雨带,及从陆地移到海上的雷雨天气系统亦可以是热带气旋形成的胚胎。

4.热带气旋如何形成?

如上所述,形成热带气旋的先决条件是必须先有扰动性的天气存在,否则热带气旋便不会出现。

我们知道,热带海洋上的扰动天气是具有垂直的空气上升运动。当上升空气中的水气遇冷凝结成水点时,水气会释放潜热,并加热其周围的空气。然后,加热了的空气会膨胀、变轻,令整个空气块上升,继而令(地面)气压下降(图四 左);当地面气压下降时,由於这个低压系统与邻近地区的气压差异更为显著,於是,更多的空气又会被扯到这低压中心去,在空气扯进的同时更多的水气又会带到那低压系统去,为那低压系统提供更多热能。再者,流入该低气压的空气会搅动海水,令海水翻腾,使贮存於温暖海水的热释放到空气中,再进一步为流入低压的空气提供热能,於是又进一步为该低压提供更多能量(图四 右)。而在空气进入低压的时候,空气除了会受海水加热上升外,空气亦会受地球自转影响而发生偏转(即科利奥里效应),令空气旋涡产生,最后便形成了热带气旋。

热带气旋就是透过此种正反馈机制(positive feedback mechanism)使其强度增加,这情况就如同滚雪球效应般,使自己变得越来越强大。热带气旋这个增强的过程,称为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 Conditional Instability the Second Kind)。直至热带气旋用尽了所有有利自己发展的条件时,热带气旋便停止进一步增强。

图四 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图解

5.热带气旋的发展过程为何?

一般而言,热带气旋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i)形成阶段

在形成阶段当中,热带海洋上的低压系统开始渐渐具备热带气旋的螺旋云系特徵,这时它的中心气压约为1000 hPa,中心风力则在烈风风力或以下。如果这时从卫星云图上看这热带低压的样貌,我们通常会发现它的云系组织并不太完善、或不太对称,而且我们亦不易凭螺旋云系特的特徵来确定这风暴的中心位置。热带气旋的形成阶段可长可短,可由数十小时至数天不等。

ii)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中,热带气旋的中心气压继续下降,中心风力亦继续增强,其环流(覆盖范围)亦进一步增加,而其云雨带的组织亦渐趋完善。最后,在围绕中心半径30至50公里处的风力加强至飓风程度(≥118公里/小时)。这时,组织完善的云雨带会从风暴朝风暴中心向内绕卷,而一个风眼区亦可能在此时出现。

iii)成熟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可维持一天至一星期不等。这时,风暴中心会出现一个可办的风眼区,中心气压停止下降,中心风力亦不会进一步加强。这时,其烈风圈在海上可占据半径300公里或以上的范围(但实际烈风范围还要视乎那热带气旋的大小)。可是,受热带气旋的移动影响,其烈风圈的范围并不一定是前后左右对称的,可能有些地方烈风范围较大,有些地方烈风范围较小。一般而言,较恶劣的天气通常发生在移动方向中心的右手的边的小径发生,这个部份就是所谓的「危险半圆」。

iv)消亡阶段

当热带气旋登陆后,或是移到较冷的海洋面时,热带气旋便到达它的消亡阶段。在这些情况下,由於水气的供应量大大减少,因此热带气旋不能再倚靠水气释放的潜热(CISK机制)来维持其强度,所以,它的强度便逐渐减弱。此外,如果热带气旋遇上冷空气或乾燥空气入侵,维持热带气旋强度的CISK机制亦会受到影响,因此热带气旋会无可避免地减弱。

虽然,典型的热带气旋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上四个阶段,可是,在西太平洋上每年只有一半的热带气旋会经历上述完整的热带气旋发展阶段,即由热带低气压→台风→热带低气压→消散。这是因为热带气旋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很多时候都不能遇上所有有利的热带气旋发展的条件,例如欠缺微弱的垂直风切变、没有充足的水气。那麼,它的强度最顶盛时只会停留於强烈热带风暴或以下的强度。但是,有些热带气旋却可经过几次的增强或减弱的阶段,例如1986年3度影响香港的台风韦恩便是。

此外,在热带气旋登陆后,如果它从新移到温暖而广阔的海洋面时,它的强度亦可以再次增强,并重新经历它的发展阶段;又如果当一个热带气旋移到较高的纬度时,它亦可以转化为一个温带气旋(extratropical cyclone) ,但它在这个转化过程当中它会失去它作为热带气旋的暖心的特徵。

一般而言,热带气旋的一生约为六天左右,而有记录最长寿命的热带气旋,亦只不过是31天左右。

--------------------------------------------------------------------------------

热带气旋的结构

6.一个成熟的热带气旋结构为何?

热带气旋的结构大致可这样划分:

低空流入层

从地面到3公里高的地方,空气的流动以空气流入热带气旋为主。而空气在流入热带气旋的同时,空气辐合上升,继而产生强烈的对流云。

中间上升层

从3公里处到8公里的高空称为中间上升层。此层的空气既不辐合,又不辐散,以空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为主,因此又称为不辐散层(level of non-divergence)。因此,大规模的空气运动(例如副热带高压脊)会对此层上升的空气起著推动的作用,这就如同一张垂直的纸会比一张平放的纸更易被风吹动(如下图)。所以,我们习惯以500百帕斯卡的高空天气图(约离地面5500米的高空)来预测较强的热带气旋路径。而较弱的热带气旋路径一般则以700百帕斯卡的高空天气图来预测之。

一张垂直的纸(右)会比一张平放的纸较容易被风吹动

高空流出层

从8公里处的高空到对流层的顶部为空气的流出层。这些从热带气旋流出的空气可把热带气旋的高云带到远处,所以,在热带气旋接近时,我们可以留意到天空中会出现多了卷云(如图)。这些从热带气旋高处向四周吹出又的云层称为「外流云罩」(Outflow cloud shield)。

风眼

由於热带气旋旋转、产生离心力的关系,因此台风中心会出现一个无风区无云的小区域,这个就是我们所熟悉「风眼」,它的直径约为30~40公里。在眼区内风力微弱、乾暖、少云,但在海上波涛仍然汹涌。但弱的热带气旋由於风力不够强,因此不会出现一个这麼「天朗气清」的风眼区(见第15题)。

图五 成熟热带气旋的结构

7.为什麼越接近热带气旋中心,风力就越强?

在了解个中原因前,或许先看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首先,设你沿著一条圆形的缓跑径跑步(图六 左),它的长度是1000米。如果你时速10公里在跑道跑圈,那麼,你需时6分钟来跑完这一圆。

现在,你也是沿著一条圆形的缓跑径跑圈。而这条缓跑径包含於原先1公里长的缓跑径内,而这条缓跑径则只长500米。现在你同样以时速10公里跑,这时你只需时3分钟。

现在,设你在这个运动场上空看看另外两人在这两个大小不同的缓跑径跑圈的情况。同样,他们两人亦是以时速10公里跑圈,你会发现,跑内圈的人不久便跑了一圈,但跑外圈的人还未完成,所以它跑得较慢……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你就错了。然而,他们的跑速的相同的,跑内圈的看来跑得较快,是因为圆周比较短而已。

同样地,热带气旋的空气在流入中心的同时,由於风受著气压梯度力、科氏力、离心力所影响,所以风并非直接从热带气旋直接吹入热带气旋中心,而是绕著中心慢慢地「转」入中心(图六 右)。最初,由於热带气旋处的圆周较大,因此一个空气质点完成一次圆周运动需时较长;但当这空气质点遂渐接近中心处,由於圆周遂渐缩少,所以,它走完一圈的时间亦较短。因此,即使热带气旋的气压梯度没有显著的不同(令拉扯空气进入中心的速度不变),但风在愈接近热带气旋的中心同时,空气流动速度却会愈来愈快-事实上,空气运动速度「守恒」的、不变的。

这个定律,就是所谓的角动量守恒定律(The Principle of the Conservation of Angular Momentum)。

图六 空气在愈接近热带气旋中心时,流动速度会愈来愈快(右),这就如同你以相同跑速跑大小跑道时,跑内圈比跑外圈「快」(左)。

--------------------------------------------------------------------------------

热带气旋的移动

8.热带气旋的移动受什麼因素影响?

热带气旋的移动受著两大因素影响-内力(Internal force)和外力(External force)。

内力方面,是指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偏向力使其有一个向西北移动的惯性、以及热带气旋本身的质量(对称性)对其移动的影响。

外力方面,是指其周围的空气流动如何影响热带气旋的流动。热带气旋就像河裏的一条树枝般,会受其周围的水流流动所影响。而这个外力的影响,亦比它自己内力的影响更为明显。

图七 影响热带气旋移动的因素

内力因素:

热带气旋移动的过程中,若不考虑大尺度环境场驶流场(大尺度空气流动)的影响,热带气旋的移动则主要受下列两个效应所影响:

β效应:

所谓「β效应」(beta effect),简单来说,是指科利奥里力(地球自转偏向力)参数随纬度变化之效应。我们知道,赤道一带的科氏力最弱,而愈接近两极,作用於移动物体的科氏力则愈强。同样地,热带气旋的移动亦会受此力所影响。所以,热带气旋愈往极地走,作用於它移动的科氏力亦会增加。然而,受科氏力所影响,热带气旋本身会有一个往西北方向移动的惯性。可是,这个力对热带气旋移动的影响并不显著,一般可忽略不计。

热带气旋之对称程度:

我们知道,热带气旋本身是一个对流天气系统,所以,空气会源源不绝进入这对流系统内。一般来说,热带气旋的结构是大致对称的,因此在每一象限流入的空气应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如果该热带气旋的结构不对称,即有些象限的对流云较强(或对流云的范围较大),有些象限的对流较弱,那麼,在热带气旋不同象限裏流入的空气亦有所不同。如果这流入空气的差异甚为明显,这便会对热带气旋的移动构成影响,空为流入热带气旋的空气亦可起著推动的作用。至於实际上向那一个方向走,则要视乎其他因素配合。

外力因素:

大规模的大气运动:

在循环不息的大气运动(二)中,我们曾经介绍过,地球有一个大规模的空气运动存在著。对比起这个行星规模的空气运动,热带气旋只是当中一个中小型的天气系统。所以,热带气旋的移动会受著大规模的大气运动所支配。

譬如,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在低纬形成时,它先会受副热带高压脊南侧的东风所支配而向西至西北偏西移动。其后,如果热带气旋在北纬20多度转向、并进行至中纬地区时,它会受中纬度西风带的影响,使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加快。最后,热带气旋在中纬度西风风场以及β效应影响下往东北移动,并结束其生命。

中至大尺度(规模)的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

热带气旋的移动亦会受到其他中至大尺度天气系统所影响。例如,热带气旋会和其他热带气旋发生藤原效应,令其移动变得飘忽;热带气旋的路径亦可受高空的低压系统、中尺度的对流天气系统(MCS)、东北季候风等等所影响。

其他因素:

地形:

地形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在於它接近陆地时。譬如,当热带气旋登陆时,由於流入热带气旋低层的空会受地形的影响,因此流入热带气旋的风会产生质和量的变化,这个空气流入的变化继而会影响到热带气旋的移动。而且,大型的海岛(尤其是有高山横贯中央的海岛)亦会对大尺度的风产生方向上的变化,例如副热带高压脊南侧的低层东风,会在吹向大海岛时发生偏折,而这个大尺度风向的偏折可使热带气旋在接近海岛时的移动方向有所转变。例如热带气旋横过吕宋岛或台湾时,这个情况通常都可出现。

海水温度:

有个别研究表示,热带气旋会有一个向潮湿区域(湿舌)或温暖海洋表面移动的倾向。但是,这个研究的发现却未得到普遍的认同,而且只有少数的书本会把海水温度和湿舌包括於其中一项影响热带气旋的因素。而在这裏提出的目的,只是希望供大家参考而已。

9.西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为何?

受热带气旋本身环流的内力,和大气环流的外力,热带气旋的路径不一定会很规律的进行。事实上,根据过往的气象纪录,我们从未发现两条完全相同路径的台风。热带气旋的路径虽然变化万千,但大致可归纳为三类:

1.抛物线路径:自原地移出后向西北移动,到达北纬20~25度左右转为取一个向北或东北路径。

2.西进路径:自原地向西或西北西,穿过台湾或菲律宾进入南海。

3.不规则路径:这种毫无规律可循,有的会转几个圈而绕回南方,有时两个热带气旋会相互旋转,即出现所谓「藤原效应」(Fujiwhara effect)。

图八 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的一般路径

10.何谓「藤原效应」(Fujiwhara effects)?

所谓「藤原效应」(Fujiwhara effects),是指当两个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在少於1200公里内(但出现藤原效应的实际距离要视乎两股热带气旋的大小和强度)时,由於热带气旋本身的涡旋流场的相互影响,使得两个热带气旋的中心路径出现相互反时针方向旋转和相互接近的趋势(北半球的情况)。这个现象,是由日本气象学家藤原博士(Sakuhei Fujiwhara 1890-1965)於1923年在水流实验中首先观测到的。

虽然藤原效应的定义是两股热带气旋绕著共同中心旋转,但是,藤原效应却可以是千变万化,并不一定是两股热带气旋绕著共同中心旋转:它可以是其中一股热带气旋完全支配另一股的移动方向,或两股热带气旋互相排开,或一个跟随一个移动,甚至它们之间不发生藤原效应。因此,每当两股热带气旋互相靠近时,预测热带气旋的路径往往会变得十分困难。

一般而言,最常见的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三类:

单向影响型:

当一般较强与一般较弱的热带气旋互相接近时,较强的那般热带气旋会支配著较弱的热带气旋的路径,令那股较弱的热带气旋绕著它作反时针方向旋转。例如1994年的台风添姆(Tim)对热带风暴云妮莎(Vanessa)的影响。

单向影响型

相互影响型:

当两股热带气旋的强度相当时,那麼,两者便会互相围绕一个共同中心旋转,直至两者受到其他天气系统影响其移动,或其中一方减弱,才会脱离互相影响的局面。例如1986年的台风韦恩和台风维娜。

相互影响型

合并型:

比较强劲的那股热带气旋可能会把小的热带气旋吸收,令它成为自己环流的一部份。情况就如1999年初的玛姬把南海的低压区吸收一样(但要距离够接近,及那股弱的热带气旋不受其他天气系统影响其移动才行)。

藤原效应这个名词可谓是亚洲区域对热带气旋相互作用独有的称谓。在北大西洋,热带气旋的相互作用则被称为「齿轮气旋」(pinwheel cyclone)。

至於过去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当中,间中亦有些会和其他热带气旋发生藤原效应,令香港天文台难以准确预测其路径。就例如1986年的台风韦恩和1991年的台风纳德,就使得香港天文台为同一般热带气旋三度发出热带气旋警告。

11.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从那裏来?

这里所谓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是指会令本港悬挂起热带气旋警告讯号的热带气旋路径。一般而言,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可按几种不同的路径来影响本港,这些热带气旋主要是从西太平洋、经菲律宾中部或北部、巴林坦海峡,或台湾南部、进入南海而影响本港,其次则是由南中国海的低压区发展形成以后,移近广东沿岸影响本港。而影响香港热带气旋的路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六类:

i)东南-西北型

这种热带气旋首先在菲律宾东部的西太平洋形成,然后以一个西北偏西或西北的路径、横过菲律宾或巴林坦海峡,进入南海并影响本港。通常循此重途径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是最能令本港悬挂8号或以上风球,例如1983年的台风爱伦,1999年的台风森姆。

其次,循这种途径移动的热带气旋亦可在香港东南面、南面、甚至西南面的水域形成,然后再循西北偏西或西北的途径吹广东西部或向海南岛方向推进,例如1996年的强烈热带风暴法兰基。但循此种途径移动的热带气旋通常不及从西太平洋进入南海的热带气旋强,因为它的路径短促,来不及加强成台风便告登陆,减弱并消散。

ii) 东西型

按此种路径移动的热带气旋是以一个由东向西、从西太平洋经吕宋北部或台湾南部进入南海后,在香港以南略过,影响本港。按此种路径移动的热带气旋又可在香港以南的南中国海形成,并向西或西北偏西移动,趋向海南岛及越南北部,例如1990年的台风贝姬,1999年的台风玛姬,1995年的强烈热带风暴路易斯。

iii) 南北型

按此种路径移动的热带气旋通常在南海中部或南部形成,然后以一个稳定向北途径,直趋广东沿岸,影响本港,例如有1992年的热带风暴菲尔,19年的台风维克托。

iv)西南-东北型

按这种路径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主要在南海形成。在形成以后,它会取一个向东北的途径移动,趋向广东东部沿岸、又或是吹向台湾或太平洋。

按这种路径移动的热带气旋的例子有:1995年的台风莱茵,1999年7月的热带风暴10w。

v)先西或西北西,后北或东北(转向型)

按这种路径移动影响香港的热带气旋,最先会以西或西北偏西的途径从西太平洋进入南海,然后它会在香港东南面、南面、或西南面改为取一个西北偏北或向北的途径,趋向广东沿岸,例如1995年的强烈热带风暴海伦,1998年的台风宝丝,1999年的台风丹尼。

vi) 不规则型

这种热带气旋的路径不能归纳为以上五类,这是因为它们移动缓慢,路径不规则;又或是受其他天气系统所影响,使其路径诡异多变[例如当它和其他热带气旋产生相互影响(藤原效应)时]。不规则型的例子有:1991年的台风纳德,1992年的热带风暴马克 。

图九 影响本港的热带气旋路径

12.曾听别人说过:「当热带气旋移到东沙岛附近时,如果它仍取西北偏西方向移动,那麼,那热带气旋就会继续保持其移动方向接近本港;又如果它到了东沙岛附近时由向西、西北偏西、或西北再为取一个向北的路径移动,它亦会继续保持其向北的移动方向,不再回复向西北偏西移动」到底,这个热带气旋移到东沙岛后就再不改变移动方向的说法是真的吗?

当来翻查过去十多年的南海热带气旋的移动路径记录,你会发现这个说法的确有其可信之处。就看看近几年的例子吧:1999年的台风森姆、1996年的台风莎莉、1995年的台风肯特,它们都是先取一个向西北偏西的途径进入南海、在到达东沙岛附近时继续以一个西北偏西的途径接近广东沿岸,其后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改向;至於1999年令本港悬挂10号风球的约克,亦是在一轮兜兜转转后,在东沙附近开始以一个稳定向西北的途径移来影响本港。

现在,我们又不妨看看1998台风宝丝、1999年台风丹尼和1995年的强烈热带风暴海伦的路径。它们最初都是以西或西北偏西进入南海,但当它们抵达东沙岛附近一带海域时,它们改为取一个偏北的途径,而其后亦没有再发生重大的改向。

如果你仍有点怀疑的话,你不妨再看看以下例子

一棵树没人管的情况下,最长能活多久?

龙卷风是不分级的 只有风速是分级的 一般情况,风速可能在每秒50-150米,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每秒300米或超过声速。

卷风,因为与古代神话里从波涛中窜出、腾云驾雾的东海跤龙很相象而得名,它还有不少的别名,如“龙吸水”、“龙摆尾”、“倒挂龙”等等。

现在我们知道,龙卷风是一个猛烈旋转着的圆形空气柱,它的上端与雷雨云相接,下端有的悬在半空中,有的直接延伸到地面或水面,一边旋转,一边向前移动。发生在海上,犹如“龙吸水”的现象,称为“水龙卷”;出现在陆上,卷扬尘土,卷走房屋、树木等的龙卷,称为“陆龙卷”。远远看去,它不仅很象吊在空中晃晃悠悠的一条巨蟒,而且很象一个摆动不停的大象鼻子。

这个大“象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

大自然里的龙卷风诞生在雷雨云里。在雷雨云里,空气扰动十分厉害,上下温差悬殊。在地面,气温是摄氏二十几度,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在积雨部八千多米的高空,温度低到摄氏零下三十几度。这样,上面冷的气流急速下降,下面热的空气猛烈上升。上升气流到达高空时,如果遇到很大的水平方向的风,就会迫使上升气流“倒挂”(向下旋转运动)。由于上层空气交替扰动,产生旋转作用,形成许多小涡旋。这些小涡旋逐渐扩大。上下激荡越发强烈,终于形成大涡旋。大涡旋先是绕水平轴旋转,形成了一个呈水平方向的空气旋转柱。然后,这个空气旋转柱的两端渐渐弯曲,并且从云底慢慢垂了下来。对积雨云前进的方向来说,从左边伸出云体的叫“左龙卷”,从右边伸出云体的叫“右龙卷”;前者顺时针旋转,后者反时针旋转。伸到地面的一般是右龙卷,左龙卷伸下来的机会不多。

另外,龙卷风也容易在两条飑线的交点上发生。飑线经常出现在炎热季节强冷空气的最“前哨”。

龙卷风出现时,往往不只一个。有时从同一块积雨云中可以出现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象鼻”--漏斗云柱。只是有的“象鼻”刚刚开始下伸,有的“象鼻”下端却已经接地或在接地后正在缩回云中,也有的在云底伸伸缩缩、始终不垂到地面。

龙卷风的范围小,直径平均为200-300米;直径最小的不过几十米,只有极少数直径大的才达到1000米以上。它的寿命也很短促,往往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多不超过几小时。其移动速度平均每秒15米,最快的可达70米;移动路径的长度大多在10公里左右,短的只有几十米,长的可达几百公里以上。它造成破坏的地面宽度,一般只有l-2公里。

龙卷风的脾气极其粗暴。在它所到之处,吼声如雷,强的犹如飞机机群在低空掠过。这可能是由于涡旋的某些部分风速超过声速,因而产生小振幅的冲击波。龙卷风里的风速究竞有多大?人们还无法测定,因为任何风速计都经受不住它的摧毁。一般情况,风速可能在每秒50-150米,极端情况下,甚至达到每秒300米或超过声速。

超声速的风能,可产生无穷的威力。1896年,美国圣路易斯的龙卷风夹带的松木棍竟把一厘米厚的钢板击穿11919年发生在美国明尼斯达州的一次龙卷风,使一根细草茎刺穿一块厚木板;而一片三叶草的叶子竟象楔子一样,被深深嵌入了泥墙中。不过,龙卷风中心的风速很小,甚至无风,这和台风眼中的情况很相似。

尤其可怕的是龙卷内部的低气压。这种低气压可以低到400毫巴,甚至200毫巴,而一个标准大气压是1013毫巴。所以,在龙卷风扫过的地方,犹如一个特殊的吸泵一样,往往把它所触及的水和沙尘、树木等吸卷而起,形成高大的柱体,这就是过去人们所说的“龙倒挂”或“龙吸水”。当龙卷风把陆地上某种有颜色的物质或其他物质及海里的鱼类卷到高空,移到某地再随暴雨降到地面,就形成“鱼雨”、“血雨”、“谷雨”、“钱雨”了。

当龙卷风扫过建筑物顶部或车辆时,由于它的内部气压极低,造成建筑物或车辆内外强烈的气压差,倾刻间就会使建筑物或交通车辆发生“爆炸”。如果龙卷风的爆炸作用和巨大风力共同施展威力,那么它们所产生的破坏和损失将是极端严重的。

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如果龙卷风经过居民点,天空中便飞舞着砖瓦、断木等碎物,因风速很大也能使人、畜伤亡,并将树木和电线杆砸成窟窿。就是一粒粒的小石子,也宛如枪弹似的,能穿过玻璃而不使它粉碎。

据统计,每个陆地国家都出现过龙卷风,其中美国是发生龙卷风最多的国家。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印度等国,发生龙卷风的机会也很多。我国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它还经常出现在南海的西沙群岛上。

由于龙卷风的发生与强烈雷暴的出现密切相关,所以龙卷风一般在暖季出现。但在没有雷暴的寒冷季节里,只要具备强烈对流的条件,也是可以出现龙卷风的。

龙卷风在白天、夜间都能生成,但大部分发生在午后。有时,同时有几个龙卷一起出现。

从火山爆发和大火灾产生的烟和水蒸汽中,也可能诞生龙卷风。这种龙卷风称为火龙卷或烟龙卷。

各种龙卷风的范围很小,寿命很短促,这给科学研究和预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龙卷风到来之前,只要留心观察,总会出现一些值得注意的天气现象和特征的。比如,龙卷生成前大气很不稳定,云系对流旺盛,气压明显降低,云的底部骚动特别厉害等等,这对于预报龙卷风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气象雷达在发现和追踪龙卷风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测到300公里外的雷雨云,一旦在雷达中发现有龙卷风存在的钩状回波时,即可发出警报。但也有的龙卷风出现时,这种钩状回波不明显。因此,用雷达和目视相配合的方法常常更可靠一些。当观察者发现龙卷风后,应立即报告气象部门,可用雷达跟踪,随后还有一定的时间对龙卷风路径上的居民和单位发布警报。

气象卫星的出现给龙卷风预报增添了新的探测工具,尤其是用同步卫星拍摄的云层照片,在监视龙卷风的发生上起着更重大的作用。卫星昼夜都能观测,并且可以看到更小的目标。如果把卫星和雷达结合起来,就能连续观察龙卷风的变化,可在龙卷风发生前半小时发布警告。

台风、飓风和龙卷风的区别

这得看是什么品种的树了,一棵树在没人管的自然生长状态下,其能够活到的最长寿命跟这棵树的品种基因有关,一般来说苹果树和柳树能够活100多年;松树和柏杨能活五六百年;杉树和柏树能够活到3000年,已知能够活得最久的树,则已经接近万岁。

加那利岛上的老龙血树

据说人们发现世界上寿命最长的树,是一颗生长在非洲加那利岛上的老龙血树。500多年前的西班牙人在岛上发现了它,根据当时的测定,这个树的年龄在8000到1万岁之间,但比较可惜的是,1968年的一次台风把这棵树刮断了,所以并没有留下影像记录。龙血树是非洲一种四季常青的高大树木,一般高度都能达到20米,树干粗壮,需要好几个人伸开双臂才能完全抱住,由于这种树流出的树脂是深红色的,当地非洲人就把这种树称为龙血树,把这种树脂称为?龙之血?。

挪威云杉

现代科学家也发现了一颗挪威云杉,这是目前人类发现实际存在的最古老树木。但这棵树却并不高大,大概只有4米左右,可是科学家给它做了碳-14年代测定之后,却发现这棵树的年龄在9500到9550年,令人非常惊讶,而且这棵树目前还在生长状态中,还能继续长高。从表面上看起来,这棵树可能只有几十岁的年龄,可是它地下的根系却生长了将近万年,之所以生长这么慢,跟这棵挪威云山的基因有杉,同时当地异常寒冷、冰天雪地的环境也使其生长特别缓慢。

其它寿星树

其实许多树木的寿命都比较长,普通的银杏、柿子树能活100多年,板栗树能活300年,樟树能达到800年,柏树、松树和杉树的寿命都较长,能够达到1000到3000岁。

台风在什么情况下会形成龙卷风

区别

一、叫法

1、台风和飓风都是一种热带气旋,只是发生地点不同,叫法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国际日期变更线以西,包括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称作台风;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热带气旋则称飓风,也就是说在美国一带称飓风,在菲律宾、中国、日本一带叫台风。

2、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叫做龙卷风。

二、伴随天气

1、台风和飓风过境常伴随着大风和暴雨或特大暴雨等强对流天气。

2、龙卷风同时伴随狂风暴雨、雷电或冰雹。

三、形成原因

1、台风和飓风发源于热带海面,那里温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只要气温不下降,这个热带气旋就会越来越强大,最后形成了台风;

2、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风。

扩展资料

防御台风和飓风

1、及时收听、收看或上网查阅台风预警信息,了解的防台行动对策;

2、关紧门窗,紧固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

3、从危旧房屋中转移至安全处;

4、处于可能受淹的低洼地区的人要及时转移;

5、检查电路、炉火、煤气等设施是否安全;

6、幼儿园、小中学校应取暂避措施,必要时停课;

7、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取消,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龙卷风的防御

1、最安全的地方是由混凝土建筑的地下室;

2、寻找与龙卷风路径垂直方向的低洼区藏身;

3、跑进靠近大树的房屋内躲避。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龙卷风

百度百科—飓风

百度百科—台风

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会不会被台风刮倒

1、台风在什么情况下也不会形成龙卷风!

2、台风演变:从生成到消亡一般经过3个阶段。

第一个是生成阶段(大多数台风消失在这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成熟阶段,一般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台风眼。此时台风中心气压达到最低,大风和暴雨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台风眼位于台风的中心,直径一般10-50公里,多数为圆形。眼区中气流下沉,所以常天气晴好,风速很小。但台风眼的四壁是高耸的云墙(台风眼壁),一般厚几十公里界中的一。

第三阶段是减弱消亡阶段。西北太平洋台风的寿命一般2-7天,平均约124小时。台风消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登陆后因切断了海水潜热能源供应,加上陆地摩擦力大,大量消耗了台风的动能。另一种是台风北上到达较高纬度时后部进入了冷空气,热带气旋变成温带气旋而消亡。

3、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空气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其中心附近风速可达100m/s~200m/s,最大300m/s,比台风(产生于海上)近中心最大风速大好几倍。龙卷风的直径一般在十几米到数百米之间。龙卷风的生存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最长也不超过数小时。

龙卷风是云层中雷暴的产物,具体的说,龙卷风就是雷暴巨大能量中的一小部分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释放的一种形式。龙卷风的形成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由于急流中的最大过境气流的影响,它被进一步加强。

(2)由于与在垂直方向上速度和方向均有切变的风相互作用,上升气流在对流层的中部开始旋转,形成中尺度气旋。

(3)随着中尺度气旋向地面发展和向上伸展,它本身变细并增强。同时,一个小面积的增强辅合,即初生的龙卷在气旋内部形成,产生气旋的同样过程,形成龙卷核心。

(4)龙卷核心中的旋转与气旋中的不同,它的强度足以使龙卷一直伸展到地面。当发展的涡旋到达地面高度时,地面气压急剧下降,地面风速急剧上升,形成龙卷。

你耐心读完了,也就明白了吧

希望可以帮到你。

从理论上讲,被刮倒的可能是存在的。设计人员会根据过往100到200年之间关于青岛胶州湾季风洋流等天文数据,计算并设计大桥的抗风强度。比如说200年来青岛曾经出现过12级大风2次,10级大风10次,8、9级大风500次。若拟建使用寿命为100年,那么在设计时就着重以10级以下大风来定设计标准,12级大风就属百年一遇了。如哪一天又来个什么厄尔尼诺效应,再i刮个360级大风,肯定吹到。另外,风大不是最终决定大桥命运的因素,大风引起的共振问题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