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华能集团巢湖电厂面试回来感受

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最近一周天气情况分析_巢湖未来一周天气预报15天

巢湖志

一、洪涝旱灾

从历史资料考察,洪涝旱灾成因基本上受气候因素、暴雨及长江高水位以及工程措施、人为因素影响。

本市受季风影响大,因此有年内降雨分配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降雨量在夏季(6~8月)最多,占年降雨量的50%。春季(3~5月)次之,占年降雨量的30%。秋冬两季雨水较少。夏季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份的季节,少雨年份塘坝水库蓄水量供不应求,容易发生干旱。如18年降雨量473.3毫米,塘坝水库大部分干涸,发生了特大干旱。多雨或突降暴雨年份,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本市易受洪涝灾害主要是圩区。圩区地面高程在7~8米之间,与巢湖及其他河流的水位紧密相关,而巢湖水位又受长江水位的影响,汛期长江水位常高于巢湖水位,湖水不能下泄长江,圩区就经常处于高出地面的外水位压迫之下;特别是有些圩堤堤身单薄低矮,沟塘率低,蓄洪能力小,排涝能力低,遇大暴雨,内外夹攻,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建国后的1969年、1980年、1983年都是由于长江、巢湖水位高,暴雨强度大而造成了洪涝灾害。

本市塘坝水库工程蓄水容量小,排灌和蓄水工程整体配套和管理不相适应,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弱。山、丘、圩实现沟、渠、路、林配套的较少,渠系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配套工程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有些河道淤塞,宣泄不畅,河、湖滩圈圩相应减少了滞洪能力。

据省水利设计院《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一文载,本市属于庐州府区、江淮大区。根据近500年历史上水旱发生次数综合统计,发生水灾185次,重现期2~3年;发生旱灾190次,重现期为2~3年。灾害发生大都在夏秋季节。水旱年际连续发生的机遇,连续水出现机遇较多,约20年出现一次;连续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水出现的机遇均约30年出现一次。以近500年系列作统计,特大水年和大旱年(包括特大旱年)的重现期均为70~100年左右。一般水灾的重现期约4年左右,一般旱年重现期为6年左右。从建国后的灾害资料分析,本市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如1954年、1969年、1980年、1983年的洪涝出现;旱灾出现平均是2~3年一次,一般大旱平均4~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旱灾出现周期约10年左右,如1958年、1966年、18年。较大的洪涝灾害和旱灾是交替出现的。连续旱灾出现在1958年和1959年,18年和19年。

(一)历史上洪涝旱灾纪实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大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水,饥民载道。

清道光十四年(1834)旱、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冬大雪,压折房屋、竹、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雨冰雹,禾皆受伤。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没田、庐、人、畜,有入市深丈余者。

清道光三十年(1850)大疫,东黄山一带出姣百余尾,腥水伤禾极广。

清咸丰六年(1856)庐郡蝗旱,米价腾贵,野有饿殍。

清同治五年(1866)大水,各湖圩溃,……十六州县蠲免旧欠三年银米。

清同治八年(1869)大水。

清同治十年(1871)风灾、虫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大雨,江水骤长数丈,庐州府属之无为州、和州、巢县、含山大小各圩,淹没殆尽。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旱。

清宣统二年(1910)大旱。

中华民国14年(1925)全年均旱。

中华民国15年(1926)旱、蝗。

中华民国20年(1931)大水灾,客水特大,堤、坝、圩尽溃,人、畜、屋、禾均遭巨灾,长江为四十年最大洪水,水灾之重,实为百年未见,巢县被水淹田23.35万亩。

中华民国21年(1932)大旱灾、蝗虫灾,田禾枯搞,收成大减。

中华民国23年(1934)大旱,被灾田亩38.04万亩,被灾人口26万余人,损失稻谷152.1536万担。

中华民国37年(1948)遍涝。

其中以民国20年(1931)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广,时间长,损失大,洪水位高达11.30米。民国23年(1934)为特大旱灾,沟塘干涸,田地龟裂,禾苗枯死。

(二)建国后洪涝旱灾

1949年年降雨量大,江水倒灌,山洪汇集,夏秋两季共淹掉圩口240个,震圩40个,淹没田约19.18万亩,其中圩田约13.31万亩,重灾民4.80万人,轻灾民5.2260万人。

1954年,全年降雨量1604毫米。4月份降雨量104.5毫米,5月份达263.5毫米,6月份降雨达257.1毫米,7月份达483.6毫米,8月份降雨50.6毫米,均偏多。仅5~8月的降雨量就达1054.8毫米,接近或超过正常年景的全年降水量。4月20日水位开始上涨,江水倒灌,加上山洪暴发,四周河水下泻,6月底水位高达11.32米,大部圩堤溃漫成灾。7月份水位达11.30米,23日全部圩堤溃破,25日铜城闸溃缺。8月份最高水位达12.93米。堤溃破后皆陡涨水1米以上,比1931年最高水位高出0.91米,比1949年最高洪水位高出1.66米。全县淹没良田约18.52万亩,滩田及内河港汊低田淹没9万亩(包括山洪淹没2.5万亩,江堤溃决后淹没的约1.27万亩在内),共计受淹约27.52万亩。有约4.1万户、16.52万人(包括城镇4535户、约1.9万人口)受灾。受淹房屋约4.87万间,倒塌冲毁房屋约1.34万间。淹死11人,抢险和倒墙打伤8人。家禽家畜溺水死亡甚多。当年粮食减产8148.7万斤。

1958年5月1日起,久晴不雨。银屏、凤凰两地历时90天,黄山、柘皋、炯炀、槐林、半汤等地持续103天未下透雨。此间,全县均降雨量99.1毫米,比上年同期少613毫米,全年降雨量只有864毫米。天气酷热,室外温度达40℃以上,最大蒸发量10毫米,一般在7~8毫米。5月下旬起,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到6月中旬,全县普遍受旱,面积达12.32万亩,占实种面积的12.3%,其中水稻约9.13万亩,旱作物约3.19万亩。此后旱情逐渐加重,禾苗枯黄、塘坝开裂、井底断泉。最大受旱面积达87.33万亩(水稻57.28万亩占实种面积的94.5%,旱作物30.05万亩)。成灾面积75万亩,减产达达5125万斤。全市2058个村庄,约18.65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方集乡孙家长村100多户,淘米洗菜用水要到4里外的山涧去挑;团山乡界墩村等30个村庄的400余户,也到3里外去挑水。

1959年从6月3日至8月底共88天未下透雨,受灾面积67万亩,成灾面积58万亩。

1961年,春季到秋季干旱,受旱面积52万亩,比较严重的有巢北的青岗、赵集、柳集、方集、分路、庙岗、凤凰、歧阳等乡。当年全县粮食歉收。

1969年,梅雨季节雨量偏大、降雨集中,仅7月14日至18日5天降雨350.9毫米,其中7月15日1天降雨120.7毫米,连续大暴雨致使江湖水位猛涨、7月25日,巢湖闸水位11.8米,山洪暴发。全市受灾面积22.1万亩,无收面积21万亩,减产约1.03亿斤,受灾人口达15万。

18年是百年来见的夏连秋旱,年降雨量仅有473.3毫米,年蒸发量为1540毫米,降雨少,蒸发多,绝大部分塘坝水库干涸。受灾面积31万亩,成灾面积29万亩。受灾24.4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2%;其中受特重灾人口约12.2万人,占受灾总人口的50%。

1980年,从6月中旬到9月上旬,裕溪河出现25年未遇洪水,巢湖发生10年未有过的水情。80天中阴雨42天,多降暴雨,雨量642毫米,8次暴雨过程,先后出现4次洪峰,一次比一次高。9月2日,裕溪河水位11.35米,超过1969年最高洪水位12厘米。第四次洪峰时,巢湖闸水位11.54米,接近1969年最高洪水位,且水位11米以上持续32天。整个汛情具有1954年的持久性和1969年的紧张性。

汛期漫堤成灾圩25口,受灾面积9.10万亩,溃破圩20口,淹田1.31万亩,洪水钻山淹1.99万亩;淹没集镇6个,村庄21个,房屋5698间;计受灾3086户、约1.36万人;倒塌草屋11间,瓦房1379间,淹没排灌站58个,机房127间,电机33台,柴油机3台。

1983年,5月中旬开始连日阴雨,峏山前圩和坝镇43联圩部分低洼田受淹。6月下旬以后,连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自6月25日至7月17日累计雨量42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40%,最大日雨量129毫米。7月5日,巢南部分地区6小时最大雨量106毫米,湖、河水位迅速上涨。7月26日巢湖闸最高水位12.29米。7月14日凤凰颈闸外最高水位14.52米,均超过1969年和1980年的最高洪水位,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2个半月。大小圩口险情不断出现,出险的涵闸陡门有605处,险埂要段576处,圩堤渗漏376处,塌堤溜坡554处。7月19日、27日两次受6级以上西南风,8月23日凌晨2~6时受6级以上西北风的袭击,中垾联圩、南大圩等大圩口险情加重。全县共破圩83个,淹没农田约5.2万亩,占圩口总面积的34.7%;钻山淹约4.14万亩,洪水冲毁面积1.51万亩,其它受淹面积约4.37万亩。受淹集镇、村庄436个6568户,房屋约1.27万间,受害群众2.07万人;淹没电灌站218座、机房236间、电机100台。

8月份以后,又出现夹秋干,受旱约4,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约1.93万亩,经济作物约2.23万亩。

二、地震

本市及邻县无为县是几组断裂交汇处。这几组断裂是:北北东方向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和下扬子断裂带;北东方向的滁河断裂和巢湖市——香泉断裂;北西方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北东东方向的高林桥断层和东西方向的照明山断层。

根据卫星照片分析,桥头集——东关断层、高林桥断层、照明山断层都是些较新、活动较激烈的断层。1585年,在高林桥和照明山断层交汇处附近发生了六级地震;在巢湖市——香泉断裂上,温泉颇为发育。

著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年代最老、活动历史最长、现在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对它的地震地质特征,本市尚无研究。年9月25日,断裂中南端——花塘乡西南三户梅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

华能集团巢湖电厂面试回来感受

巢湖志

一、洪涝旱灾

从历史资料考察,洪涝旱灾成因基本上受气候因素、暴雨及长江高水位以及工程措施、人为因素影响。

本市受季风影响大,因此有年内降雨分配不均衡和年际变化大的特点,降雨量在夏季(6~8月)最多,占年降雨量的50%。春季(3~5月)次之,占年降雨量的30%。秋冬两季雨水较少。夏季是农作物生长需要大量水份的季节,少雨年份塘坝水库蓄水量供不应求,容易发生干旱。如18年降雨量473.3毫米,塘坝水库大部分干涸,发生了特大干旱。多雨或突降暴雨年份,又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本市易受洪涝灾害主要是圩区。圩区地面高程在7~8米之间,与巢湖及其他河流的水位紧密相关,而巢湖水位又受长江水位的影响,汛期长江水位常高于巢湖水位,湖水不能下泄长江,圩区就经常处于高出地面的外水位压迫之下;特别是有些圩堤堤身单薄低矮,沟塘率低,蓄洪能力小,排涝能力低,遇大暴雨,内外夹攻,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如建国后的1969年、1980年、1983年都是由于长江、巢湖水位高,暴雨强度大而造成了洪涝灾害。

本市塘坝水库工程蓄水容量小,排灌和蓄水工程整体配套和管理不相适应,抗御水、旱灾害能力较弱。山、丘、圩实现沟、渠、路、林配套的较少,渠系建筑物和交叉建筑物配套工程远达不到规划要求。有些河道淤塞,宣泄不畅,河、湖滩圈圩相应减少了滞洪能力。

据省水利设计院《安徽省水旱灾害史料整理分析》一文载,本市属于庐州府区、江淮大区。根据近500年历史上水旱发生次数综合统计,发生水灾185次,重现期2~3年;发生旱灾190次,重现期为2~3年。灾害发生大都在夏秋季节。水旱年际连续发生的机遇,连续水出现机遇较多,约20年出现一次;连续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水出现的机遇均约30年出现一次。以近500年系列作统计,特大水年和大旱年(包括特大旱年)的重现期均为70~100年左右。一般水灾的重现期约4年左右,一般旱年重现期为6年左右。从建国后的灾害资料分析,本市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如1954年、1969年、1980年、1983年的洪涝出现;旱灾出现平均是2~3年一次,一般大旱平均4~5年出现一次,较大的旱灾出现周期约10年左右,如1958年、1966年、18年。较大的洪涝灾害和旱灾是交替出现的。连续旱灾出现在1958年和1959年,18年和19年。

(一)历史上洪涝旱灾纪实

清道光十一年(1831)大水。

清道光十三年(1833)大水,饥民载道。

清道光十四年(1834)旱、蝗。

清道光十八年(1838)大水。冬大雪,压折房屋、竹、树。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八月雨冰雹,禾皆受伤。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大水,没田、庐、人、畜,有入市深丈余者。

清道光三十年(1850)大疫,东黄山一带出姣百余尾,腥水伤禾极广。

清咸丰六年(1856)庐郡蝗旱,米价腾贵,野有饿殍。

清同治五年(1866)大水,各湖圩溃,……十六州县蠲免旧欠三年银米。

清同治八年(1869)大水。

清同治十年(1871)风灾、虫害。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五月大雨,江水骤长数丈,庐州府属之无为州、和州、巢县、含山大小各圩,淹没殆尽。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大旱。

清宣统二年(1910)大旱。

中华民国14年(1925)全年均旱。

中华民国15年(1926)旱、蝗。

中华民国20年(1931)大水灾,客水特大,堤、坝、圩尽溃,人、畜、屋、禾均遭巨灾,长江为四十年最大洪水,水灾之重,实为百年未见,巢县被水淹田23.35万亩。

中华民国21年(1932)大旱灾、蝗虫灾,田禾枯搞,收成大减。

中华民国23年(1934)大旱,被灾田亩38.04万亩,被灾人口26万余人,损失稻谷152.1536万担。

中华民国37年(1948)遍涝。

其中以民国20年(1931)洪水灾害最为严重,受灾面积广,时间长,损失大,洪水位高达11.30米。民国23年(1934)为特大旱灾,沟塘干涸,田地龟裂,禾苗枯死。

(二)建国后洪涝旱灾

1949年年降雨量大,江水倒灌,山洪汇集,夏秋两季共淹掉圩口240个,震圩40个,淹没田约19.18万亩,其中圩田约13.31万亩,重灾民4.80万人,轻灾民5.2260万人。

1954年,全年降雨量1604毫米。4月份降雨量104.5毫米,5月份达263.5毫米,6月份降雨达257.1毫米,7月份达483.6毫米,8月份降雨50.6毫米,均偏多。仅5~8月的降雨量就达1054.8毫米,接近或超过正常年景的全年降水量。4月20日水位开始上涨,江水倒灌,加上山洪暴发,四周河水下泻,6月底水位高达11.32米,大部圩堤溃漫成灾。7月份水位达11.30米,23日全部圩堤溃破,25日铜城闸溃缺。8月份最高水位达12.93米。堤溃破后皆陡涨水1米以上,比1931年最高水位高出0.91米,比1949年最高洪水位高出1.66米。全县淹没良田约18.52万亩,滩田及内河港汊低田淹没9万亩(包括山洪淹没2.5万亩,江堤溃决后淹没的约1.27万亩在内),共计受淹约27.52万亩。有约4.1万户、16.52万人(包括城镇4535户、约1.9万人口)受灾。受淹房屋约4.87万间,倒塌冲毁房屋约1.34万间。淹死11人,抢险和倒墙打伤8人。家禽家畜溺水死亡甚多。当年粮食减产8148.7万斤。

1958年5月1日起,久晴不雨。银屏、凤凰两地历时90天,黄山、柘皋、炯炀、槐林、半汤等地持续103天未下透雨。此间,全县均降雨量99.1毫米,比上年同期少613毫米,全年降雨量只有864毫米。天气酷热,室外温度达40℃以上,最大蒸发量10毫米,一般在7~8毫米。5月下旬起,部分地区出现旱情,到6月中旬,全县普遍受旱,面积达12.32万亩,占实种面积的12.3%,其中水稻约9.13万亩,旱作物约3.19万亩。此后旱情逐渐加重,禾苗枯黄、塘坝开裂、井底断泉。最大受旱面积达87.33万亩(水稻57.28万亩占实种面积的94.5%,旱作物30.05万亩)。成灾面积75万亩,减产达达5125万斤。全市2058个村庄,约18.65万人饮用水发生困难,方集乡孙家长村100多户,淘米洗菜用水要到4里外的山涧去挑;团山乡界墩村等30个村庄的400余户,也到3里外去挑水。

1959年从6月3日至8月底共88天未下透雨,受灾面积67万亩,成灾面积58万亩。

1961年,春季到秋季干旱,受旱面积52万亩,比较严重的有巢北的青岗、赵集、柳集、方集、分路、庙岗、凤凰、歧阳等乡。当年全县粮食歉收。

1969年,梅雨季节雨量偏大、降雨集中,仅7月14日至18日5天降雨350.9毫米,其中7月15日1天降雨120.7毫米,连续大暴雨致使江湖水位猛涨、7月25日,巢湖闸水位11.8米,山洪暴发。全市受灾面积22.1万亩,无收面积21万亩,减产约1.03亿斤,受灾人口达15万。

18年是百年来见的夏连秋旱,年降雨量仅有473.3毫米,年蒸发量为1540毫米,降雨少,蒸发多,绝大部分塘坝水库干涸。受灾面积31万亩,成灾面积29万亩。受灾24.4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42%;其中受特重灾人口约12.2万人,占受灾总人口的50%。

1980年,从6月中旬到9月上旬,裕溪河出现25年未遇洪水,巢湖发生10年未有过的水情。80天中阴雨42天,多降暴雨,雨量642毫米,8次暴雨过程,先后出现4次洪峰,一次比一次高。9月2日,裕溪河水位11.35米,超过1969年最高洪水位12厘米。第四次洪峰时,巢湖闸水位11.54米,接近1969年最高洪水位,且水位11米以上持续32天。整个汛情具有1954年的持久性和1969年的紧张性。

汛期漫堤成灾圩25口,受灾面积9.10万亩,溃破圩20口,淹田1.31万亩,洪水钻山淹1.99万亩;淹没集镇6个,村庄21个,房屋5698间;计受灾3086户、约1.36万人;倒塌草屋11间,瓦房1379间,淹没排灌站58个,机房127间,电机33台,柴油机3台。

1983年,5月中旬开始连日阴雨,峏山前圩和坝镇43联圩部分低洼田受淹。6月下旬以后,连降大到暴雨,山洪暴发。自6月25日至7月17日累计雨量428毫米,占年平均降雨量的40%,最大日雨量129毫米。7月5日,巢南部分地区6小时最大雨量106毫米,湖、河水位迅速上涨。7月26日巢湖闸最高水位12.29米。7月14日凤凰颈闸外最高水位14.52米,均超过1969年和1980年的最高洪水位,警戒水位持续时间长达2个半月。大小圩口险情不断出现,出险的涵闸陡门有605处,险埂要段576处,圩堤渗漏376处,塌堤溜坡554处。7月19日、27日两次受6级以上西南风,8月23日凌晨2~6时受6级以上西北风的袭击,中垾联圩、南大圩等大圩口险情加重。全县共破圩83个,淹没农田约5.2万亩,占圩口总面积的34.7%;钻山淹约4.14万亩,洪水冲毁面积1.51万亩,其它受淹面积约4.37万亩。受淹集镇、村庄436个6568户,房屋约1.27万间,受害群众2.07万人;淹没电灌站218座、机房236间、电机100台。

8月份以后,又出现夹秋干,受旱约4,1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约1.93万亩,经济作物约2.23万亩。

二、地震

本市及邻县无为县是几组断裂交汇处。这几组断裂是:北北东方向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和下扬子断裂带;北东方向的滁河断裂和巢湖市——香泉断裂;北西方向的桥头集——东关断层;北东东方向的高林桥断层和东西方向的照明山断层。

根据卫星照片分析,桥头集——东关断层、高林桥断层、照明山断层都是些较新、活动较激烈的断层。1585年,在高林桥和照明山断层交汇处附近发生了六级地震;在巢湖市——香泉断裂上,温泉颇为发育。

著名的郯城——庐江深断裂带,是中国东部年代最老、活动历史最长、现在还在活动的断裂带。对它的地震地质特征,本市尚无研究。年9月25日,断裂中南端——花塘乡西南三户梅发生了两次有感地震。

华能集团巢湖电厂面试回来感受

 9月16号接到华能巢湖电厂的面试通知,由于是利用休班时间过去,所以时间很紧,我是20号下午到的合肥,一下飞机,就感觉那边很闷热,合肥城市发展得还不错,在汽车站坐了去巢湖的车20块,1个半小时就到巢湖了,一路上给我的感觉就是灰特别大,停着的车上面都是一层灰,天空也都是灰蒙蒙的,后来才知道那里有好几个水泥厂的缘故,而且有的厂还比较大,算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不可能拆掉的,所以灰也将持续飘荡在巢湖上空。而且巢湖也很闷热,基本没什么风。原以为巢湖边上应该是风景秀丽,凉风习习的。到了报到的酒店已经是晚上7点了,人资部的看了资料后就叫我们早点休息,准备明天的面试。原以为房间已经订好了,可是她却说住宿自己解决!虽然开个房间花不了多少钱,但没想到华能的电厂居然这点钱都不出。有点意外!第二天早上6点半就起床开始体检。然后是笔试,我面试的是集控副职,考的内容理论知识占多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问答样样齐全。和我现在的单位考试完全不是一个风格,这或许就是华能制度健全的体现吧。下午就是按照抽签的顺序面试,考官倒是比较多有5个,机炉电的专工加上个主任,还有个什么老总。考的问题倒是比较实际,也不是很难。由于第二天要坐飞机,所以面试完就马上和几个同面试的朋友包了个出租车往合肥走了,砍价砍到110块,也还差不多,但大家都觉得来都来了还是要到电厂去看看,去电厂的路上也是灰很大,又闷热,出租车又不给开空调,只好把窗户打开,回到合肥身上都是一层灰和汗水的混合物。到巢湖电厂的厂区看了看,可能是为了适应当地的环境吧,电厂的整体颜色也都是灰色的。电厂的面积不是很大,周围都是农田围着,旁边有一片小别墅房子倒是修的很不错,原以为是他们职工的'宿舍呢,打听才知道是村里的房子。我想这个村也很牛了呀,都住小别墅。职工的宿舍和食堂都在离厂区不远的山脚,有条水泥路相连。保安居然不让我们进去看,在外面看到里面有个篮球场和网球场,但没看到足球场,估计也没地方修足球场了吧,里面正在搞绿化。由于没有进去,所以也不知道还有些什么了。

 整体感觉巢湖市的环境一般,主要到处是灰,天气比较闷热,听一起面试的朋友说他们那现在集控副职年薪在5--6W,但不解决住房。人资部的说有8--9W,以后在合肥的湖滨小区买房子。版本不一,这个只有巢电的兄弟自己最清楚。对了,听说湖滨小区是个很不错的小区,就建在巢湖边上,房价在2--3K左右,(目前合肥房价在4--5K左右)但在那买房子有很多严格的要求。我想如果将来电厂要能在那给解决房子还是很不错的,但以目前的收入还是比较困难呀。这次面试好多人都是冲着“华能”两个字去的,但实际情况,或许满意的并不多,呵呵,双向选择嘛,以上是我的一些感受,希望能给大家做个参考!

;